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下限發行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小米下限發行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日前,小米在香港市場的發行價格終於定格在17港元,位於招股說明書披露發行價區間17-22港元的下限。這也意味著,小米估值約為540億美元,低於550億至700億美元的估值。小米發行價格定位於下限,而沒有像雷軍所期待的那樣以22港元發行新股,無疑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曾經表示“五年內不上市”的雷軍,最終食言了。而且,小米不僅要上市,當初甚至於期望以H+CDR的方式在內地與香港市場同步上市,從而成為CDR第一股。雖然最終小米集團決定延緩CDR的發行,但據媒體報道,由於小米與中國證監會在估值上存在分歧,小米才沒有上發審會,其CDR的發行事宜也不得不暫時擱置。

小米上市的消息公佈後,其時對於小米的估值,市場普遍認為其估值為700億美元,樂觀者認為,小米上市後,最終的估值將達到千億美元。事實上,此前像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銀行、中信里昂證券、瑞信等多家機構普遍給出800億至940億美元的估值。機構給出的估值其實並不低,但顯然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

雖然雷軍認為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但根據招股書,小米2015年至2017年智能手機貢獻收入佔比分別達到80.4%、71.3%、70.3%。因此目前來看,小米不過是一家像美國蘋果一樣的硬件公司。如果以17港元發行價格來計算,小米市盈率為39.6倍,而美股的蘋果公司市盈率僅為17倍。兩廂比較,同樣是做智能手機的公司,小米估值明顯比蘋果高估。

小米最終選擇下限發行,個人認為與幾個方面的因素有關。首先,自去年以來,包括閱文集團、雷蛇、易鑫集團、眾安在線、平安好醫生等新經濟企業紛紛在港交所掛牌,被稱為“新經濟五劍客”的五家公司,雖然多數掛牌後都曾有良好的表現,但截至目前,除了閱文集團外,其他四家新經濟企業都已破發。新經濟企業在港股市場的糟糕表現,無形中會對同樣是新經濟企業的小米發行價格產生影響。對於雷軍所期望的高價發行,市場其實並不買帳。

其次,近期香港市場表現不佳。今年6月份以來,香港恆生指數處於持續下跌之中,截至目前,恆生指數最大跌幅超過10%。港股市場表現低迷,會波及到新股的發行定價上。事實上,像“新經濟五劍客”上市時,由於市場環境較好,其發行價格都比較高,但客觀上也為今後的破發埋下了伏筆。

其三,港股新股的市場化發行,將小米發行價格鎖定在17港元。A股的新股發行,往往受到23倍發行市盈率的“高壓線”的限制。但港股市場由於更加成熟,其發行市盈率市場說了算。根據市場環境以及企業本身的質地,港股市場新股發行市盈率,有不足10倍的,但也會有超過40倍的,像小米39.6倍的發行市盈率,在香港市場算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但如果小米在A股發行新股的市盈率達到39.6倍,又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按照市場的說法,小米17港元發行新股,是屬於向市場讓利,防止小米重演“新經濟五劍客”股價破發的故事。不過,小米掛牌後,是否會上演“新經濟五劍客”的故事,或者說會有上佳的表現,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