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爆一时到游客寥寥,“白鹿原”景区坑过你吗?

从火爆一时到游客寥寥,“白鹿原”景区坑过你吗?

2017年,电视剧《白鹿原》热播,白鹿原这个独具西安特色的文化IP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短短数年,仅仅200多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就分布了5家以“白鹿原”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分别是白鹿仓景区、白鹿原生态文化观光园、白鹿原影视城、白鹿原民俗村、簸箕掌民俗村。

这些项目无一例外地将白鹿原文化作为卖点,等游客实际体验后却发现,大都是以古建筑为特征,其中许多景区文化元素基本雷同,主营业务都是“陕西小吃”。由于各景区的白热化竞争以及客源抢夺,白鹿原这个享誉海内外的文化资源,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反而造成了巨大的商业浪费。

开业第一天游客12万,如今300商户关门歇业

从火爆一时到游客寥寥,“白鹿原”景区坑过你吗?

西安向东30多公里白鹿原畔的半坡上,坐落着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这里可以俯瞰蓝田、灞河的山野田园风光。

作为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三级重点建设项目,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森林公园形态,通过仿古建筑、美食特产、传统技艺表演等形式,打造成了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2016年5月1日,白鹿原民俗村开业当天就接待游客12万人次,红极一时。

然而,日前有媒体探访该景区,停车场只有寥寥几辆车,景区摆渡车锈迹斑斑,保安百无聊赖地闲坐着。

长达百米的小吃街上,两边商铺大门紧闭,一些废弃的商铺内遗留着招牌、灶具等物料。有人感叹道,去年人挤人,今年成鬼城。

目前景区内300多商户大都处于关门状态,每天游客不足千人。景区称,目前景区处于升级改造期,但显然,“白鹿原”这个金字招牌正逐渐走下神坛。

都在复制饮食文化,景区特色大打折扣

从火爆一时到游客寥寥,“白鹿原”景区坑过你吗?

为何短短两年,景区变化如此之大?一位仍在营业的奶茶店老板认为,民俗村内以小吃为卖点,除了餐饮,再没啥特色。

这样的说法得到不少游客认同,尽管景区内还有嘉轩茶馆、勺勺客博物馆等白鹿原文化特色体验项目,但最多的还是全国各种特色小吃:披萨、排骨饭、黄焖鸡、重庆小面等。

白鹿原民俗村占地约600亩,总投资2亿元,是一个集生态农业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及乡村精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

实际上,景区最能让游客记住的还是餐饮特色。随着周边其他类似景区的相继开业,主打饮食文化的民俗景区被复制后,独特性大打折扣。

刚开业时因离西安近,加之周边没有类似项目,每天客流量非常大。随着去年白鹿原影视城、白鹿仓景区开业,这里生意一落千丈,以前每天收入近万元的小店,如今只有几十元。

每天游客就这么多,大家展示内容又差不多,加上宣传不到位,运营又跟不上,生意自然不好。

“千村一面”缺乏深度,“白鹿原”有形却无魂

从火爆一时到游客寥寥,“白鹿原”景区坑过你吗?

白鹿原民俗村商户经营每况愈下,距其不远处的簸箕掌村命运更加坎坷,因同质化严重、缺乏文化特色等原因已关门,成为古镇旅游的失败案例。

在簸箕掌村,连排成片的仿古建筑蔚为壮观,但小吃街上只残留着“榨油坊”“土鸡馆”等招牌,路边的野草已有半人高,儿童游乐场废弃很久,几乎没有游客身影。

其他“白鹿原文化”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尽管有些景区配备了演艺、热气球等时尚元素,摆上了石碾盘、织布机等“老物件”,还用“小娥”“黑娃”等白鹿原文化元素作点缀,但并未改变同质化的本质。各个项目“千村一面”且缺乏深度参与性的活动,被人记住的始终只有“小吃”。

对此,相关专家认为,“白鹿原”式项目应该依托《白鹿原》小说而来,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古建筑,一窝蜂地做小吃街。

如此“白鹿原”,只有形没有魂。

“白鹿原”的魂是什么?不仅是地理的象征,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血肉和灵魂,其中的文化精髓应是当地生命活动中形成的传统、风俗、生存方式、思想观念等。文化转化成商业形态,需要根据历史文化特点去转化,从细节入手,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同质化是对“白鹿原”文化资源的极大伤害。

既要科学论证规划,还要文化提升品位

从火爆一时到游客寥寥,“白鹿原”景区坑过你吗?

2017年,西安市出台了《关于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计划用3年时间投放资金4500万元,培养和扶持30个特色旅游名镇(名村);10个乡村旅游休闲、体验综合体。

乡村旅游成为西安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目前,西安各县区的民俗小镇旅游项目有数十个,除周至水街、长安区上王村、西安小东门永兴坊外,还包括高陵农耕生态园、鄠邑区李家崖、长安区五台镇等。

在投资繁荣的背后,以名村古镇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开发开始暴露同质化竞争、文化挖掘深度不够等问题。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景区盲目跟风、项目雷同,热衷“造村”,一样的灰色仿古建筑、仿古门头,运营基本为“美食+关中民俗”的单一模式,甚至有的忽视乡村原生态、风土人情,有的地方把原住民迁出,商业气息浓厚,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丢失了乡村的质朴和淳朴的民风。往往还没来得及分享红利,便因同质化竞争被排挤到市场的边缘。

乡村民俗旅游同质化问题如何破局?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项目评估中心主任方海韵认为,未来的乡村旅游应该是结合文化来打造挖掘当地富有特色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仿制古风。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各主管部门要增强全局观念,认真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对开发地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规划论证,避免无序开发、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局面。

同时,还要加强以乡村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内涵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

在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和乡村文化上做好文章,让游客在“吃住玩游购娱”之外有深度的综合体验,才能从物质向精神升华,使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