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放棄「總監」職位回鄉的村官,後來怎麼樣了?

那个放弃“总监”职位回乡的村官,后来怎么样了?

導 讀

“紮根農村,揮灑青春”——6年前,正是看到電視中經常出現的這句話,激起了廣州大學生植俊麟回鄉創業富民的理想。他放棄了高薪的工作,回到家鄉廣州花都區炭步鎮,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

然而,這一路並非想象中平順,年輕人到農村大舞臺揮灑才幹實現理想的豪言,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但植俊麟坦言,自己依然初心不改。他也在這個崗位上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如今,他與妻子溫秀媚這對大學生村官中的“神鵰俠侶”,希望繼續奉獻家鄉,為村民多謀實事。

人物小檔案

姓名:植俊麟

家鄉: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大渦謳村

畢業院校:廣州大學

創業項目:用健康理念包裝傳統農產品,為農村建設注入年輕力量

那个放弃“总监”职位回乡的村官,后来怎么样了?

回·歸·基·層

為村民留住文化血脈

植俊麟是廣州花都炭步鎮大渦謳村人,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總渴望長大後能走出農村。於是,他在大學時選擇了當時最火的電子商務,希望畢業後能從商。2010年,大學畢業的植俊麟在一家皮具企業做市場總監。

“那時候,經常看到電視裡說,年輕人青春無悔,要不去當兵,要不到農村揮灑青春,”22歲的植俊麟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看到了報紙上花都區招聘188名大學生村官的報道,“我覺得年輕人應該磨鍊磨鍊,投身新農村建設,讓人生變得更有價值。”於是,他放棄了自己市場總監的高薪工作,在2012年5月正式上任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華嶺村大學生村官一職,他的人生在這一刻開始了新的一頁。

不過,植俊麟剛剛到炭步鎮華嶺村擔任村長助理時,主要工作是整理文字材料和寫報告,這與他想象中在農村大舞臺施展拳腳、發揮自己的才幹大相徑庭。他必須從基層做起,從瞭解村民做起。“不是有想法有衝勁就足夠的,而要從很多瑣碎的基層工作開始做起。” 植俊麟說,他剛成為大學生村官的那幾年是政府逐漸網絡化電子化浪潮之時。“以前村裡開會簽到、報銷,都是村幹部用手寫,現在幾乎不可能了,所以我們這批大學生村官的到來,在這方面做出了不小的改變。”

在華嶺村期間,縱然是許多微小的工作,也慢慢積累成大的變化。其中,最讓植俊麟驕傲的就是留住了華嶺村深厚的歷史文化血脈。他說,“晚清八大名臣”之一的駱秉章就是華嶺村的驕傲。其中,清政府為褒獎駱秉章先生一生的豐功偉績而興建的宗祠——光祿大夫家廟就坐落在此。但他發現,以前村民對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並不重視。隨著政府對歷史文化保護越來越重視,他和村幹部班子意識到這一點。那時候,他們提出希望重修光祿大夫家廟,於是他與同事們開始慢慢地說服村民,告訴他們保留這些歷史文化的重要性。2013年9月,經省、市文物專家考證鑑定,花都區決定對已經損毀嚴重的光祿大夫家廟進行復原重建,如今,光祿大夫家廟已經重現光彩。

那个放弃“总监”职位回乡的村官,后来怎么样了?

植俊麟幫助村民解決“文崗香芋”的銷售問題

···

大學生村官成芋頭“推銷員”

植俊麟說,在任職期間,他發現炭步鎮的“文崗香芋”一直名聲很大,但仍然存在滯銷的情況,芋頭的價格也提高不起來。“即使是豐收,有時也會出現滯銷,很多芋頭甚至要倒去餵豬,太可惜了!”他認為,村民銷售渠道單一,主要靠承包商到村裡收農產品是芋頭銷售的最大問題。

不過,植俊麟說,最初村民並不怎麼信任他們這群大學生,覺得這些年輕人“一點社會經驗都沒有”,不可能幫得上忙。面對村民的不信任,植俊麟只能好言相勸:“你不會吃虧的,我們拿著樣本去推,照樣先付錢,推銷不出去也不會虧,推銷出去就更好了。”這才有幾名村民願意嘗試。就這樣,他們從村民手中拿貨的數量從最初的十幾箱,到後來的一兩百箱。“其實最開心的不是賺到錢,而是有村民用滿是泥巴的手握住我的手,說他再也不用擔心芋頭的銷路了。”植俊麟說。

···

村官中的“神鵰俠侶”

目前雖然這個帶動農戶銷售的貿易平臺,仍在植俊麟的堅持下始終在運作,但是由於大學生村官團隊成員大多已經轉型事業編制或公務員,都逐漸離開了原本的崗位,植俊麟自己也離開了華嶺村。

不過,他仍堅持在建設新農村的崗位上,回到了自己成長的大渦謳村,繼續在村委會工作。他希望,就算不在大學生村官的崗位上,也能為村裡多做些事情。

他的話同樣也是植俊麟的心聲。如今,植俊麟也在這個崗位上收穫了自己的愛情。他的妻子溫秀媚也是前進村的大學生村官,兩人在大學生村官培訓中認識。“農村也有不少志存高遠的年輕人。”他坦言,自己與妻子有著共同的志向,希望能一起為新農村的建設而打拼奮鬥。

“只要我的家鄉還需要我,我就會繼續做下去。等文崗芋頭不再需要持續推廣後,我就會繼續評估我們鎮上還有哪些農產品需要我們的幫助。總之我會一直做下去的。”植俊麟說。

廣州日報:讀完大學回鄉當村官,城市裡沒有機會嗎,你是怎麼考慮的?

植俊麟:當時我在一家企業做市場總監,看到報紙上招聘村官的消息,我覺得作為男兒,要不就當兵,要不就紮根農村,這樣才能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於是選擇回到農村做貢獻。

廣州日報:大學同學或同輩朋友會質疑你的選擇嗎?

植俊麟:身邊的人一開始很多人都說我“蠢”,不理解為什麼要回村。連我父親也很不理解。我回應他們的就是我剛才說的,人生的價值有很多方式,不只是用金錢衡量。到現在大家看我所做的點點滴滴,也開始認識到我當初的選擇沒有錯。

廣州日報:現在回頭看你最初回到農村的選擇,有沒有後悔?

植俊麟:

我一直沒有後悔過,我初心不變,一直希望能為家鄉多多少少做些貢獻。我身邊的朋友很多做了公務員,甚至企業老總,我也許在這方面對比他們有巨大的差距,但我覺得我在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方面並不比他們少。我一直也受到群眾的認可,所以我沒有後悔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