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宁县贫困村开发旅游富民强村

庆阳宁县贫困村开发旅游富民强村

图为宁县湘乐镇莲花池荷花盛开。(资料图)

盛夏的宁县莲花池村,沟梁青翠,碧水潺潺,荷塘、吊桥、栈道、烽火台、古寺、蒙古包、园林苗木、果蔬采摘等景观园里,村人忙活,游人往来……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擎下,曾是全县偏僻闭塞落后村之一的莲花池村,如今通过实施脱贫攻坚、深度开发农旅融合产业,不仅使村子跻身“国家AAA旅游景区”,而且使村民的获得感不断提高。

和笔者谈起村子近些年来的巨变,年过五旬的村党支部书记梁怀印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莲花池村,的确是山清水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风文明、生活越来越好,可40年前的莲花池村,却是个山荒梁秃、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过200元的贫困村。那时,穿村而过的城北河,将村子从中一分为南北两半,每逢雨季里,城北河暴涨,村民过不了河,只能眼看着快归仓的庄稼颗粒无归,而又干咬牙没法子使上。

1990年到2011年里,为改变村里生活生产条件,莲花池村按照镇上要求,先后争取实施了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生态林营造、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精准扶贫、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和美丽乡村试点村等惠民项目工程,把荒山荒秃梁变成了青山绿梁,将通村通农户通田头通外路打通,让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安全电、住上了安居屋、打理上了设施瓜菜、苗木、草畜和劳务致富产业,过上了现代农民的日子。从2012年起至今,莲花村在镇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引领下,立足村子自然景色旖旎,田园风光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资源,借助脱贫攻坚行动,以“‘村支部+带头人+合作社’+‘贫困户’+农旅融合”举措,走发展旅游的富民强村路。

“特色各异的景观园一落成,村里乡亲不止有了在村里务工挣钱的路子,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认识了莲花池村,喜欢上莲花池村的青山绿水、小桥流水、名木古树、沧桑古建、灰瓦泥墙人家。”曾担任过40多年村干部,而今年近八旬的村民李录娃说:“越来越多的收入,让乡亲们对依靠多元产业发展,和全国农民一道儿小康,充满了自信。”

2016年1月,“莲花池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名列国家旅游名录。镇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党支部以此为契机和动力,循着规划先行,注重村情,尊重民意;民俗为本、乡韵为骨、乡愁为魂的路径,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幸福美丽家园行动,逐步实施了印象义渠莲花池景区·莲花池村改造等工程。两年多来,对宁县城北川水泥观光大道的莲花池村段两侧的120户农户宅院进行了“灰瓦红檐板泥土墙墙面墨笔漫画”的景观改造升级,建成了烽火台、栈道、公刘耕田等主题公园,为村里总长12公里的旅游观光路,配建了花畦、配栽了景观树、配装了路灯和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彩旗。以“精准扶贫+农综改+农旅融合”模式,动员村里农户以每亩每年700元租金,流转村上引驻的公司和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山川地3500亩,建起了优质苗木花卉观光园、优质设施果蔬观光自摘园和荷塘、蒙古包、水上乐园、村史馆、农家乐等,在全方位扩大接待游客能力之时,也使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末的35.6%减至2017年末的2.56%。

梁怀印介绍,一个集生态种养、产业孵化、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产业脱贫、科普培训、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莲花池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已具雏形,下一步,村上计划将古豳国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建设,为游客带来全身心体验,力争让莲花池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成为庆阳市旅游文化的新名片。(文/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石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