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爲浪漫之都的法蘭西,至今仍擁有大量的海外土地!


法國在歷史上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曾經在世界各地擁有大量的殖民地。由於歷史原因,時至今日法國仍舊擁有大量的海外屬地,包括四個海外省、四個海外領地和兩個地方行政區。它們分別是:留尼旺、馬提尼克、瓜德羅普、法屬圭亞那、馬約特、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瓦利斯和富圖納、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克利珀頓島、法屬南方和南極領地,它們合計有118869平方公里面積,約佔法國國土總面積的17.67%。

法國海外領土同英、美的相比:面積較大、人口較多,控制力度也更強。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法國至少從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起就形成了單一制的中央集權國家,到了近代海外殖民擴張的年代法國將所有海外領地直接置於巴黎的中央政府管轄之下,儘管在地理距離上相距甚遠,但就行政管轄模式而言:法國的海外領地其實和本土並沒本質的區別。

15世紀隨著新航線的開闢,西方國家瘋狂的開始海外擴張,一時間世界領土被瓜分完畢,其中英國的殖民地幾乎遍佈地球每一個角落,而法國在殖民巔峰時期,殖民地面積達1234.7萬平方公里,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曾經“日不落帝國”風光不在,但法國依然保留著大量海外領地,其面積相當於法國領土的五分之一,這其中與法國經營殖民地的方法有很大的關係。


西方國家對外殖民的政策和方法的不同,比如葡西兩國主要是掠奪當地資源或開展種植業,為宗主國提供各種原材料,並鼓勵通過通婚、傳教等方式與被殖民者融合,但對於殖民地建設並不用心;英國對殖民地管理分成兩種,一種是輸出移民,普通民眾、宗教團體、持不同政見者等各種各樣的人移民來到新大陸。

其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理想的“新國家”,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另一種是培養本地精英,推動內部自治,讓英國“培養”的本國人按照當地傳統方式管理國家,像是印度、新加坡、斯里蘭卡等。而位於英倫三島與伊比利亞半島之間的法國,其殖民政策也介於兩者之間,推崇將殖民地本土化,當然與葡西混血融合不同,法國更多的推行與法國本土相同語言、教育、文化、風俗、法律和政治體系,從而教化被殖民者。

戰後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興起,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人民謀得獨立或自治,但是還有不少國家仍然擁有海外屬地,比如美國、英國、丹麥、葡萄牙,當然面積大、人口多的還要屬於法國。


因為法國殖民時的政策,讓這些法國的海外領地,不僅擁有法國本土的待遇,比如擁有法國國籍、擁有選舉權、在法國國會和參議院有席位、有權參加歐洲議會選舉,甚至還有根據該地區情況修改某些法律法規的優待政策,法國是把這些沒有獨立的前殖民地當做本土來管理。從小在這裡出生、成長的人民也認為自己的是法國人,留在法國比獨立自治好得多,所以出現了2011年馬約特這種通過公民投票成為法國的海外省,而不是加入科摩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