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德江人事迹」诚实守信类

「最美德江人事迹」诚实守信类

近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净化了社会风气,弘扬了社会正气,鼓舞了群众士气;英雄模范应运而生,最美人物不断涌现、主旋律越唱越响、正能量深入人心。

从今天起,微德江将陆续介绍获得全县第二届“最美德江人”表彰的二十位先进人物事迹,宣传“最美德江人”精神,弘扬传统美德,凝聚德江发展正能量。

「最美德江人事迹」诚实守信类

一、诚实守信类

「最美德江人事迹」诚实守信类

最 美 纳 税 人——付加斌

付加斌,男,中共党员,1973年2月生,德江县兴农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2011年被德江县评为首届十大青年、优秀民营企事业家;2014被省工会评为“工人先锋号”;2017年被评为铜仁市第四届铜城仁者提名人物。

「最美德江人事迹」诚实守信类

2006年,付加斌成为了粮食系统的一名下岗工人,由于在粮食部门工作时间长,与粮食结下了缘,承诺要和粮食打交道“一辈子”。同年4月,付加斌邀约一同下岗的刘琴等5人,成立了德江县兴农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艰难的创业路上,他始终执着坚持。创业之初,仅有 5万元的创业资金,租用了简陋的烟草站作为大米加工厂房,因设备陈旧,又请不起工人,一切苦活重活只有自己与其他股东干。他白天到乡镇收购稻谷,出去推销大米,晚上回来加工。付加斌调侃自己说:“总经理、生产工人、推销员三样职务一肩挑”。

据刘琴介绍,付加斌艰苦朴素,花200元买的一套衣服,只有出去谈业务时才舍得穿。回到厂里,就换上工作服,钻进车间,工作起来满面灰尘,都没有人能认出他。创业初期,连连亏损,大伙完全是被他那种闯劲和吃苦精神所折服,因为坚持,企业才走到今天。

2010年,公司出现了重大转机,德江经开区建设启动,公司面临拆迁,按照经开区企业的入驻门槛,必须更新设备,扩大规模,虽然公司已有一定的积蓄,但对于重建和技改仍是杯水车薪。“最难的还是资金,当时没有资产抵押,面临着贷款尴尬。那时,有的股东却在这节骨眼上退股撤资,幸好周围的老百姓有了征地款,我们向老百姓高息融资300多万元,才度过难关。”付加斌感慨道。

天道酬勤。2013年,兴农米业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从贵州银行德江支行融资500万元用于设备改建。次年6月,投资400万元建成了全市最先进的大米生产线,日产能力达到150吨,年产值达60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

面对创业困境,他始终信守承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付加斌始终把这句话作为企业经营理念。付加斌说:“粮食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身体健康,玩不得半点虚假,粮食安全是保证,提升质量是关键,诚实守信才是兴业之道。”公司正是依靠这样的经营理念逐步壮大。

目前,德江全县的学生营养餐、民政救灾粮、政府储备粮等全都是采购兴农米业生产加工的大米,县内90%的大米市场也是靠该公司提供,在周边县开拓了较大的市场。

最让人感动的是偿还老百姓融资的事,当时刚扩建公司,资金运作困难,眼看与融资人约定的还款时间要到了,尚差的40万元没有着落,付加斌不顾家人反对,把自家的私房低价出售,还清老百姓的融资款。他安慰妻子说:“房子没有可以再建,可诚信失了就不能再用钱买回来了”。如今付加斌还没有私房。

公司组建以来,付加斌从来没有拖欠过任何单位和个人货款、工人工资、各种税收。正是如此,公司获得铜仁市“守合同重信用单位”,还被县农发行纳入AA级客户。在经开区政银企业座谈会上,多家银行都首选他公司作为融资对象,改变了过去的贷款尴尬变主动融资。

创业路上见成效,他始终不忘感恩社会。做人就要懂得感恩。付加斌说:“这些年党和政府、群众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企业兴旺了,我们一定懂得感恩,回馈社会”。

翻开2016年的账本,公司全年获利润280多万元,除去银行利息、工人工资,上缴税收,水电等运营成本,就企业本身而言是亏着的。在实施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兴农米业没有袖手旁观,主动请缨,主动出资帮扶。按“千企帮千村”的要求,2016年,在枫香溪镇龙坝村投入5万元,新建了养猪场,又投入13万元购买了100头仔猪作为村集体经济,每年按盈利的10%给贫困户分红,并免费提供两年的饲料,生猪出栏时,主动帮忙村里联系销售,当年实现村集体经济盈利10多万元。

近年来,兴农米业还在合兴鸟坪、龙泉乡牧羊岭、岸山等村发展订单优质水稻基地2000亩,所有订单均由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并以每100斤高于市场价50元收购,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在社会公益方面付加斌也绝不含糊。2016年,捐赠“暖冬行动”3万救助贫困家庭,向边远学校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书,多次参与扶贫济困捐赠。仅去年,兴农米业就投入社会帮扶资金30多万元。

记得2008年雪凝期间,高山镇贫困户粮食告急,他一个电话,付加斌当即捐赠2吨大米,并将两辆面包车套上链子,在凝冻路上经过10多个小时的行程,才把大米送到高山镇,帮助贫困群众度过了难关。这样的事例在付加斌身上举不胜举。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公司从当初自己当工人发展到现在30多名职工,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厂成为龙头企业。这些年来,付加斌始终将社会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他以诚信经营、质量为本,践行社会责任诠释了当今优秀企业家的道德风范。

最 美 民 营 医 生——田子豪

「最美德江人事迹」诚实守信类

自创业以来,田子豪始终坚持“你健康、我快乐”的行医理念,常常为困难患者免收医疗费,支助偏僻乡村脱贫致富,经常带领精干医生为孤寡老人送医送药,到乡村开展义诊,得到群众好评。

热心公益,用行动感恩社会。创业9年来,深知创业的不易,体会了创业的艰辛,创业成功后,为了感党恩,回馈社会,田子豪开始热衷于公益事业,尽自己力量帮助困难群众。

最 美 春 晖 使 者——赵 军

赵 军,男,土家族,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71年12月生,煎茶镇潮溪村人,德江县康乐食品有限公司经理, 2014—2015年被铜仁市评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2015、2016连续2年被煎茶镇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7月潮溪村成立春晖社,赵军当选为理事长。从此,赵军与潮溪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最美德江人事迹」诚实守信类

据潮溪村支部书记王美乾介绍:赵军这几年经营的赵氏牛肉,凭借着好味道、重诚信,已然成为煎茶的美食标杆,并发展成为拥有20多家牛肉餐饮连锁企业,一年收入不菲。但是,在自己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同时,仍然心系家乡村民,心念家乡脱贫攻坚。今年6月,他在得知家乡要新建养牛场,毅然决然投入资金200万元,亲力亲为、一丝不苟的为建设养牛场跑前跑后,现在养牛场如期建起来了,70多头肉牛也养起来了,村民们由一开始的张望犹豫,到现在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养牛中来。

几经波折走上创业之路。在与赵军交谈中了解到,赵军小时候因家庭贫困,高中毕业就随亲戚离开家乡到广东打工,每天很累但收入极低,常常是入不敷出,几间辗转,后来又回到煎茶,用打工几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微薄积蓄购买了一辆摩的,在集镇上做起了跑摩的生意,每逢赶集日摆起了牛肉汤锅。在跑摩的和摆牛肉汤锅的几年里,风里来雨里去,也没有挣到什么钱,后来看到有人在街边摆摊卖牛肉汤锅,来来往往吃的人很多,他就学着用中药材加入牛肉汤锅中,但经过几番实验,生意还是没有多大起色,他想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总得有创新,有所改变。

思路决定出路,赵军一边卖牛肉汤锅,一边思考和打听如何经营牛肉行业,经过十几年的不断钻研和总结,本着诚信第一的经营理念,成功创办了独树一帜、极具特色的牛肉餐饮、牛肉干加工企业,并发展成为现今拥有20多家牛肉餐饮连锁企业。致富不忘乡里人,现在,他正带着潮溪村的乡亲们大步走在肉牛养殖到加工一体的产业致富大道上。

心中饱含浓浓故乡情。一日潮溪人,一生潮溪情。赵军离开家乡生活和创业20余年,但与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感情却很近,始终与家乡建设和发展紧紧连接在一起,“村里实施公共事业需要集资,我同样按家庭人口出资;村里红白喜事,再忙我也要抽时间赶回去坐坐、帮帮忙,因为我的根在潮溪”。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潮溪村在建档立卡识别中列为三类贫困村,全村贫困人口达66户250人,贫困发生率达16.45%。这些数字当时在赵军看来,其实他心里最清楚,村里的群众贫困程度深,关键问题是基础条件薄弱,没有个像样的产业来带动,致富门路窄,群众很难摘掉脱贫帽。前些年,他就想过凭借多年来攒下来的资金,借助村里的自然条件发展养殖业,以此来带动家乡群众脱贫致富,但苦于有这份心,却无这份力。

新的创业激情被再次点燃。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赵军创办的“赵氏牛肉”连锁餐饮店从德江县范围发展到了遵义、重庆等地,拥有餐饮连锁店20余家,拥有牛肉干加工厂1座,公司年产值达上1000万元。公司发展了,赵军致富了,但他不忘家乡,不忘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家人,一心想到家乡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了。

今年7月,潮溪村在实施“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中,赵军被推选为该村春晖社理事长,他个人捐资10000元作为春晖基金,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我参加村里的养殖,目的是想通过发展这个产业,带动村里群众脱贫致富,在这个项目中我就是不赚钱,甚至在我能承受的亏损范围内我都要确保农户和村集体的利益,对所有贫困群众我免费投入种牛,由农户代养,农户不承担任何风险,农户的土地可以种草卖给养殖场,每户养殖贫困户每年至少有5000元以上的收入,村集体至少保障每年3万元以上的收入”。

与村里签订合同后,赵军说干就干,立即投入到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完善和相关养殖手续办理工作中,并承诺用最短的时间将牛养起来,“我们拖得起,可贫困群众盼增收的愿望却等不起啊!”

游子返乡赋春晖。企业与村集体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合作,村集体第一年按入股资金5%保底分红,以后每年递增1%,最高为7%。基地的总利润按60%、30%、10%分别作为公司、农户、村集体经济收益。贫困户可以免费到基地申请能繁母牛进行代养,基地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防疫,生下的牛犊由基地按市场价回收,其收益全部归贫困户。非贫困户申请能繁母牛代养的,其出售牛犊收益的80%归农户,20%归基地作为技术服务费。目前,该养牛场的牛棚、饲料储存室、饲养员生活场所、企业办公场所等设施已建设完成,水、电、牛粪处理等配套设施全面完善。基地可达200头以上养殖规模,能带动每户贫困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

赵军就是这样一个人,自己创业成功后,不忘家乡的贫困乡亲,带着满满的社会责任感,回乡抒写春晖情。

最 美 诚 信 企 业 法 人 ——黄 立

黄立,男,汉族,1981年9月出生,大学本科,贵州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毕业,贵州德江铭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回乡创业青年。1981年9月出生于革命老区枫香溪镇枫溪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

「最美德江人事迹」诚实守信类

农民的儿子,永远记得他的根在农村。他的的父母是没进过一天学堂的“标准农民”,他们吃尽了没文化的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老人的夙愿。家里有八姊妹,并同时上学,当时父母的负担很重。读大学时,同学们一个月普遍的生活费都是500元以上,而他的生活费只有300元,还都得靠父母东拼西凑。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缓解父母的压力,他不仅学会了节约,还思考着怎么自己打拼挣钱。于是他“挪用”了自己4300元的学费,并向同学、好友借了近五万元,开起了休闲吧,利用业余时间经营挣钱,也让他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其实,他曾经也找到过一份“公职”,有一个稳定的“铁饭碗”,不仅是他人生中的一种自豪,也让父母了子女成功的骄傲。当时,他看到家乡的一些同年人,他们有的缺乏资金、有的缺乏技术,需要别人的带领,去圆他们致富梦。他顶着父母的反对和亲戚朋友的指责,以他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摸索出的管理经验为资本,毅然放弃手中的“铁饭碗”,选择下海,走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先后开过商务会所、酒吧,也承包过工程,率领着老乡们与他共谋发展、共同致富。

放下饭碗回乡,开起了创业之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他中学时就熟悉的诗句,他一直把它铭记在心。2011年,德江县委、县政府发起了“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倡议,号召德江籍在外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反哺社会,他毅然选择了回乡创业,做父老乡亲的致富带头人。同年,在德江城北工业园区成立了贵州德江铭仁食品有限公司。

铭仁食品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的集种植、淀粉生产及深加工、饲料生产加工、养殖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公司生产加工的主要原材料为脱毒红薯,现公司有固定员工8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3人。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种植、养殖、淀粉生产及深加工、饲料加工等“一条龙”式的发展理念,每年间接带动老百姓就近就业多达两万人次以上(主要在公司基地及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户处打临时工)。老百姓祖祖辈辈用来喂猪的农作物直接变成了商品,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的人均收入,所以他们项目区域的老百姓对种红薯像种“金子”一样的热爱。今年,公司发展红薯种植3万余亩,重点覆盖他县近50个深度贫困村3000余户贫困户。公司还从各级争取项目资金两千余万元分别在他县的长丰乡场湾村,堰塘乡清水塘村,桶井乡同心社区各建设一个淀粉粗加工厂,建成后每年预计能为乡镇种植户创收500万元以上。几年来,在德江县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脱毒甘薯产业现在已经成为重点打造和推广的一项农业产业项目,四个月的种收周期就能让参与种植的贫困户每亩净增收5000元以上,更重要的是,脱毒甘薯产业为精品水果及经济林种植提供了“以短养长”的项目支撑,为打造的熟饲料家畜养殖项目提供了宝贵的饲料保障。特别是在今年的产业机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种植卖产品、租地收租金、务工有工钱、入股分红利,他们已经开启了“四金模式”。

艰难创业中,仍未忘记回馈农村。“创业是艰难的,回报社会也是必需的。”在这片故乡热土上,他一边艰难地经营着自己的企业,一边也在思考怎么力所能及地回报家乡。2012年起,他和他的团队先后为枫香溪中学、八一小学、袁场小学、青龙四小、鸟坪小学、稳坪小学、县特殊学校、县留守儿童福利院等先后捐款捐物达20万元以上,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和优秀教师。前后减免贫困户脱毒红薯苗50万元以上,免费培训老百姓种植5000人以上;产业前后带动贫困户脱贫50000户以上。在“千企帮千村”中,为企业帮扶的枫香溪镇长征村送去30吨饲料,为堰塘乡清水塘村争取了400万元的产业路资金。在公司里,解决了贫困户职工张怀明聋哑母亲的吃住和一双女儿的学杂费,资助8000元为贫困户黄修贵办驾照,资助10000元为贫困户周田强维修房屋等等。不过本人也意识到,不管是创业壮大地方经济,还是为乡亲多办好事、实事,仅靠自己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他多次汇报争取,获准成立了“德江县大学生创业协会”和“德江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一方面共同关注国家政策,抓住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呼吁社会更多的人来关心和关注大学生创业;另一方面,探讨创业途径,交流创业经验,为想创业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平台;再一方面,带动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资助更多的贫困百姓快速脱贫致富。

返乡创业虽然艰辛,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肯定。他先后被评为:贵州省劳模、贵州省创业之星、铜仁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提名)、铜仁市创业之星、德江县劳模。先后当选为:中国甘薯协会副会长、德江县八届、九届政协委员、德江县经济开发区商会会长、德江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长。这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是压力也是激发他前进的动力。时光飞逝、激情永存。他希望在完成自己梦想的道路上也力所能及的为早日实现德江人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美德江人事迹」诚实守信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