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話題|搶人大戰 誰才是青年之城?

青话题|抢人大战 谁才是青年之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2017年初以來,20多個城市先後掀起“搶人大戰”,“送房子、送票子、送戶口”,頻頻向青年人才拋出橄欖枝。

得青年者,得天下。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從要素驅動轉換到人才支撐的創新驅動。從科教興國到人才強國,再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在未來的城市發展中必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這是一場此消彼長的“戰役”,將深刻改變中國經濟區域格局,誰能在這一輪角力中勝出,誰就贏得城市百年經濟輝煌的先機。

青话题|抢人大战 谁才是青年之城?

搶人大戰硝煙正起

“鴻瑞林市場的朋友們,我們是來自韓森寨派出所的,有沒有人落西安戶口?鴻瑞林市場的朋友們,有沒有人落西安戶口?”

6月7日下午,微博網友發佈的一則陝西省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韓森寨派出所民警開著巡邏車用大喇叭沿街招攬落戶的微博,在網上引發廣泛熱議。

發生在西安的這一幕,其實只是從去年開始爆發的城市搶人大戰的一個縮影。

2017年6月畢業季,有近800萬大學畢業生。以北京和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戶口指標收緊,二線城市以武漢、西安和長沙為代表,則提出了留住百萬大學生或者吸引百萬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計劃。

點燃搶人大戰導火索的是武漢。

2017年武漢兩會剛剛結束,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陳一新提出:希望百萬大學生留在武漢創業就業,武漢要成為“世界亮點城市”。市長萬勇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希望把武漢打造成大學之城、青年之城、夢想之城、創新之城,並推出支持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劃,未來五年計劃吸引儲備100萬名青年人才創業就業,實行高校畢業生“零門檻”落戶;並專門成立“招才局”,“搶人”被列入“一把手工程”。

成都緊隨其後,一口氣推出“人才新政12條”。這份成都歷年來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廣、支持力度最大、針對性最強的人才政策,提出了優化人才落戶制度、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綠卡制度、開展全民技術技能免費培訓等12條具體措施,針對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體構建體系、分類施策。

西安也提出“五年投入38億,引才育才100萬”的目標。

除此之外,南京、長沙、珠海、杭州、天津、吉林、鄭州、石家莊等多個城市也都相繼推出人才政策,政策著力點也放在了畢業生最為關心的戶口、住房、創業扶持等多種實際需求上,“零門檻”落戶、購房租房優惠、現金補助等措施基本成為“標配”。

戶口方面,相比戶口指標收緊的京滬等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紛紛敞開大門。武漢首先在全國放開無門檻大學生落戶,憑畢業證就可以登記落戶。

成都大力實施“蓉漂”計劃,推行“先落戶後就業”,實行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落戶制度。成都市發佈的《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明確鼓勵青年人才落戶,在本市同一用人單位工作兩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憑單位推薦、部門認定辦理落戶手續。

天津也加入搶人大戰。全日制高校本科畢業生不超過40週歲、碩士不超過45週歲、博士不受年齡限制,就可以直接在天津落戶,不需要其他任何條件。

除了寬鬆的戶口政策外,不少城市為招攬人才開出的各種優惠可以說是“真金白銀”。特別是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房價高企的背景下,二線城市為了吸引人才,紛紛推出以房留人政策。

武漢提供首批大學生人才公寓3600套,今後每年將建設和籌集50萬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5年內要滿足20萬人的租住需求。鼓勵企業探索用互聯網思維開發人才住宅,爭取讓大學生以低於市場價20%的價格買到房子。

南京市發佈《人才安居辦法》,提出力保16萬人才安居樂業,主要面向符合條件的大學畢業生和園區內新就業人員。符合條件的六類人才,可以分別享受共有產權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賃住房、購房補貼和租賃補貼五種待遇。

為了應對人才競爭,多地還出臺多項補貼項目,在當地就業並繳納社保即可獲得見習補貼、技能等級補貼、培訓補貼等。

以杭州為例,今年出臺的《杭州市新引進應屆高學歷畢業生生活補貼發放實施辦法》中規定,畢業後一年內在該市用人單位就業或自主創業,碩士研究生每人補貼兩萬元,博士研究生每人補貼三萬元,申請時限為自畢業之日起一年內,一次性發放。

成都為支持企業和用人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實施人才服務“一卡通”,建立人才服務專員制度,構建人才綜合服務平臺,著力建設“政務服務+創業服務+生活服務”全環節人性化的人才服務鏈。

合肥推出“養人新政”,未來七年將拿出超百億元資金“養人”。根據該政策,合肥將面向全球引進急需緊缺人才,並根據人才類別在三年內每月分別發放3000元、2000元生活補貼;每年發放0.6萬到2萬元不等的租房補貼。對新落戶的本碩博在肥首次購房分別給予3萬到10萬元補貼。同時對高校畢業生、在校大學生給予1萬到10萬元不等的創業項目資助。

長沙為207名高層次人才發“綠卡”,持卡人享受海關通關便利,機場、高鐵站貴賓服務,以及購房、子女入學、醫療保健、配偶就業、人事檔案管理、駕照轉換、創新創業等全方位服務。對本碩博畢業生給予0.6萬至10萬元不等的租房、生活和購房補貼。

……

搶人大戰初見成效,據BOSS直聘發佈的《2018一季度人才吸引力報告》,以杭州、西安、武漢、成都、南京為代表的15個“新一線”城市在去年陸續出臺人才吸引政策後,2018年一季度新一線城市人才流入率(流入人數/流出人數)為1.07,較2016年增長3.2%。2018年一季度,從新一線城市高校畢業,之後留在當地工作的職場新人比例達73.8%(包括應屆生和工作經驗一年以下的求職者),較2016年增加近20個百分點。

青话题|抢人大战 谁才是青年之城?

2018年6月9日,武漢一大學生安居房首次發售

從北上廣到新一線

二線城市搶人,其大背景是一線城市落戶逐漸收緊和新一線城市的崛起。

以北京為例。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早於2014年表示,進京指標不會突破1萬人,以後會呈逐步趨緊態勢。2015年北京市對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引進指標不超過9000人,“2016年只減不增”。2017年按照新版城市總體規劃,對落戶指標實施“總量封頂”。2017年外地生源進京落戶指標將不超過9000人。2018年北京開始實行積分落戶政策,但要獲得足夠積分,仍要過五關斬六將,使得北京仍是全國最難落戶的城市。

上海也在嚴控人口,自2015年起,上海的流入人口持續轉負。而2017年外地流入、無戶籍的常住人口減少了1.3萬人。

一線城市中,唯深圳在大舉吸納人才。自2016年上半年深圳市出臺81條“人才新政”後,深圳十區也緊跟著出臺落地政策,按照寶安區的方案,最高端的傑出人才可以獲得市和區各600萬元共1200萬元的獎勵補貼;基礎型的人才也可獲得博士6萬元、碩士5萬元、本科3萬元的租房和生活補貼。

即使能夠落戶,北上廣深高昂的房價仍讓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

不足1%的國土面積上,卻擁有佔全國總人口數5%的常住人口、貢獻了12%的全國GDP,豐富的就業機會、寬鬆的創業空間、領先全國的收入水平、較為完備的公共服務……北上廣深,一直以來都是很多年輕人的奮鬥夢想。

但近年來,隨著人口的迅速增加,戶口的門檻越來越高,房價高不可攀,侷促的居住條件、擁擠的公共交通、刺鼻的霧霾、攀升的物價,在大城市生活的壓力,正變得越來越難以忍受,數千萬人次主動或被迫選擇逃離,返回家鄉。然而,當早已習慣大城市節奏的他們重新站在鄉土之上,卻發現,已經無法適應家鄉的慢節奏生活,有限資源、人情社會,又迫使他們想要“逃回北上廣”。

“留不下的大城市,回不去的故鄉”,是當下無數年輕人的心聲,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民生話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較快的二線城市,也即輿論提到的“新一線”,一般包括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青島、西安等城市,成為很多應屆大學畢業新的選擇。

根據調研報告顯示,2017應屆畢業生簽約“新一線”城市比例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持平,而希望在“新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高達37.5%,高於一線城市的29.9%。從流入數據來看,一些“新一線”城市更是不遜一線,杭州人才流入率高達11.78%成為“領跑者”。

智聯獵聘發佈的調研報告顯示,2017年應屆畢業生簽約二線城市比例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持平,而希望在二線城市就業的比例高達37.5%,高於一線城市的29.9%。從流入數據來看,一些二線城市更是不遜一線,其中,杭州人才流入率高達11.78%成為“領跑者”。

青话题|抢人大战 谁才是青年之城?

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搶人大戰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學所說的人口紅利的衰減。

按照經濟發展的邏輯,一個國家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撫養負擔輕、於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這便是人口經濟學家口中的“人口紅利”。

2013年前,我國勞動適齡人口數量都在上升,2013年到了10億人,然而,2014年我國16週歲~64週歲的適齡勞動人口首次出現下降,較2013年減少了113萬人,此後更是連年下降。

與此同時,我們所處的社會正呈現出日漸嚴重的老齡化態勢。2016年,全國65歲以上的老人所佔比重已經達到10.8%。而當前參與“人才爭奪戰”的一二線城市的不少地方均已呈現出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人口老齡化特徵:2016年,北京65歲以上老年人佔比超過24%,上海為20.6%,廣州為11.9%,南京為11%,武漢為13.7%,成都為14.5%。

因而,適齡勞動力便成了支撐未來經濟發展的珍貴資源,對全國來說如此,對城市來說亦如此。

另一方面,搶人大戰是在創新驅動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各地人才意識日益增強,爭搶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的戰略抉擇。

隨著中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從要素驅動轉換到人才支撐的創新驅動。

人才是創新驅動的“核心要素”“動力引擎”。只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才能推動城市產業發展、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優秀的人才可以引領一項科技創新,催生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發展。吸引更多人才,就為城市儲備了更多更強大的創新潛力,為城市的創新驅動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

歷數全世界各大主要城市的發展歷程,無一不以人才的集聚和培養為城市的崛起之本、競爭力的核心。人才是推動城市建設發展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吸引更多的人才,吸引各類人才,可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保障。

中國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銳表示,一個國家的產業,創新能力與年輕的人力資源密切相關,地方政府“搶人”在於產業升級創新的需要,他說:“年輕人口總量一定,誰下手晚了,誰就有可能搶不到了,城市的後續發展就會產生問題。”

人文經濟學會理事、攜程集團執行董事長梁建章認為,目前出現的“搶人大戰”,會導致更多的優秀人才集中到一起,然後在創新創業等領域內形成良好的集聚效應。“對此,我們應報以樂觀的態度”。

青话题|抢人大战 谁才是青年之城?

天津市河西區行政許可服務中心,排隊辦理落戶手續的人排起長龍

搶人之後要留人

持這種想法的人不只他一個。東北師範大學此前發佈的《中國大學生就業發展報告》顯示,畢業生就業選擇最看重的因素前五位分別是發展前景、薪酬待遇、興趣愛好、工作穩定和工作地點,佔比依次為46.34%、20.91%、9.39%、7.61%和6.91%。

這意味著,各大城市的激勵性引才政策雖然能產生吸引力,但人才選擇何處棲身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發展前景最為關鍵。正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藍志勇所說的,“人才更加看重的,是有沒有才華用武之地,而絕非區區一處安身立命的居所”。

由此觀之,用優厚待遇吸引人才的辦法短期內看似立竿見影,但地方若不能在“用人”、“留人”上下功夫,讓人才有施展身手的空間,擇木而棲的“良禽”即使“飛來”,也很可能會“飛走”。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16日表示,既要“引才引智”更要“用人留人”。對一個城市來講,既要吸引人才落戶,更要把這些人才留在當地,實實在在為當地經濟發展做貢獻。怎麼樣把這些人才留下來,關鍵的一點從政府角度來看,還要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和政府服務,不斷優化城市社會的硬環境和軟環境,為這些人才幹事創業營造富有活力的體制機制和制度保障。

“人才的引進要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戰略緊密結合。”孟瑋指出,地方政府出臺的這一系列人才引進的舉措,還是要突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導向,也就是說,要緊緊圍繞著地方的需求來制定政策,來做到人才的引進與本地區發展戰略、產業結構調整和佈局同步謀劃、同步推進,這樣才能夠實現人才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劉文軍也表示,“一些城市目前採取的優惠政策主要是降低落戶門檻,幫助解決起點困難。這些面向起點的措施是有效的,但還不夠充分。還需要建立面向發展的後續措施,如用人單位的人才激勵制度,給人才一個穩定可靠而又有吸引力的職業生涯預期,做到人盡其才,通過完善制度實現人才引進和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

浙江省人才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麗君也提出建議,包括制定錯位政策避免同質化發展,促進人才與產業、城市發展戰略相匹配,精準施策等。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盤和林認為,留住人才不僅僅需要各地政府努力,當地的企業同樣要做到珍惜人才,努力留住人才。年輕人們渴望建功立業,希望能在企業得到好的發展,實現自身的職業規劃。所以,企業應當為新晉的年輕人們提供適當的培訓機會,提高他們的能力,有助於他們的長遠發展,也能為企業未來規劃提供源動力。同時,企業也要為人才給予合理的薪酬,不應該在招聘中存在任何歧視行為,給他們一個寬鬆的就業範圍和一個合理的收入水平,這樣做在幫助人才實現個人夢想的同時,也讓企業能從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各地爭奪人才資源,不應僅僅落在比拼優惠政策,比拼補貼力度。而應該真正從思想上珍惜人才,從政策上保護人才,從經濟上留住人才,人才們在意的不僅僅是一紙戶口,一張當地居民身份證,而是所牽扯到的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等等方面的綜合,以及自身一直追求的職業規劃和人生夢想。所以,各地政府應當將“爭搶人才”轉變為“留住人才”,讓人才真正轉化成為當地的優質勞動力,才能真正將城市打造為“青年之城、創新之城”。

青话题|抢人大战 谁才是青年之城?青话题|抢人大战 谁才是青年之城?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