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是陝西省鳳翔縣導子營村的名人,甚至周邊村莊的人們也聞其名。磨盤先生的稱號非姓非名,肯定是個綽號,的確如此,但磨盤先生樂於大家這樣稱呼。可以說這個稱呼不僅沒有貶義,還有褒揚之意。為何有這麼特別的綽號?

磨盤先生祖上是導子營村人,他本人生在西安市長在西安市,可以說是一個純粹的城市人。要說有什麼農村經歷,那就是他童年和少年時期,隔三差五回故鄉陪老祖母過春節,其它時間一直就是城市的閱歷。誰想到在他退休後,在年齡近花甲時,毅然決然回故鄉定居,對祖上的庭院進行重修,定位於中國古建築庭院的設計,並融入了中國園林建築風格。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院子內有前院,隔著月亮門有後院,有樓,閣,亭,照壁,還有古色古韻的門樓;院內有葡萄架,魚池噴泉,不同季節的花樹,掛滿葫蘆的葫蘆架,還養了幾十羽美麗的中華鴿;院子角落裡擺放著收購來的舊時的農具,舊建築基石,舊時的生活用具。

院子葡萄架下用大碾盤做成大圓桌,周圍配以碌碡作石凳,顯現古樸,自然和厚拙的美感。院子門口有一條磨盤鋪就的彎路,有曲徑通幽的感覺。磨盤先生的綽號就是由此而來。

先去領略一下他的庭院傳統建築,再去了解磨盤先生的人生軌跡和他的文化淵源。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庭院最前面是一幢古典風格的兩層樓,舒體牌匾題名《望雲樓》,屋脊運用傳統的雕刻藝術,屋頂是宮殿般的四面屋坡式,顯得大氣雄偉;屋簷轉角處採用傳統斗拱做法,四個角簷微微上翹,似飛鳥展翼,靈動美觀。

角簷下紅宮燈與飛簷相映成趣;樓窗採用古式雕花窗,顯出一份典雅;二樓採用木質框架式結構,房屋的重量全壓在梁和柱上,牆只是起隔斷的作用。古有“牆倒房不倒”之說,就是因為木構架在起作用;樓體外牆使用了青磚模式,古拙,質樸,淡雅。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欲進入庭院,臨街的院門會吸引人駐足凝視併產生遐想。門樓上的青瓦面向外翹起兩角,像大鳥欲飛的雙翼,又像主人伸開歡迎的雙臂。門框上刻有四個大字“雍州驛站”,主人熱情好客的態度已在其中,門樓兩柱掛著王羲之書體刻就的門首楹聯,崇文的氣息瀰漫而來,門首的兩隻大宮燈,共同構成了這座門樓古典之美。未進門已感受到了庭院主人不同凡響的傳統文化修養。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走進門道,迎面看到一座精美的照壁。照壁是中國古典建築中的襯托建築,有隔離和襯托的作用。中國古建築不提倡一眼看透,而欣賞步移景換的效果。照壁是其中隔離建築之一,照壁也有本身的美。它能提升庭院的品味。此院的照壁具有傳統元素,兩角欲飛的壁脊,中間紅色菱形面上有一“源”字。有尋根求源的意味。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繞過照壁看到的是石桌石凳,碾盤和碌碡設置的宴賓雅座,當葡萄架掛滿葡萄串時,在這裡宴賓,或喝茶聊天,有一種置身於大自然和穿越時空的別樣感覺。這棵葡萄樹是磨盤先生的得意之作,五年前,堂妹蓋房挖了葡萄樹,他偶爾發現如獲至寶。他對那棵傾斜,滄桑,彎曲的樹型愛不釋手,拿回栽到院子,澆水,掛吊瓶,天天觀望。這期間因事,回到西安,但他像丟了魂似的神不守舍。

直到有一天堂弟電話告訴他樹發芽了,他大喜過望,精神為之一振。回來立即請人做了葡萄架,樹蔓長一截,他往架上綁一截,最後枝蔓均勻地鋪在架子上,葡萄串掛滿時,真是美不可言。由此可知他對園林花木的鐘情!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走進前院深處回首觀望前樓,看到的又是不同的畫面。古樓,亭子,二樓凸出的廊簷,青磚護欄和色彩協調的樓梯。多樣古建築因素融合在一起,雖然樓體是庭院中體量最大的建築,但確不單調,而且相得益彰,成為和諧的古建築體。

特別是那個六角亭增添了詩情畫意。亭子一般是有山有水處的建築物,古人說“因山構亭”,本亭建在樓梯上方,顯得險峻飄逸,高聳欲飛,亦有美感。在樓梯的二八黃金點上,亭子像個嬌氣的小孩依傍在樓體旁,上樓路從亭下穿過,亭子被命名為廊亭,是走廊上的亭子之意。

亭子內有有連體座位,累了可坐下來休息片刻,再上到二樓。。古人曰“亭者,停也”,本來就有停下休息的功用。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凸出的廊簷雕花門古風十足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客廳和廊簷都是四開門,古式亮格和菊竹梅蘭浮雕圖,古典韻味引人入勝。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客廳內古風與現代融為一體。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客房內傳統與流行和諧交織。

上到二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廊簷和客廳的雕花門,均為四開門,門上有中國傳統的畫格和菊竹梅蘭的浮雕圖樣,傳統文化元素十足;二樓裡間是一客廳兩客房的結構,客廳中間設有一麻將桌;向上望去,看到原木樓頂,樸素大方;屋頂有一組華麗的吊燈;牆上有三副名人手跡,其中正面一副“落葉鳳翔”牌匾引人注目;簷下木板上刻著一行字:“走過千山萬水,不忘鄉愁”。字畫反映出了主人的情趣和對故鄉的深情。

進入兩側客房,各有兩張小型席夢思床,各配一張舊櫃桌,雖然漆色斑駁,但透射著一種滄桑久遠的美感。右客房臨窗設置了揮毫書寫的大書桌,桌上文房四寶齊全,文化氣息濃厚。左客房臨窗設置一組品茶的小桌和圈椅,小環境閒適清雅。

樓體內外,沒有北方古典建築所具有的琉璃瓦,大紅柱和彩繪梁,而代之者是深棕色的仿木地板,原木樑柱,粉白內牆和青磚外牆。整體有素淡,質樸的特色。彷彿南方古建築的清雅風格,表現了自然美。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通向後院的月亮門上端書有“退園”的字樣,這是園主退居鄉村的福地,反映了主人對自己庭院的喜愛。在庭院初建和建成之時,一撥撥西安的朋友駕車幾百裡來參觀此庭院,大多看後表達了羨慕之意。

踏著磨盤鋪就的曲徑,進入後院,向上望去後門門樓上的“問天閣”映入眼簾,那是四面開窗的建築,閣頂也是四面坡形式,短短屋脊兩端上翹,顯得生機勃勃。

踏著樓梯拾級而上,問天閣內古樸的桌椅齊全,是與摯友聚會的好去處,既可聚會聊天,也可欣賞院內外的景緻。主人為何命名“問天閣”?俗人不得而知。但有著雕花窗,通體淡黃色的“問天閣”高聳入雲,儀態優雅,為庭院增色添彩。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依偎著問天閣,院子的西北角建有一座亭子,與問天閣相依相伴,形成了互相依託的局部美景。亭子灰瓦飛簷,原木立柱,素淡自然。飛簷下風鈴隨風搖曳,竹簾四面下垂,亭子小巧玲瓏,使人駐足流連。

亭子簷下題有“聽雪”的惠名,亭子因“聽雪”二字有了詩意。此亭坐北向南,春可沐浴陽光,夏可享受涼風,秋可品酒賞月,冬可聽雪觀景。生活的品味因此亭又有幾分提升!

“聽雪亭”臨近鴿屋,亭子是鴿子常來常往的地方,亭子因鴿子也增添了趣味和生氣!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不僅對古建築和園林愛好,對於文物和農耕時代的器具他也很痴情,這是傳統文化根植於心的自然表露。他認為每件歷史遺留物都有他的歷史價值,包含了當時的藝術和科學水平。每件舊物品都是對當時社會的客觀反映。

他從那些舊器具中,享受著傳統的優秀文化和厚重歷史信息對他心理的滋潤。他的庭院中有石雕器具,有古建築的基石,也有許多舊農具。在別人看來這些沒有什麼意義,但在他心裡,這些就是過去的歷史立體的體現,他樂此不疲。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有如此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他的傳統文化情愫是怎樣形成的?

磨盤先生1956年出生在在古城西安,受古城濃厚的文化氛圍影響,他從小酷愛讀書。他不僅在學校讀教科書,還在校外大量搜書讀。但那是“文革”年代,他的大學夢戛然而止,高一時被要求隨知青潮去下鄉,巧的是北京鐵道兵師文工團來學校特招文藝兵,16歲他幸運地成為文工團的楊琴演奏員。

在部隊文工團的六年時間裡,嚴格的紀律使他形成了嚴謹的人生態度,文工團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濃厚的藝術氛圍,使他的個人素養和藝術修養迅速提升。從那時開始,他不僅在音樂的海洋裡潛游,他的視野也涉及到了更多的藝術領域。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前樓簷下鑲嵌著多首唐宋名詩,使古建築賦予了靈性,更加有內涵。讓人們在欣賞建築美的同時,也欣賞到詩歌之美。詩歌也進一步提升了建築的品味。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1979年從部隊轉業,成為了西安電影製片廠的員工,在這個綜合的藝術殿堂裡,他的藝術修養得到更大地提升,他的愛好更加廣泛,在音樂,攝影,陶瓷鑑賞,篆刻,古典建築方面都有所涉獵,對文學,歷史,體育,文物,影視表演有所關注和研究。

與他探討問題,他對好多領域的問題有他獨到的見解。他被西安的眾多朋友稱為“雜家”,可以說他配得上這個稱號。與國內許多音樂家,書法家,歌唱家,影視大腕,文物鑑定家他都有交集,有的甚至有密切的聯繫。正是幾十年的藝術生涯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使中華傳統文化理念融入於他的血脈。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盤先生和他的庭院

臨近退休時,磨盤先生被故鄉傳統文化氛圍深深地吸引,落葉歸根的情懷油然而生,重建祖上庭院的願望愈來愈強烈,最後毅然決然回到故鄉,並開始建造他的庭院,他追求的是傳統古典建築,他的傳統文化情愫揮之不去,比農村蓋房多幾倍的費用,他也在所不惜。

分期分批,一座座庭院古典建築建起來了,一座美輪美奐的古典庭院建成了。在這期間,他與故鄉的人們也融為一體了,他以極為超然的氣度熱情迎接每一位村民。他的庭院成為了村民的樂園。有時“人滿為患”。

村裡人也把他看作是最為親近的朋友,誰家有紅白事都請他去,他也樂在其中,有請必往。他豪爽的性格,走到哪裡,哪裡笑聲一片。在故鄉,他感到了快樂,他很享受這種氣氛。

磨盤先生回到故鄉,也給故鄉帶來新的思維和理念。他的氣度使人敬佩,他憐貧惜老,樂於助人,給村民做出了榜樣;他的傳統文化理念也影響了大家,不僅讓村民瞭解了傳統建築,也傳播了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他承當了傳播城市文化的使者,他的迴歸,正悄悄地改變著村裡的文化面貌。

村民們喜愛磨盤先生,也喜歡他的古典庭院!本縣區有“周家大院”,導子營村有“彭家庭院”!來作客吧,磨盤先生歡迎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