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保衛戰」背後那些事(二):環境監測需求釋放

“藍天保衛戰”背後那些事(二):環境監測需求釋放

日前,國務院正式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總體思路、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完善環境監控網絡的要求,強化重點汙染源自動監控體系建設,加強移動源排放監管能力建設,強化監測數據質量控制;要求重點區域建設國家大氣顆粒物組分監測網、大氣光化學監測網以及大氣環境天地空大型立體綜合觀測網等。

從計劃內容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國家對環境監測這一汙染治理“耳目”的重視。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作為環境汙染治理的基礎,環境監測已經吹響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第一聲衝鋒號。

2017年,《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臭氧標準傳遞工作實施方案(試行)》、《大氣PM2.5網格化監測點位佈設技術指南(試行)》等四項技術指南、首個《大氣VOCs在線監測指南》等利好政策陸續出臺,為大氣環境監測提供了堅實的靠山。

結合中央及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大力投資,我們預計未來幾年內,大氣汙染防治的總投資額或破萬億大關。而作為今後一段時期的汙染防治重點,大氣汙染防治的市場容量也將繼續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

此前有分析機構預計,到2020年環境監測市場規模或達1000億元,5年複合增長率高達約20%。然而中國環保在線統計對比各方數據,“十三五”時期,VOCs監測市場規模將超過1400億元,PM2.5監測市場規模將達300~400億元,火電超淨排放和非電行業領域的監測市場規模有約750億元的空間。僅此幾項已經有望達到2500億元,可見環境監測市場的未來規模被嚴重低估,而且各方對於大氣環境監測的市場頗為看好。

老崔認為,國家層面要求“十三五”時期實施工業汙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完善汙染物排放標準體系,加強工業汙染源監督性監測,並擴大汙染物總量控制範圍,勢必刺激資本對大氣汙染防治的熱情,並進一步推動大氣汙染監測市場空間的快速擴容。與此同時,石化、火電、水泥、鋼鐵等傳統行業升級改造的需求日益迫切,也將進一步帶動以大氣監測為核心的環境監測領域發展。

回到《行動計劃》本身,中長期來看,該利好政策將大大有利於形成大氣汙染防治的長效機制;短期而言,則可以促進大氣監測設備及系統、治理設備及設施的採購和建設需求釋放。

加上環境質量監測事權回收國家環保部門,環境監測第三方運營得到國家鼓勵,隨著環境監測體制完善、市場化程度提高的過程提速,環境監測市場將更加日新月異。先河環保、賽默飛、天瑞儀器、聚光科技、龍淨環保等行業大咖,通過技術變革或併購重組等方式正不斷加快監測市場的業務佈局,也是大氣等環境監測領域景氣度不斷提高的最佳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