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欧洲中心论,重启万民法:亚利桑德诺维奇的国际法思想

告别欧洲中心论,重启万民法:亚利桑德诺维奇的国际法思想

告别欧洲中心论,重启万民法:亚利桑德诺维奇的国际法思想

法 意 导 言

告别欧洲中心论,重启万民法:亚利桑德诺维奇的国际法思想

告别欧洲中心论,重启万民法:

亚利桑德诺维奇的国际法思想

编译:刘文娟

者提出:整个国际法的历史地位经历了从19世纪80年诞生到20世纪70年代之间的高速上升,之后的极速下落,再到21世纪的重新回温的过程。最近回温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点:全球化和对历史的回溯。全球化过程中,已经形成的国际秩序是对其自身未来进行调整的重要工具。

之前的国际法研究中,历史往往被边缘化,只有在其可以提供确定事实时才被拿出来,但最近的对历史的批判性应用研究导致广泛的历史回溯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特色。

而亚利桑德诺维奇是一个在国际法历史上未受到应有重视的学者,他的研究以非欧洲世界为视角,观察新世界国家在与欧洲初次接触之时面对的已形成惯例的国际规则的反应。他这一批判历史学的国际法研究进路正是从两次大战之间的波兰,因为对帝国、国家地位、法律身份的兴趣开始的。

告别欧洲中心论,重启万民法:亚利桑德诺维奇的国际法思想

亚利桑德诺维奇的生平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1、较为复杂的国籍背景和比较法研究开端

亚利桑德诺维奇生于1902年,父亲是奥匈帝国军人,母亲则是苏格兰血统。他在1919年波兰恢复独立之后,进入亚捷隆大学(Jagiellonian University)学习,于1926年获得博士学位。同一时代,哈布斯堡王朝加利西亚还诞生了Hersch Lauterpacht和Raphael Lemkin两位重要的国际法学家,后者在他进入亚捷隆大学之前也曾在那里学习。他在亚捷隆大学研究的是教会法和婚姻法。其时,波兰的婚姻法有着巨大的分裂:中部和东部采用教会法,而西部和南部却遵守普通法,亚利桑德诺维奇认为这种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比较法问题”。同时,他在血统上是波兰人,但在1919年之前却一直是奥地利公民,民族身份的受压抑使得其对于帝国和正义的多样主张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

2、作为波兰文化和法律的延续者

在他毕业后紧接着的二战期间,他加入了波兰军队,而后又成为前往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的成员,主要工作是对波兰的历史和法律进行研究,以保存波兰的文化和制度,并保证波兰这一国家在主权和合法性上的延续。1945年,他加入了欧洲中心内陆交通组织(European Central Inland Transport Organizaiton),1948年在英国获取律师资格,1950年加入英国国籍。1948-1951年之间,他一边在英国从事律师实务,一边在伦敦大学讲授法律与国际关系课程。

3、印度马德拉斯讲学与新兴国家的国际法研究

1951年,马德拉斯大学(印度)决定建立一个关于国际法和宪法学科部门,亚利桑德诺维奇的老师David Parry推荐他成为了这一学科的领导。当时正是欧洲学者们都不可避免地与前殖民力量纠缠在一起,而印度这样的新兴国家正需要法律学术的时候,亚利桑德诺维奇的兴趣和研究恰恰符合了这一需求。他在印度开创了“马德拉斯学派”,以《国际事务年刊》为蓝本创立并主编《印度国际事务年刊》;开始研究亚洲的,尤其是印度与欧洲之间的国际法实践,并提出印度东部的贸易,为国家间法律的发展有着根本性贡献。1960年,他应Lauterpacht推荐,在海牙国际法学院做了演讲,演讲内容之后发展成为他1967年出版的著作《对东印度国际法历史的介绍(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Law of Nations in the East Indies)》。同年,他建立了格劳秀斯学会以促进国际法历史的研究,他自己担任主席直到1975年去世。

告别欧洲中心论,重启万民法:亚利桑德诺维奇的国际法思想

亚利桑德诺维奇肖像,拍摄于1960年,由阿米蒂奇教授搜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