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鄧小平:調查研究是根本的工作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老一輩革命家不僅對調查研究問題發表過許多重要而精闢的論述,而且經常深入基層親自做社會調查,撰寫了許多調查報告,為我們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導。本期我們為讀者推出的是鄧小平關於調查研究是根本的工作方法的論述

文獻一:調查研究是貫徹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

在黨的組織和國家機關的許多工作人員中,正在滋長著形形色色的官僚主義的傾向。不少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眾,不重視調查研究,不瞭解工作中的真實情況。我們往往不是從客觀的實際條件和人民群眾的具體實踐出發,來考慮和決定他們的工作,而是從不確切的情況出發,從想象和願望出發,主觀主義地來考慮和決定他們的工作。因此,他們作出的決議、指示雖然很多,但有的不完全正確,有的甚至完全錯誤。他們在執行中央和上級的指示的時候,往往不採取同下級同志和群眾商量的辦法,不結合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而只是機械地盲目地搬運。……

不少機關的負責同志,把自己的絕大部分時間,用在處理文電和不必要的過多的開會上面,很少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瞭解他們的要求和研究他們的經驗,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事務主義和文牘主義的泥坑。不少領導同志,喜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建立龐大的機關,由於機構臃腫,層次重疊,不能使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正確地及時地反映上來,也不能把自己的決議和指示正確地迅速地貫徹下去,在自己和群眾之間,設置了許多人為的障礙。不少負責同志,對於工作中需要立即解決的問題,不是親自動手來處理,而是層層下放,然後又層層上報,結果不是處理有錯誤,就是處理不及時,使工作受到許多損失。……

(摘自《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222頁。)

文獻二:根本的工作方法就是調查研究實事求是

全國勝利後,要保證幾億人口吃、穿、用,我們的工作是比較細緻、比較謹慎的。……一九五七年以後,中央的具體工作由書記處主持,作為中央常委和毛主席的助手,工作沒有做好,日常工作做得不壞,但方針政策方面出的好主意不多。如鋼鐵的第二本賬、糧食產量、公社規模等,我們都參加了意見,贊成了的。材料不是沒有,也有反面材料,就是沒有直接的調查研究,沒有及時抓住問題進行檢查。有些問題發現了,但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工農業方面,如果方法比較對,可以有更大的成績。……我們決心大,就是情況不明,方法不對。根本方法就是調查研究、實事求是。毛主席批評我們,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毛主席對我們的批評是完全對的。……

“十二條”沒有徹底解決問題,加上這次的“六十條”,再加上調查研究,就比較完全了,事情就可以辦好了。……

所謂實事求是,就是要承認千差萬別、大同小異。大同就是大的方針政策,小異是重要問題。大同要調查,小異也要調查。過去大同不做調查吃了大虧,小異不做調查同樣吃了虧。還有個組織形式問題,中央機關有相當多的幹部,搞文字工作的時間要少一點,拿出一些時間到各個戰線、各個方面去做調查研究。現在農業比較清楚了,工業還很不清楚。農業上的問題大體相同,工業則不同,幾十萬個廠子千差萬別。我們要放下官架子,自己搞些經驗。……

這幾年工作不深入,工作有些浮,應當坐而言要少,起而行要多。

(摘自《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下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8—80頁。)

文獻三:大躍進以來的教訓是調查研究很少

這次會議解決的一是平均主義問題,二是調查研究。毛主席講,“十二條”解決了公社、大隊之間的平調問題,但是,沒有解決小隊之間、戶與戶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平均主義。這是很重要的,平均主義不解決,群眾積極性調動不起來。……

教訓是深刻的或是沉痛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受了損害。為什麼不實事求是?就是方法出了問題。實事求是,就是對實際情況真正瞭解。真正瞭解實際情況,就要調查研究。過去幾年調查研究很少,搞了許多虛假現象。毛主席自我檢討了,並對省地市及中央各部委將了一大軍。毛主席調研最多,他說也不夠。這是這幾年的根本教訓。老實說,過去戰爭期間和解放初期,還是注意調研的,工作也是深入的。最近幾年,工作好了,舒服了,就不搞調研了。中央也是按級聽彙報,群眾的呼聲聽不到,聽到也不重視,對各階級的動態、群眾的意見知道得少。許多事就是那麼一下子幹下去,又不經過試驗後再推開,都是一哄而起,結果“一平二調”發展了。這些教訓首先是沒有從調查研究著手。總之,過去幾年的方法不對頭。

這次會議,政策上是解決平均主義,方法上是提倡調查研究。縣以上領導機關要把調查研究恢復起來,作為永遠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對有些問題不是沒有察覺,如河南、山東、安徽、甘肅、青海的農業虛假現象,都有察覺,提出過意見。當時覺得總的是好的,不要傷害積極性,實際上是幫助了他們犯錯誤。又如,那麼多人民、幹部來信,我們為什麼不去調查解決?下去了解情況,給常委提出問題,是我們應盡的責任。今後還是要經常出去,聯繫些點,不斷收集情況。但更重要的是做組織工作,組織各部門的人調查研究,要有經常下去的固定隊伍。要認真調研,一切經過試驗,把工作搞得更穩、更踏實些。

……從調研著手,找幾個善於調研的人,從歷史、不同類型找出共同點,提出若干條。當前工作,一是農村調查;二是結合整風,立即組織工業戰線調查;三是促進生產;四是考慮長遠規劃。計劃怎麼個搞法?不能搞煩瑣計劃,不搞那麼多表,抓住大問題,填平補齊,集中力量打殲滅戰。

(摘自《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下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1—83頁。)

導讀

鄧小平一貫重視調查研究,把它作為做好領導工作的前提條件。文獻一節選自鄧小平1956年9月16日在中共八大上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鄧小平認為,黨在執政條件下面臨著官僚主義、主觀主義、驕傲自滿情緒等考驗。而要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有系統地改善各級領導機關的工作方法,使領導工作人員有足夠的時間深入群眾,善於運用典型調查的方法,研究群眾的情況、經驗和意見,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把絕大部分時間用在坐辦公室、處理文件、在領導機關內部開會上面”。

為了克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帶來的嚴重困難,毛澤東1961年1月在八屆九中全會上強調要恢復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號召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文獻二節選自鄧小平1961年3月19日在中央工作會議中南、華北小組會議上的講話,文獻三節選自鄧小平1961年3月27日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傳達中央工作會議精神時的講話,都是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4月3日,鄧小平又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專門研究決定組織工作組分赴各地進行農村調查,並提出具體要求:“調查內容要根據各地特點定,總的是研究一下歷史發展過程,要採取客觀的態度,多瞭解一兩個點,分析各階層、各類型、各種經濟條件不同的農戶,根據發展階段進行比較。農村中有很大的勢力主張只搞農忙食堂,勢力有多大?手工業、農村集市要研究一下。在調查中,不要出主意,要同地方同志討論,只提問題,研究材料,不發表意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得以有效貫徹,國內形勢逐步好轉。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一如既往地倡導領導幹部親自深入基層,瞭解實際情況,傾聽群眾呼聲,並基於調查研究情況制定決策。1982年9月13日,他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強調:“顧問委員會的成員要聯繫群眾。可不可以這樣設想,除了身體不好的同志,凡是還能做點工作的,可以聯繫一個基層單位,比如聯繫一個工廠,一個學校,一個科學研究機關,一個地委或者縣委,甚至一個農村基層組織,深入地瞭解情況。這樣就可以對黨中央更好地起到參謀和助手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