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揭密白鹿原上姚家沟村古村村名来历

击点蓝字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姚家沟村

地处白鹿原西南、鲸鱼沟畔。沟里有竹林、水库、果树,风景秀丽,是一个沟绿水秀环境幽雅的旅游胜地。每逢春秋两季,这里游客络绎不绝。湖面上机动船满载游客饱览鲸鱼沟美景。2010年,166户,697人,耕地565亩。以竹制品加工、旅游、装订印刷为主。

据老人说,该村有100多年的历史,与南大康姚姓同族同宗,因旧社会南大康姚姓人口发展很快,就把一部分人迁到沟里去住。逐渐发展成一个村庄,所以取名姚家沟。

旧社会,因地方偏僻、居住分散,盗匪常趁机入室抢劫财物。由于盗匪常来竹园里砍伐竹子树木,一个叫满祥的中年男人为保卫自己的园林与匪徒展开搏斗,惹恼土匪头领,趁其不备,夜里入室抢劫财物并将满祥用火烧死。

村地处沟边,打井无水。世世代代在南大康村里或沟里打水,来往几里路,十分艰难,雨天只得用雨水做饭。在旧社会因政府腐败和经济贫困,几代人都无法摆脱吃水难这个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大胆设想,把沟里的水引上塬。由青年干部王振亚策划,采取三点定一线的科学方法,由塌崖沟到村北一个枯井成功挖了一个隧道,然后买了水泵加装管道,修了水池和水塔,由五六百米的沟潭里把水引上塬,使全村人吃上自来水,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

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该村旧社会因土地很少,主要靠编竹器谋生,男女老少都会编筐和日用杂品。因姚家沟竹器式样好、质量高、款式全,被省市土产公司定为竹器重点单位,每年都和该村订合同。因生意好、要量多,村里成立了竹器厂,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生产队时期,每个劳动日价值就达两元以上,成为全狄寨的先进社队。集体经济壮大了,社员收入增加了,队上盖起了饲养室、厂房、仓库、医疗站、学校。村民盖起了新瓦房,告别了土窑洞。村里买了扩放机,加上了高音喇叭,每天为村民播放戏曲唱片,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姚家沟旧貌换新颜,全村各户多半盖起两层楼房。土路变成了混凝土路,人来车行非常方便,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沟坡地栽植了百亩果园,目前全部挂果受益。春秋两季到姚家沟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村民抓住机会在沟里做生意,卖小吃、饮料和各种旅游纪念品,一部分人把马打扮起来,供游客游览时骑着马饱览鲸鱼沟美景并拍照留念,湖面上机动船满载游客尽情欢乐。数十年,姚家沟的旅游业不断发展,设施不断更新,游客越来越多,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村民的住房、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随之不断完善。

合作化时期,村里涌现出一个无线电专业人才姚百胜,在家里研制了一个发报机,在试机中被广播电台发觉,跟踪巡查并找到他,随后带到公安局审讯。他将实情告诉了公安干部,政府看他是个人才,就破格录用到东北无线电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