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父親講述:當「爬藤」成爲往事

常青藤父親講述:當“爬藤”成為往事

近幾年中國孩子的“爬藤”越來越難。然而現在父母對於常青藤的熱情卻有增無減。快報君今天推薦的文章就主要探討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孩子適合“爬藤”?應該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爬藤”?

文/psalmist

來源/文學城網站

常青藤父親講述:當“爬藤”成為往事

我的老大算是一個“牛娃”吧,幾年前申請了幾所大學被全部錄取,包括競爭最為激烈“你懂的”兩所大學。老大絕不是天才,但是老大學習認真,腳踏實地,參加的幾項活動都是兢兢業業長時間的奉獻。上大學前,老大還是有些忐忑不安的,擔心小池塘裡的優秀在大海里只不過算是平庸。但事實並非如此,老大四年大學成績優秀,和同學相處融洽,畢業時取得最優等拉丁文學位榮譽,現已在一所頂尖的醫學院就讀。

老二卻完全不是如此,做事憑自己的興趣,對學習成績不以為然。但老二過得很快樂,有自己的愛好(當然是我認為“不入調”的愛好),常會調侃地說:“我上州大給你們省錢。”從我自己的經歷和兩個孩子的差異中,我領悟了一些東西,願意與家長分享。

如果你的孩子是可推之料,就當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推力,最基本的便是做孩子的好司機,甘心樂意地讓孩子調遣。有一對國內名校畢業的夫婦,孩子非常普通,有人問他們為什麼不推孩子,他們非常坦率地回答:“我們也是想推的,但發現推不動,後來就不推了。”確實如此,不是每個孩子都是推得動的。如果推不動,不要勉強孩子,因為這會把孩子的快樂童年給毀了。所以,不要貶低那些推爸推媽的功勞,更不要貶低孩子的努力,天才的孩子並不多,愛用功的孩子本身就是高素質的一種體現。

總體而言,好大學確實會給孩子提供一種一般大學不具備的體驗。首先,當你被一群高素質的人包圍時,你會更好地在競爭的氛圍裡挖掘自己的潛能。其次,好學校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條件,比如暑假海外實習的機會就非常容易得到。還有許多課外俱樂部任你挑選,這對拓展視野很有好處。如果想今後上醫學院,也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實驗室做研究,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可以發表一篇第N作者的論文。至於“關係網”的好處,我並沒有感到有什麼差別。

常青藤父親講述:當“爬藤”成為往事

但千萬不要把上好大學作為人生的目的。有些在中學裡異常傑出,在全國的各種比賽拿大獎的孩子,到了頂尖的大學就認為目的已經達到,結果並沒有什麼特別,甚至碌碌無為。這些父母也是如此,錯誤地把名牌大學作為教育成功的標榜。其實大學四年在人生道路上一閃而過,只有路遙才能知馬力。再說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有顯著的差異,打個比方,Mathcount厲害的不一定高等數學厲害,反之亦然。要知道孩子成熟的年齡不一樣,有些晚熟的孩子,要到了大學才會清醒,到那時,他自然會奮力直追,將來照樣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或選一個好大學的研究院繼續深造。

法學院和商學院的競爭也很激烈,但這種激烈程度往往只侷限在個別的大學,原因是法學院和商學院有很強的名牌效應,法學院尤為如此,有些學生寧願放棄獎學金選擇名校法學院。去年三月Fortune雜誌有這樣的報道:一位普通法學院畢業的學生因為負債累累,找不到工作而狀告自己學校。即使是教育不很發達的州,也會有幾個法學院和商學院,如果不太挑剔的話,要上法學院和商學院都不會太困難。我們這些較早來美攻讀學位的的人都知道,科學和工程方面的研究院老美早已成稀有動物,第二代華人也不想苦哼哼地走父母的路。

常青藤父親講述:當“爬藤”成為往事

要認識到上好大學有很大的隨機性。有些學生幾乎橫掃,卻偏偏被一所最中意的大學拒之門外。而又有一些學生被許多二流的大學拒絕,卻驚奇地被一所頂尖的大學錄取,並且在那裡很有作為。所以能進好學校的孩子一定有他的閃光點,而沒有上好大學的學生有許多是極其優秀的,只是運氣不好,未能如願以償,所以不必解讀太深。這些學生遭受這樣的挫折難免沮喪,但對他們的成長來說不一定是件壞事,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這個道理。

常聽有人說:“我孩子非常優秀,但我家經濟條件不好,就上州大吧。”其實經濟不好,更應該上好學校。因為這些頂尖學校提供最好的助學金。這樣,上學的費用幾乎和上州大差不多,甚至還少一些,何樂不為呢?如果你的家庭收入偏高,拿不到助學金(許多頂尖大學沒有獎學金),但你又想省錢,也有一些一流的大學提供獎學金,例如杜克,萊斯,哈維馬特,範德堡大學等,但競爭絕對堪比上大藤,甚至更為激烈。當然,若你所在的州有公立的好大學(加州,麻州等),州大也是個很好的選擇。

我也許是少數支持不應該僅僅按分數高低決定入學條件的華人。第一,分數無法確切地衡量一個人的能力。只要在一個分數段上,高低的區別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大。第二,入學分數不能預測未來的成功,甚至大學裡的成功。第三,私立學校完全有權力把有各種特長的孩子聚集到一起,這種多樣化能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想一想,你的孩子確實非常出色,但你會不會想讓你孩子去一所全招像你孩子一樣的學校?

常青藤父親講述:當“爬藤”成為往事

“優秀”和“成功”的定義也可以是千變萬化,因人而異的,有些人認為做個終身教授就是成功,有些人認為成為一個創業者就是成功,也許更多人認為錢多就是成功。在孩子的學業征程上,不管你的孩子多麼出色,你終究會發現總有一些孩子比你孩子更聰明,更有作為。當你孩子在州里的Mathcount或鋼琴比賽拔得頭籌時,他卻在全國的比賽上不堪一擊;當你的孩子“橫掃”大藤如願考上名校時,才知道她的室友竟是一家Start-up公司的CEO,更“可氣”的是,室友可以輕輕鬆鬆門門功課拿到A;當你的孩子以極高的分數進入頂尖的研究院時,卻發現他的同學裡還有個人經歷更為震撼的“羅德學者”;當你的孩子進入一家好公司,有一份收入頗豐的工作時,發現她隔壁Cubicle裡坐著卻是她那位上了“州大”的高中同學。不是嗎?生活常常如此。

我反對用種族來區別對待招生標準,但我支持在一定範圍內用家庭的具體條件(Social economic status)來分別對待。奧巴馬的女兒是黑人,我認為她沒有任何被照顧的理由。但有些亞裔由於家庭經濟不好,父母的教育程度低,他們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被優先考慮。確實我見過一些家庭由於經濟的問題,孩子在高中時就得打零工貼補家用,沒錢購買考試準備材料或上補習班,更不用說去海外做義工了。父母教育程度低,孩子學習上的疑惑就無法在第一時間從父母那兒得到答案,這些學習上的問題就如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最終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更不用說現在有一些競賽活動,都成了拼爹拼媽拼包裝的活動,漸失原有的意義。另有一些孩子要克服身體上的缺陷或疾病,付出的毅力更為可貴。

提前錄取的選擇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自信的大學幾乎在聖誕節前後就已把近一半的錄取名額給了提前錄取的申請者,使正常被錄取的幾率變得更為渺茫。所以如果特別中意一所大學,就該在提前錄取時選擇它。其實在我們常說的大藤中,你如果多年觀察,也會發現如果把學業,課外活動,獎項和性別作為輸入變量時,有些學的“predictability”勝過另一些學校(怕被砸,恕我不點名)。正常錄取比提前錄取更為隨機,因為有一個因素會困擾錄取官,為什麼這個如此優秀的孩子沒有在提前錄取時選擇我們?我們現在錄取他(她),會來嗎?因為這些學校都在考量比入取率更客觀的另一個百分率:對撞比拼的入學率(Cross-Admit Yield Rate),除非孩子的優秀程度到了他們非試一試的地步。

當你的孩子有幾所大學可以選擇的時候,要知道錄取決定日是一個難熬的日子。我仍然清晰地記得,當年老大是怎樣“惶惶不可終日”地度過那一天的,一邊是早已建立感情的EA學校,一邊是富有誘惑的RD學校。家長所能做的,只是列舉各個大學的優缺點,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坦白講,對於父母來說,花銷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但它不應該成為決定因素,我想沒有一項投資比小孩的教育更有意義。當孩子作出決定後,告訴孩子,這是你自己的決定,不要為今後的一些不如意或挫折埋怨他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在華人的聚會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群“牛蛙”父母興高采烈地談論孩子的各樣成就,全然不顧“普通娃”父母的感受。我相信這些“牛娃”的父母並沒有任何惡意,只是過於專注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這些“普通娃”的家長便以各樣的藉口儘量避開這樣的聚會。名校情結沒有什麼不好,至少對家長和孩子都是一個激勵。就像爬山一樣,如果我們能看到目的地,即使它還很遙遠,我們也有更大的信心去攀登。但是要知道生活中有比爬藤更重要的東西,想一想,如果讓你在孩子的健康,品格和學業這三個選項來排列主次時,多數的家長會毫不猶豫地把學業排在最後。

囉囉嗦嗦講了這麼多,絕不是想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只是想讓父母能以感恩的心從不同的角度,將心比心地來思考一些問題。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