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钟何来“青天”之誉

戴冠伟

明代况钟自幼聪颖,律己清严,二十四岁时被靖安县知县俞益选拔为礼曹。后经尚书吕震推荐,明成祖任命他为礼部仪制司主事,又升任仪制司郎中。况钟在礼部任职十五年,得到首相杨士厅等大臣的器重。其间两次丁忧,两次夺情起复,即国家因特殊情况破例重新启用。可见况钟办事不仅才能出众,也稳妥适当,所在机关一刻也不愿他离开。

像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这样的重大行动,况钟都参与其事,而且办得悉合时宜,深得上意,先后受到多次次嘉奖。此后凡册立后妃、帝女下嫁、诸侯来朝、四夷晋见等,况钟都办得十分精当。尤其是洪熙元年,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谒孝陵时,得到仁宗朱高炽病危消息,要迅速赶回北京,况钟随轿伺奉日夜攒行,留下极好印象。所以, 朱瞻基即位后,越发看重况钟。宣德五年,朱瞻基因江南九郡赋重,弊政横生,为缓和官民矛盾,须有才干者充任郡守,况钟受尚书蹇义推荐,出任苏州知府。在13年的任期中,他恪尽职守,勤政廉政,深受苏州民众由衷拥戴。

苏州繁华富庶,但滑吏舞文为奸,称雄当地。况钟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惩办奸吏,裁汰冗员,破除阻力,为全面推行“益国利民”的惠政铺平了道路。他这种不畏权势、伸张正义的行为得到世人称颂。《明史》记载:“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明朝中后期,宦官乱政,大多官吏都不敢得罪,他们再蛮横无理,为非作歹,也不愿多过问。而况钟偏要摸摸这老虎屁股。一次太监来福责打吴县主簿吴清,况钟“闻之,径往,执其两手,怒数曰:‘汝何得打我主簿,县中不要办事,只于汝一头事乎!’来惧谢,为设食而止。于是终况公之时,十余年间未尝罹内宦之患。”况钟不畏强势,使宦官们的暴行得以收敛,其时当属可贵壮举。

明朝时,军人均立有军籍,当卫所士兵或死或逃,要在原籍再征其子弟补充,如此民众怨声载道。况钟看到这些受尽冤屈的百姓,心中不忍,多次上疏皇帝,争取新政策。在况钟的奏请下,1240人只本身服役,后世则免。况钟前任知府对讼案累年莫决,囚多死于禁。况钟上任后,即着手处理,苏州府下辖的七个县,况钟逐县轮流复审,不到一年,“勘部过轻重囚1120余名,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从而,况钟得到1府7县广大民众的爱戴,呼之为“青天”。本来,况钟治苏9年任满,例应上调朝廷,而苏州府士民张翰等一万三千人联名向直隶巡抚按察使张文昌上书,恳请朝廷批准况钟连任。英宗朱祁镇准奏,况钟以正三品按察使衔留任,又干了4年。

况钟为官清廉,三餐佐饭,仅一荤一素;身居简室,未铺设华糜之物。他在饯别苏州父老诗中写道:“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况钟卒于苏州任所,享年60岁。他死后,苏民痛哭罢市。他的灵柩运回故乡时,十里苏堤之上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群。嗣后,1府7县都建况公祠,百姓家中均立况钟牌位祭祀。上世纪50年代,昆曲《十五贯》上演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热情推荐广大干部群众观看,况钟的清官之名享誉全国。

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