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的 天、地、人、佛、魔,皆有因缘注定!

《天道》中的 天、地、人、佛、魔,皆有因缘注定!

丁元英在确定芮小丹死亡的消息之后。

听音乐。

喝工夫茶。

有条不紊。

直至一口鲜血闷在口中,他才确信「他的理性、他的坚强……崩溃了!」

爱情,可以彼此包容,彼此理性面对一切,但也并非永远如此,否则,又怎么能成为爱情呢?

丁元英把基督教成为「窄门」,而喜欢描绘佛教的境界。

五台山一段写得挺精彩的。

许多人看的云山雾罩。

我也一样。

豆豆在五台山说了半天禅语,最终还是要借用得道高僧的话来同意她对文化的思考,同意她对佛教的批判。

她让丁元英指出佛教其实「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所以佛教的种种方便法门就如《金刚经》说的那样「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也就是说「着相」了,因此「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

这是当今很多人都在讨论的话题。

许多学佛者最努力做的就是如她一般,要把「佛教」与「佛法」分别开。认为入了宗教的就是糟粕,应该把佛法独立出来,变成一种哲学来指导真正的人生。

可以做到吗?

我很怀疑。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施的结果,其实就是变成了一种宗教的模式才最终推向全球。

一行禅师的小说《故道白云》把释迦牟尼佛变成一个平易近人的导师。

他也有烦恼。当他的弟子分成派别相互争论不休的时候,释迦的选择是「逃」到象群之中,与头象同病相怜互相安慰,叹息众生「刚强难服」。而佛教的所有戒律规则都是因事而设。《故道白云》中描写得很真实,先是有了问题出现,然后释迦牟尼针对此类问题设定一个规矩,从此就成了戒律。这些,其实都是佛经中已经明明白白写出来的了,今天的人不看佛经,看的都是宣扬者自己写的东西,常常就放过了这类故事。

写这个,只是说明一下,佛教的最初并非依据宗教来创立的。本身就是一种学说。是释迦牟尼把他见到的这个客观世界的现实来告诉人们——就如同我们的科学家一样,告诉你这个世界的规律是怎样的,我们要如何按照这种规律生活才能生活得更好。佛把这些道理告诉你,而且告诉你的是本质,是关乎你内心心灵的世界规律。

佛教是为了把佛法传播流传下来。

如何才能留住佛法本质呢?

说起来容易啊……

小说中,最后高僧帮丁元英修改了一首悟道诗: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看完这个,我只能笑笑。

豆豆太爱自己笔下的主人公了。

尽管她为他设下了曾经荒唐的生活痕迹。

尽管她也描绘他的软弱。

尽管她也描写他的冷酷无情、焦躁无助。

但其实她还是痛爱地要把他往最佳的位置上推。

为了铺排丁元英的出场,先绕了一个大弯子,用肖亚文来介绍半天。然后才写丁的出场,而且不是很出彩的那种出场。

慢慢铺垫,一直到了第九章,才通过芮小丹的心悦诚服,无可救药的陷入爱情来凸现丁元英的魅力。

可惜,她却用了一首虽然不算很臭的《卜算子》来登场……

我们都不是悟了的人。

我们都有缺陷地生活在这个世界。

我们只是希望找到一个真正能够欣赏自己的人,或者伙伴。

我们孤独地,任地球运转,随着她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穿行。

豆豆通过小说来说明她的世界,别人通过小说与她共鸣。

这样算她找到了欣赏者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