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斯巴魯:腥風血雨太平洋

……處於劣勢地位的帝國海軍在同美國海軍開戰時,只能通過空襲給予敵人一擊痛擊。

——山本五十六

太平洋戰爭

1940年起,深陷於資源匱乏的日本先後從維希法國手中奪取了盛產橡膠、糧食的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對此,美國則以全面石油禁運作為回應——這對80%的石油靠從美國進口的日本而言,無疑是要了親命。

為此,日本開始了新一輪的厲兵秣馬,意圖從英美手中奪取盛產石油的南洋地區(含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及我國香港地區)。

二戰中的斯巴魯:腥風血雨太平洋

二戰時的美國油田,僅在1940年,美國便向日本出售了近三千萬桶石油

南洋距日佔區較為遙遠,故日軍需要一種擁有足夠航程的新式戰機來奪取制空權。此時,中島飛機公司(斯巴魯前身)再次被日軍選中,繼續進行新式戰鬥機的研發生產工作。

1941年5月,中島終於拿出了符合日軍要求的戰機——一式戰鬥機,日軍在第一時間便採購了400架

二戰中的斯巴魯:腥風血雨太平洋

中島一式戰鬥機

之所以說“終於”,是因為中島早在1939年便研發出了第一架一式戰鬥機。彼時的一式戰機不僅完美地滿足了日軍招標時的最大航速500km/h5分鐘內爬升至5000m高空等要求,甚至在飛行速度、爬升率、作戰航程等方面超出了日軍預期。

但由於空戰格鬥性能不佳,日軍最終放棄了該機的採購,即便中島知久平找人百般疏通關係也無濟於事。若非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放寬了對戰機的要求,一式戰機估計只能永遠呆在倉庫裡吃灰。

二戰中的斯巴魯:腥風血雨太平洋

改進後的一式戰機總航程達到2600公里,勉強達到了在南洋地區往返作戰的要求。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一式戰機迅速展示出了不亞於零式戰機的優越性能,它不僅在與美軍的空戰中取得了高達1:4的交換比,而且在日軍中產生了一批王牌飛行員

太平洋戰爭期間,北到千島群島,南到澳大利亞,一式戰機頻頻出現在日軍的各大戰場中,被日軍航空本部冠以“隼”的稱號。

二戰中的斯巴魯:腥風血雨太平洋

以一式戰機王牌飛行員加藤建夫為主角的日本電影

瘋狂計劃

日本打不贏美國——這點常識中島知久平還是有的,但大發戰爭財的喜悅使他不僅無視了常識,反而為贏下戰爭這種不存在的事操碎了心。

為打擊美國工業進而獲得勝利,中島於1942年出版了《必勝戰策》一書,提出了一種可從日本起飛,轟炸美國本土超遠程戰略轟炸機的開發計劃,他還以富士山為靈感,將該轟炸機命名為“富嶽”

二戰中的斯巴魯:腥風血雨太平洋

富嶽轟炸機假想圖,它的概念在日本皇室、軍界、政要中都得到了推廣

在中島知久平的瘋狂計劃中,除5000架富嶽轟炸機的生產外,還包括攔截美軍空襲機群的重型戰鬥機、搭載200名傘兵投放至美國本土的大型運輸機五種機型的生產——反正沒一種是日本能造出來的。

因此,中島知久平的瘋狂計劃始終停留在圖紙上,但它為中島集中了一批高水平的工程師,其中就有K-Car鼻祖、斯巴魯360的設計師百瀬晉六

二戰中的斯巴魯:腥風血雨太平洋

百瀬晉六(1919-1997)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航空系,是斯巴魯360、Sambar、100

1944年,中島採用了流水線生產,並超越三菱成為了日本最大的飛機制造商。同時,中島知久平也已是9家飛機工廠的老闆,他控制下的2500家飛機相關工廠可年產飛機機體5641架、發動機11650臺

1945年,中島知久平任日本軍需大臣,成了日本最有錢有勢的人之一。

二戰中的斯巴魯:腥風血雨太平洋

中島知久平,1944

6帝國的毀滅

然鵝,中島知久平的好日子很快到了頭: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節節失利,日軍孤注一擲地將曾經戰無不勝的中島一式戰鬥機當做神風特攻機使用。大量十六七歲的青少年駕駛著一式戰鬥機撞向美軍艦船的場景既是日本軍國主義喪心病狂的表現,也是中島飛機帝國毀滅的重要標誌。

二戰中的斯巴魯:腥風血雨太平洋

日本女高中生歡送駕駛著一式戰鬥機的神風特攻隊員

1945年,中島知久平被作為甲級戰犯嫌疑人逮捕,但在美國的包庇下,他和鯰川義介等財閥最終都逃脫了審判。

1949年,中島知久平暴死。在他死後,中島飛機公司被拆成了12個公司,其中的5家公司合併成為了富士重工,並於1958年生產了第一輛斯巴魯轎車——Subaru360,由前中島飛機公司工程師百瀬晉六所設計。

二戰中的斯巴魯:腥風血雨太平洋

富士重工曾研發過一種輕型民用客機,名為“空中斯巴魯”

飛機研發的初衷在於實現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車企研究飛機的目的也應是改進汽車、造福人類。然而斯巴魯卻與日本軍國主義狼狽為奸,將飛機變成了侵略他國的殺人工具,使自己永遠有了一段洗不白的二戰史,可謂咎由自取。

和平的利用技術可以為人類造福,將技術用於戰爭則只會帶來屠殺。這或許就是斯巴魯的二戰,帶給我們的最大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