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紅星》報

鄧小平是一位求實、務實、踏實的實幹家,他身上始終洋溢著一種革故鼎新、一往無前的勇氣,一種善於運用創造性思維、善於打開新局面的銳氣。鄧小平主編《紅星》報便是鮮活的事例。

《紅星》報是在紅軍取得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後,於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洋溪由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創辦的報紙(屬總政治部機關報)。1933年5月,鄧小平被錯誤地撤銷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部長職務,受黨內“最後嚴重警告”處分,被派往樂安縣的南村區當巡視員(實際上是勞動改造),旋即被改派到寧都的一個村莊參加勞動,同年8月,被分配至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當幹事,任《紅星》報主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鄧小平沒有計較職務高低,他親手操辦的《紅星》報,先後開闢了10多種副刊和專欄,共70多期,發行量達1.73萬份,成為僅次於《紅色中華》《青年實話》與《鬥爭》的出版物,在中央蘇區數十種報刊中獨樹一幟。

鄧小平總是夜以繼日忘我地工作。他白天一般忙於採寫、修改稿件,晚上還要編排、校對。校對時鄧小平一絲不苟,錯漏之處很少。這期間周恩來曾送給鄧小平一盞馬燈,供其晚上編報用,如今這盞馬燈已成為鄧小平當年辦報的歷史見證和珍貴的革命文物。他主編的《紅星》報,從1933年8月6日到1934年9月25日,共出版67期……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月,又出版了七八期。

鄧小平力求把《紅星》報辦出特色,使之真正成為蘇區軍民的良師益友。他憑著多年辦報紙雜誌和長期從事政治工作的豐富經驗,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生動樸實的文風,從形式到內容對《紅星》報進行大刀闊斧的革新,使報紙面貌煥然一新。剛接任主編時,鄧小平考慮到原來的油印期刊式報紙,雖便於攜帶保存,適應部隊頻繁的戰鬥生活,但因出版間隔時間長,不能及時反映部隊生活和指導部隊建設,於是他決定將《紅星》報恢復成創刊時的4開鉛印,每5天1期,並重編期號;還首次增出32開的《紅星副刊》。這樣一來縮短了報紙的出版週期,加大了信息量,充實了報紙內容。為活躍版面,增強宣傳效果,鄧小平還廣泛約請作者設計報頭、題飾和尾花。因印刷廠設備簡陋,鉛字不夠用,在用大號鉛字印標題時,遇到缺字就採用幾個小號鉛字拼湊在一塊,使其大致相當於一個大字。

鄧小平堅持群眾辦報思想,力求做到思想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如《列寧室》欄目,指導如何學習革命理論;《群眾工作》欄目反映軍民關係,介紹開展群眾工作的方法;《軍事常識》欄目宣傳有關戰略戰術的知識;《衛生防病常識》欄目介紹常見病、多發病和戰地救護等知識。《紅星》報還發表了大量的插圖和美術作品,評論甚至理論文章,也常配有漫畫或圖畫,並利用《猜謎語》《山歌》《紅軍歌曲》等欄目活躍生活。鄧小平特別注重報紙的導向性言論。幾乎每一期,他都要配發一篇社論或重要的署名文章。凡涉及紅軍建設等重大問題,幾乎都有社論或文章加以引導。在他任主編期間,有近半數的社論由他親筆撰寫。《紅星》報就像“一架大無線電臺,各地紅軍的戰鬥消息,地方群眾的鬥爭消息,都可以傳到同志們的耳朵裡”。

在許多重大問題上,鄧小平與毛澤東的見解一致:在革命道路問題上,鄧小平反對“城市中心論”,主張向敵人力量薄弱的廣大農村發展,重視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和擴大紅軍;在作戰原則問題上,鄧小平不贊成把敵人擋在根據地大門之外,同敵人硬拼,而主張“誘敵深入”。但“左”傾臨時中央仍一味強調紅軍應輾轉尋戰於敵之主力和堡壘之間。由於未採用毛澤東正確的軍事路線,紅軍戰事吃緊,根據地越來越小,這令鄧小平十分著急。為此,他認為要充分利用《紅星》報這個宣傳主陣地,不失時機地登載文筆犀利、能針砭時弊同時又具有權威性的文章,以正視聽。

1933年8月初,紀念八一南昌起義6週年之際,鄧小平便抓住時機,決定向毛澤東約稿。而此時的毛澤東實際上已被排擠出黨和紅軍的領導崗位,僅保留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一職。當時不少人對毛澤東避猶不及,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叫作“鬼都不上門”。一天傍晚,鄧小平信步來到毛澤東的住處。見到鄧小平,毛澤東關切地詢問起辦報的情況,並表達了自己對如何辦報的一些看法。離別時,鄧小平說:“主席,今天我來這裡,就是想請您為我們的《紅星》報寫一篇關於紅軍戰鬥事例的文章,不知您有沒有時間。”毛澤東特地問道:“我寫的東西與有些人的想法不一致,你這個主編就不怕?”鄧小平明白其意,但仍堅定地表示:“您敢寫,我就敢用,有什麼可怕的!”

1933年8月14日,《紅星》報第二期第四版《紅軍故事》欄目裡,鄧小平用了一個整版的篇幅,發表了毛澤東以“子任”為筆名撰寫的文章——《吉安的佔領》。文中敘述了紅一方面軍攻打吉安的戰鬥場景,盛讚紅軍英勇作戰的精神。全文貫穿了“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先打弱敵”“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等游擊戰、運動戰的思想,同“左”傾臨時中央領導所推崇的“禦敵於根據地之外”、不放過蘇區一寸土地的“陣地戰”“街市戰”思想形成鮮明對照。當廣大紅軍指戰員得知“子任”即毛澤東時,紛紛奔走相告。他們飽受了打所謂“陣地戰”帶來的苦頭,自然懷念起這位“遊擊專家”,並期望他能早日回到黨和紅軍的領導崗位上。而在那非同尋常的政治氛圍下,鄧小平敢於刊文旗幟鮮明地宣傳毛澤東的正確路線,是何等難能可貴啊!

鄧小平在《紅星》報開闢《鐵錘》《自我批評》等專欄,深刻揭露紅軍中存在的貪汙浪費、消極怠工、貪生怕死、官僚主義等不良現象,鞭撻醜惡褒揚正義,極富戰鬥風格。《紅星》報要求通訊員必須嚴格遵循真實性原則,當鄧小平發現通訊員寫的有關擴大紅軍的報道存在虛假現象時,就及時在《鐵錘》專欄給予嚴肅批評,而且批評的內容很廣泛,也不顧及被批評者的職務高低。《法廳》專欄則對紅軍中發生的極少數受到軍法處罰的案件予以報道,以懲一儆百。《紅星》報是“一面大鏡子,紅軍中一切工作和生活的好處、壞處都可以在它上面看得清清楚楚”;它又是“一個裁判員,紅軍裡消極怠工,官僚腐化和一切反革命分子,都會受到應有的處罰,並且使同志們能從中受到警醒與教育”;它還是“紅軍黨的工作指導員,把黨的工作經驗告訴同志,指出錯誤和糾正的辦法”。

從嚴治軍才能造就雄師勁旅。“左”傾機會主義者反對毛澤東的建軍思想,破壞黨政、軍政、軍民關係,忽視黨內幹部教育和群眾利益,造成違反群眾紀律的現象在紅軍隊伍中時有發生。為嚴肅黨紀加強教育,1934年11月7日,《紅星》報出版了長征途中唯一的一份號外報,號召部隊爭做群眾工作的模範連隊。

逆境中的鄧小平從不怨天尤人,從不消沉頹唐,總是豁達樂觀、百折不撓,始終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頑強奮鬥作為人生追求。他說:“我自從18歲加入革命隊伍,就是想把革命幹成功,沒有任何別的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