況鍾何來「青天」之譽

戴冠偉

明代況鍾自幼聰穎,律己清嚴,二十四歲時被靖安縣知縣俞益選拔為禮曹。後經尚書呂震推薦,明成祖任命他為禮部儀制司主事,又升任儀制司郎中。況鍾在禮部任職十五年,得到首相楊士廳等大臣的器重。其間兩次丁憂,兩次奪情起復,即國家因特殊情況破例重新啟用。可見況鍾辦事不僅才能出眾,也穩妥適當,所在機關一刻也不願他離開。

像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這樣的重大行動,況鍾都參與其事,而且辦得悉合時宜,深得上意,先後受到多次次嘉獎。此後凡冊立后妃、帝女下嫁、諸侯來朝、四夷晉見等,況鍾都辦得十分精當。尤其是洪熙元年,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謁孝陵時,得到仁宗朱高熾病危消息,要迅速趕回北京,況鍾隨轎伺奉日夜攢行,留下極好印象。所以, 朱瞻基即位後,越發看重況鍾。宣德五年,朱瞻基因江南九郡賦重,弊政橫生,為緩和官民矛盾,須有才幹者充任郡守,況鍾受尚書蹇義推薦,出任蘇州知府。在13年的任期中,他恪盡職守,勤政廉政,深受蘇州民眾由衷擁戴。

蘇州繁華富庶,但滑吏舞文為奸,稱雄當地。況鍾經過一個多月的查訪,懲辦奸吏,裁汰冗員,破除阻力,為全面推行“益國利民”的惠政鋪平了道路。他這種不畏權勢、伸張正義的行為得到世人稱頌。《明史》記載:“興利除害,不遺餘力。鋤豪強,植良善,民奉之若神。”明朝中後期,宦官亂政,大多官吏都不敢得罪,他們再蠻橫無理,為非作歹,也不願多過問。而況鍾偏要摸摸這老虎屁股。一次太監來福責打吳縣主簿吳清,況鍾“聞之,徑往,執其兩手,怒數曰:‘汝何得打我主簿,縣中不要辦事,只於汝一頭事乎!’來懼謝,為設食而止。於是終況公之時,十餘年間未嘗罹內宦之患。”況鐘不畏強勢,使宦官們的暴行得以收斂,其時當屬可貴壯舉。

明朝時,軍人均立有軍籍,當衛所士兵或死或逃,要在原籍再徵其子弟補充,如此民眾怨聲載道。況鍾看到這些受盡冤屈的百姓,心中不忍,多次上疏皇帝,爭取新政策。在況鐘的奏請下,1240人只本身服役,後世則免。況鍾前任知府對訟案累年莫決,囚多死於禁。況鐘上任後,即著手處理,蘇州府下轄的七個縣,況鍾逐縣輪流複審,不到一年,“勘部過輕重囚1120餘名,吏不敢為奸,民無冤抑,從而,況鍾得到1府7縣廣大民眾的愛戴,呼之為“青天”。本來,況鍾治蘇9年任滿,例應上調朝廷,而蘇州府士民張翰等一萬三千人聯名向直隸巡撫按察使張文昌上書,懇請朝廷批准況鍾連任。英宗朱祁鎮准奏,況鍾以正三品按察使銜留任,又幹了4年。

況鍾為官清廉,三餐佐飯,僅一葷一素;身居簡室,未鋪設華糜之物。他在餞別蘇州父老詩中寫道:“檢點行囊一擔輕,長安望去幾多程?停鞭靜憶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正統七年(1442年)十二月,況鍾卒於蘇州任所,享年60歲。他死後,蘇民痛哭罷市。他的靈柩運回故鄉時,十里蘇堤之上站滿了祭送哭奠的人群。嗣後,1府7縣都建況公祠,百姓家中均立況鍾牌位祭祀。上世紀50年代,崑曲《十五貫》上演後,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熱情推薦廣大幹部群眾觀看,況鐘的清官之名享譽全國。

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