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試驗田」 種出「生態果」~福建一批領先全國的改革經驗得到國家有關部委肯定,並向全國推廣

改革“试验田” 种出“生态果”~福建一批领先全国的改革经验得到国家有关部委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獲批兩週年來,38項重點改革任務有37項已形成改革成果,一批領先全國的改革經驗得到國家有關部委肯定,並向全國推廣

作為生態“優等生”,2016年6月,福建被確立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探路。兩年來,沿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擘畫的領跑路線圖,福建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在體制機制創新上下功夫,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有機統一的發展路徑,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有機統一。

在27日召開的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推進會上,目前中央部署的38項重點改革任務有37項已經形成改革成果,其中黨政領導生態環保目標責任制、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生態司法保護機制、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創新、林業金融創新、全流域生態補償、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河長制、廈門生活垃圾分類等一批領先全國的改革經驗和制度成果,得到中央改革辦、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委充分肯定,並向全國推廣。

考核指揮棒“綠”起來

如果一個地方出現環境汙染問題,既要追究政府官員責任,也要追究黨委領導責任。2016年起,福建率先扛起“黨政同責”大旗,創新實施地方黨政領導生態環保目標責任制。每年兩會期間,九市一區黨政“一把手”向省委省政府簽訂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共同立下環保“軍令狀”。

環保不只是環保部門的事,也是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分內事。2017年,我省出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制定環保責任清單,細化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及52個部門130項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釐清各部門履職範圍、職責邊界,解決責任多頭、責任真空、責任盲區等問題。

生態環保責任書一年一簽訂、一年一考核,生態環境問題“一季一通報”,讓環保不力的地方官員“紅臉”“出汗”……我省在全國率先探索環境治理從“督企”向“督政”轉變,抓住監管“牛鼻子”,讓各級領導幹部真正感受到落實“黨政同責”的壓力,並把這種壓力變為做好生態環保工作的動力,做到權力在哪裡,生態環保的職責就延伸到哪裡。

“感受到綠色‘指揮棒’帶來的壓力逐步升級,金箍更緊了,環保責任更明晰了,該幹什麼怎麼幹,心裡更有數。”基層一名鄉鎮長坦言,如今在項目取捨上先看“生態臉色”,對新上的產業和項目提高環境准入門檻,寧可少一點,也要好一點。

執政期間如果所轄地區發生嚴重生態汙染問題,即使離任了也將承擔責任。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2016年起,我省將自然資源資產納入領導幹部離任審計,意味著領導幹部離任不僅要審經濟賬,更要審生態賬。

為了讓改革落地生根,2016年,我省出臺省級環保督察實施方案,構建起與中央環保督察無縫銜接的制度體系,用督察“督”出改革實效。通過壓實主體責任,將督察整改與黨政領導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考核、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自然生態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考核機制掛鉤,對整改過程中存在推進不力、整改進度嚴重滯後、表面整改、假裝整改、敷衍整改的問題移送問責。

改革“试验田” 种出“生态果”~福建一批领先全国的改革经验得到国家有关部委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福州市引入PPP治理模式和生態修復,逐步解決城區內河黑臭等問題。 圖為市民在安泰河邊欣賞小橋流水人家的景緻。

生態環保,黨政同責,責無旁貸。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推進會上,省委書記于偉國指出,生態環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要像建設、保護好我們的小家一樣建設好、保護好大家的家園,持之以恆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更清新、更美麗。

讓市場機制“活”起來

作為全國重點林區,三明市森林面積2646萬畝,覆蓋率76.8%。然而,林改後,三明市農民人均分到的林子不足10畝,戶均在30~50畝,且還不是集中連片的。由於這種零星分散的小額林權處置較為困難,金融部門想貸卻不敢貸,廣大林農需要貸款卻貸不到。

改革“试验田” 种出“生态果”~福建一批领先全国的改革经验得到国家有关部委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2016年底,三明市林業局與三明農商銀行合作,率先推出普惠林業金融新產品“福林貸”。由村委牽頭設立村級林業擔保基金,貸款林農按一定比例交繳保證金,由林業合作社為林農提供貸款擔保,林農以其同等價值的林業資產作為反擔保申請貸款。貸款額度按林農出資擔保基金最高10倍放大,最高可獲得20萬元貸款,一次授信、年限3年。貸款月利率由之前的8‰以上降至5.9‰,符合林業貼息政策的,實際利率只有約4‰。

把金融活水引入千家萬戶,讓綠野青山活力迸發。通過率先全國創新林業金融,目前全省涉林貸款餘額251億元,總量位居全國前列。

用市場活水換來更多青山綠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全局性、綜合性、長期性的,要堅持“兩手”發力,既要發揮政府在規劃引領、政策激勵、服務保障等方面的作用,更重視市場機制作用。

為加快綠色金融創新,2017年,我省出臺《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率先對政策性銀行、國有大中型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績評價。截至2017年底,全省綠色信貸和綠色非信貸融資餘額達2426億元,同比增長21.5%,從高汙染、高耗能和高環境風險行業累計推出貸款1100多億元。在全省環境高風險領域推行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制度,累計為442家企業提供風險保障金6.3億元。

排汙要收費,減排能掙錢。近年來,我省在工業企業全面推行排汙權交易,交易額近10億元,二級市場活躍度位居全國前列。同時,圍繞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積極創新投融資體制,在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汙水垃圾處理等15個領域實施投資工程包機制,有力促進了生態環保短板領域投資。

讓百姓腰包“鼓”起來

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重要的是讓老百姓享受更多實實在在的生態紅利。通過改革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是福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任務的重中之重。

如,福建率先全國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山定了權、樹定了根、人定了心,森林覆蓋率多年位居全國首位。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態區位發生變化,一些商品林被劃入重點生態區位禁止砍伐,林農守著滿山的林木卻不能砍伐變現。為破解生態保護和林農利益間的矛盾,2016年以來,我省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將重點生態區位內禁止採伐的商品林通過贖買、租賃、置換、改造提升、入股、合作經營等方式調整為生態公益林,目前已完成改革23.6萬畝。讓原本待砍伐的商品林,變身為清新福建的“綠色不動產”。

到2017年底,全省累計成立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和股份合作林場4936個,營林面積1180萬畝,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0164元提高到2017年的16335元,年均增長10%,實現了社會得綠、林農得利。

改革“试验田” 种出“生态果”~福建一批领先全国的改革经验得到国家有关部委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為破解“保了生態、餓了肚子”“下游受益、上游犧牲”的尷尬,我省在12條主要流域全面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累計籌集補償資金35億元,有效促進了流域上下游關係協調,走在全國前列。大部分補償到流域上游欠發達地區和生態保護地區,讓綠水青山的守護者有更多獲得感。

通過流域補償機制,流域內各市縣加強流域水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增強,2017年,在降水量同比減少39%、主要江河徑流量同比減少47%的情況下,全省12條主要河流Ⅰ~Ⅲ類優良水質比例達95.8%。

“通過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我省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加快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努力開闢綠色惠民新路徑。”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將加快複製推廣創新性強、實施較為成熟的改革成果,加快突破形成初步經驗的改革任務,按時保質完成中央統一部署的改革任務,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經驗,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福建樣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