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苏是中国新疆西部的一个自治州,简称克州,全区面面积7.09万平方公里,下辖一个县级市与三个县,是中国惟一的以柯尔克孜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州府驻阿图什市。

克州位于祖国的最西部,地处天山南脉、昆仑山北麓和塔里木盆地西端的帕米尔高原山,90%以上为山区,被称之为“万山之州”。

克州与6个中亚、南亚国家相邻,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约1200公里的边境线上有254个通外山口及2个国家一类口岸;东同阿克苏相邻,南同历史名城喀什相依。

到了大约距今6000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境内的先民已经能够打磨细石器,用于狩猎和从事简单的农耕生产。

城市历史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大约在3000年前,中国中原社会已经进入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境内仍然处于母系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同时境内平原地区出现定居农耕文化,山区为狩猎和放牧的游牧文化。

据中国史籍所载,中原的黄帝、舜帝、尧帝等都与境内的部落联盟有过密切的交往。《竹书纪年》载“黄帝时西王母献白环,舜帝时又献之”;“尧,西王母献其白琯”;“舜受终西王母献益地图”;《贾谊新书》称:“黄帝涉流沙,登于昆仑,于是还归中国”;尧帝“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驯及大夏、渠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明确看出,境内的西王母之邦等部落联盟与中华古帝从长期的友好往来,最后到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回归中国。

到了秦汉之际,境内的以母系社会为基础的部落联盟逐步解体,以各个绿洲自为体系的从事定居农业的“城廓诸国”以及以从事游牧的“行国”逐步形成。境内的阿图什属疏勒国,阿克陶属中国,乌恰属捐毒国,阿合奇属尉头国。

城市历史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汉神爵二年(前60),统治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部归汉,汉朝政府设西域都护府以统之,从此克孜勒苏即正式划入汉朝版图。

三国时期,州境隶属魏国。西晋时隶于西域长史府,东晋十六国时先后隶于前梁、前秦、后凉、西凉等政权。

南北朝时隶于北朝,设西戎校尉府,疏勒、龟兹(尉头属龟兹)、乌孙(捐毒属乌孙),皆受辖于该校尉。

隋朝统一全国后,隶于隋朝,受西突厥王庭的统治。

唐朝境内各地辖于安西都护府,境内设疏勒都督府(治所在疏勒镇)、蔚头州(治所孤石山)、温肃州(治所大石城)、演渡州(治所去曷饭馆)。今阿合奇分属温肃州、蔚头州;阿图什、阿克陶、乌恰分属疏勒都督府、演渡州。境内各地分属葛逻禄、样磨、处月等部。

北宋、辽时期,境内大部分土地属黑汗(即喀拉汗)王朝,其中东北部少部分地区(今阿合奇)属西州回鹘,南部少部分地区(今阿克陶)属于阗。

公元1210年,喀拉汗王朝为屈出律所灭,州境始属西辽。

1218年,西辽为蒙古所灭,蒙古设断事官对境内实施统治。公元1275年,元在阿里麻力设中书行省,州境即辖于该中书行省,由断事官辖治。1281年元改断事官为都护府,州境即属该都护府管辖。

1346年,州境又属察合台后王封地。察合台后王为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的后裔。

明代初年,辖于别失八里。明永乐十六年 (1418)明改别失八里为亦力把里地区。州境又为亦力把里首府大臣朵豁剌惕家族的世袭领地 ,称朵豁剌惕部,明嘉靖十二年(1533),察合台后裔赛义德汗建立叶尔羌汗国,州境属其统治。

清康熙十七年(1678)准噶尔蒙古部噶尔丹侵入天山南路,州境在准噶尔部的统治之下。

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设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州境即在该大臣的管理之下。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政府在伊犁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州境又辖于伊犁将军。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境内分别辖于新疆省喀什噶尔道的疏勒府、伽师县及阿克苏道乌什厅。

民国初年,境内分辖于喀什行政区伽师县、疏附县、英吉沙县、蒲犁县和阿克苏行政区乌什县。1913年至1944年,境内先后建乌恰县、阿图什县、阿合奇县。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境内阿合奇县辖于新疆省阿克苏专区,阿图什、乌恰等县辖于喀什专区。

1954年7月14日,以柯尔克孜族为自治民族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

。至此,克孜勒苏才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区级行政建置。

1955年2月5日,新疆省根据宪法规定,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区改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城市历史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总人口439688人。其中:阿图什市 200345人、阿克陶县 163024人、阿合奇县 34317人、乌恰县 42002人。

截止到2001年底,自治州辖阿图什市和阿克陶、乌恰、阿合奇三县,共有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37个乡(其中1个塔吉克族民族乡)。总人口为44.49万人,其中,柯尔克孜族约占总人口的29%;维吾尔族约占64%;汉族约占4%;其它民族约占3%。

城市历史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