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的“愚人节”(四):辽宁古盗鸟:意外出名的化石贩子

《暴龙有羽毛吗?》,这是1999年11月,《国家地理》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标题。文章

报导了一件奇特的“化石”。咋看上去,它是一只半鸟半爬行类的奇特动物,鸟类的翅膀,恐龙的尾巴和后腿,名为辽宁古盗鸟(Archaeoraptor liaoningensis)。

古生物学家的“愚人节”(四):辽宁古盗鸟:意外出名的化石贩子

(图片来自网络)

《国家地理》主编比尔·艾伦(Bill Allen)得知这件化石的存在,喜出望外,发表了这篇长文,向大众介绍“恐龙是鸟的祖先”这一新知。

没曾想,过不多久,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博士徐星发来消息,给《国家地理》倒了一盆冷水:辽宁古盗鸟是用两种化石拼起来的,它的上半身是燕鸟(Yanornis.sp),下半身则是小盗龙(Microraptor.sp)。这两种动物都产自早白垩世,中国辽宁的热河生物群,辽宁的化石贩子把零碎的化石粘在一起,做成了一具假标本。可悲的是,如果没有沦为骗子牟利的工具,小盗龙和燕鸟的化石,都有相当高的科研价值。

古生物学家的“愚人节”(四):辽宁古盗鸟:意外出名的化石贩子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对化石稍有经验的人,就会发现,古盗鸟的“两条”后腿,根本就是一条腿——同一块蕴含化石的石料,从中劈开之后,你可以得到两块印着化石的石板,称为“正模”和“负模”。古盗鸟的后腿,是同一条小盗龙腿的正模和负模拼成的。另外,古盗鸟的前半身是仰面朝天躺着的,尾巴却是“趴着”的,背面朝天。这具化石不仅是西贝货,造假的技术还不高明。

艾伦科普不成,却背上了欺骗大众的骂名。这里有他自己的原因。“古盗鸟”没有经过学者的详细研究,专业的学术期刊也没有发表过“古盗鸟”的文章,供古生物学界讨论。在这时急急忙忙把它公布于众,是违反学界规范的。

发现“古盗鸟”的人里,有一个是布兰丁恐龙博物馆的馆长,赛克斯(Stephen A. Czerkas),另一个是德克萨斯大学的博士娄文(Timothy Rowe)。他们给“古盗鸟”做过CT扫描,发觉这具化石是用不同石块拼起来的。这两个人明知化石是假货,还跑到《国家地理》那里去“献宝”,这本身就是欺骗行为。

古生物学家的“愚人节”(四):辽宁古盗鸟:意外出名的化石贩子

(图片来自网络)

艾伦被赛克斯所骗,赛克斯得到这件古盗鸟,是从一个化石走私贩子手里,所以他也是被化石贩子欺骗的受害者。古盗鸟不是第一件造假的标本,也不会是最后一件。辽宁热河生物群出产质、量俱高的化石,化石的非法买卖,成为威胁当地化石资源的一个问题。化石贩子比古生物学家动作更快,就像盗墓者比考古学家动作快一样,不是什么好现象。珍贵的化石被走私出境,像“古盗鸟”这样“完整”的假化石,给古生物研究带来困难。

前面的三个故事各有不同,但基本的性质是相似的。用假造的证据,去证明带有个人倾向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最后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古盗鸟”则不然。“恐龙是鸟类祖先”这一理论已得到广泛承认,中国的化石储量也很丰富,可以提供充分的证据。然而古盗鸟事件的起因,与其说是化石太少,倒不如说是化石太多(然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即便有最好的理论,最好的证据,也可能被骗子所引导,走上歪路,“古盗鸟”就这样提醒着我们,人是容易被骗的。

(摘自《羚羊与蜜蜂:众生的演化奇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