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是陕西省凤翔县导子营村的名人,甚至周边村庄的人们也闻其名。磨盘先生的称号非姓非名,肯定是个绰号,的确如此,但磨盘先生乐于大家这样称呼。可以说这个称呼不仅没有贬义,还有褒扬之意。为何有这么特别的绰号?

磨盘先生祖上是导子营村人,他本人生在西安市长在西安市,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城市人。要说有什么农村经历,那就是他童年和少年时期,隔三差五回故乡陪老祖母过春节,其它时间一直就是城市的阅历。谁想到在他退休后,在年龄近花甲时,毅然决然回故乡定居,对祖上的庭院进行重修,定位于中国古建筑庭院的设计,并融入了中国园林建筑风格。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院子内有前院,隔着月亮门有后院,有楼,阁,亭,照壁,还有古色古韵的门楼;院内有葡萄架,鱼池喷泉,不同季节的花树,挂满葫芦的葫芦架,还养了几十羽美丽的中华鸽;院子角落里摆放着收购来的旧时的农具,旧建筑基石,旧时的生活用具。

院子葡萄架下用大碾盘做成大圆桌,周围配以碌碡作石凳,显现古朴,自然和厚拙的美感。院子门口有一条磨盘铺就的弯路,有曲径通幽的感觉。磨盘先生的绰号就是由此而来。

先去领略一下他的庭院传统建筑,再去了解磨盘先生的人生轨迹和他的文化渊源。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庭院最前面是一幢古典风格的两层楼,舒体牌匾题名《望云楼》,屋脊运用传统的雕刻艺术,屋顶是宫殿般的四面屋坡式,显得大气雄伟;屋檐转角处采用传统斗拱做法,四个角檐微微上翘,似飞鸟展翼,灵动美观。

角檐下红宫灯与飞檐相映成趣;楼窗采用古式雕花窗,显出一份典雅;二楼采用木质框架式结构,房屋的重量全压在梁和柱上,墙只是起隔断的作用。古有“墙倒房不倒”之说,就是因为木构架在起作用;楼体外墙使用了青砖模式,古拙,质朴,淡雅。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欲进入庭院,临街的院门会吸引人驻足凝视并产生遐想。门楼上的青瓦面向外翘起两角,像大鸟欲飞的双翼,又像主人伸开欢迎的双臂。门框上刻有四个大字“雍州驿站”,主人热情好客的态度已在其中,门楼两柱挂着王羲之书体刻就的门首楹联,崇文的气息弥漫而来,门首的两只大宫灯,共同构成了这座门楼古典之美。未进门已感受到了庭院主人不同凡响的传统文化修养。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走进门道,迎面看到一座精美的照壁。照壁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衬托建筑,有隔离和衬托的作用。中国古建筑不提倡一眼看透,而欣赏步移景换的效果。照壁是其中隔离建筑之一,照壁也有本身的美。它能提升庭院的品味。此院的照壁具有传统元素,两角欲飞的壁脊,中间红色菱形面上有一“源”字。有寻根求源的意味。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绕过照壁看到的是石桌石凳,碾盘和碌碡设置的宴宾雅座,当葡萄架挂满葡萄串时,在这里宴宾,或喝茶聊天,有一种置身于大自然和穿越时空的别样感觉。这棵葡萄树是磨盘先生的得意之作,五年前,堂妹盖房挖了葡萄树,他偶尔发现如获至宝。他对那棵倾斜,沧桑,弯曲的树型爱不释手,拿回栽到院子,浇水,挂吊瓶,天天观望。这期间因事,回到西安,但他像丢了魂似的神不守舍。

直到有一天堂弟电话告诉他树发芽了,他大喜过望,精神为之一振。回来立即请人做了葡萄架,树蔓长一截,他往架上绑一截,最后枝蔓均匀地铺在架子上,葡萄串挂满时,真是美不可言。由此可知他对园林花木的钟情!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走进前院深处回首观望前楼,看到的又是不同的画面。古楼,亭子,二楼凸出的廊檐,青砖护栏和色彩协调的楼梯。多样古建筑因素融合在一起,虽然楼体是庭院中体量最大的建筑,但确不单调,而且相得益彰,成为和谐的古建筑体。

特别是那个六角亭增添了诗情画意。亭子一般是有山有水处的建筑物,古人说“因山构亭”,本亭建在楼梯上方,显得险峻飘逸,高耸欲飞,亦有美感。在楼梯的二八黄金点上,亭子像个娇气的小孩依傍在楼体旁,上楼路从亭下穿过,亭子被命名为廊亭,是走廊上的亭子之意。

亭子内有有连体座位,累了可坐下来休息片刻,再上到二楼。。古人曰“亭者,停也”,本来就有停下休息的功用。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凸出的廊檐雕花门古风十足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客厅和廊檐都是四开门,古式亮格和菊竹梅兰浮雕图,古典韵味引人入胜。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客厅内古风与现代融为一体。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客房内传统与流行和谐交织。

上到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廊檐和客厅的雕花门,均为四开门,门上有中国传统的画格和菊竹梅兰的浮雕图样,传统文化元素十足;二楼里间是一客厅两客房的结构,客厅中间设有一麻将桌;向上望去,看到原木楼顶,朴素大方;屋顶有一组华丽的吊灯;墙上有三副名人手迹,其中正面一副“落叶凤翔”牌匾引人注目;檐下木板上刻着一行字:“走过千山万水,不忘乡愁”。字画反映出了主人的情趣和对故乡的深情。

进入两侧客房,各有两张小型席梦思床,各配一张旧柜桌,虽然漆色斑驳,但透射着一种沧桑久远的美感。右客房临窗设置了挥毫书写的大书桌,桌上文房四宝齐全,文化气息浓厚。左客房临窗设置一组品茶的小桌和圈椅,小环境闲适清雅。

楼体内外,没有北方古典建筑所具有的琉璃瓦,大红柱和彩绘梁,而代之者是深棕色的仿木地板,原木梁柱,粉白内墙和青砖外墙。整体有素淡,质朴的特色。仿佛南方古建筑的清雅风格,表现了自然美。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通向后院的月亮门上端书有“退园”的字样,这是园主退居乡村的福地,反映了主人对自己庭院的喜爱。在庭院初建和建成之时,一拨拨西安的朋友驾车几百里来参观此庭院,大多看后表达了羡慕之意。

踏着磨盘铺就的曲径,进入后院,向上望去后门门楼上的“问天阁”映入眼帘,那是四面开窗的建筑,阁顶也是四面坡形式,短短屋脊两端上翘,显得生机勃勃。

踏着楼梯拾级而上,问天阁内古朴的桌椅齐全,是与挚友聚会的好去处,既可聚会聊天,也可欣赏院内外的景致。主人为何命名“问天阁”?俗人不得而知。但有着雕花窗,通体淡黄色的“问天阁”高耸入云,仪态优雅,为庭院增色添彩。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依偎着问天阁,院子的西北角建有一座亭子,与问天阁相依相伴,形成了互相依托的局部美景。亭子灰瓦飞檐,原木立柱,素淡自然。飞檐下风铃随风摇曳,竹帘四面下垂,亭子小巧玲珑,使人驻足流连。

亭子檐下题有“听雪”的惠名,亭子因“听雪”二字有了诗意。此亭坐北向南,春可沐浴阳光,夏可享受凉风,秋可品酒赏月,冬可听雪观景。生活的品味因此亭又有几分提升!

“听雪亭”临近鸽屋,亭子是鸽子常来常往的地方,亭子因鸽子也增添了趣味和生气!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不仅对古建筑和园林爱好,对于文物和农耕时代的器具他也很痴情,这是传统文化根植于心的自然表露。他认为每件历史遗留物都有他的历史价值,包含了当时的艺术和科学水平。每件旧物品都是对当时社会的客观反映。

他从那些旧器具中,享受着传统的优秀文化和厚重历史信息对他心理的滋润。他的庭院中有石雕器具,有古建筑的基石,也有许多旧农具。在别人看来这些没有什么意义,但在他心里,这些就是过去的历史立体的体现,他乐此不疲。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有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他的传统文化情愫是怎样形成的?

磨盘先生1956年出生在在古城西安,受古城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他从小酷爱读书。他不仅在学校读教科书,还在校外大量搜书读。但那是“文革”年代,他的大学梦戛然而止,高一时被要求随知青潮去下乡,巧的是北京铁道兵师文工团来学校特招文艺兵,16岁他幸运地成为文工团的杨琴演奏员。

在部队文工团的六年时间里,严格的纪律使他形成了严谨的人生态度,文工团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浓厚的艺术氛围,使他的个人素养和艺术修养迅速提升。从那时开始,他不仅在音乐的海洋里潜游,他的视野也涉及到了更多的艺术领域。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前楼檐下镶嵌着多首唐宋名诗,使古建筑赋予了灵性,更加有内涵。让人们在欣赏建筑美的同时,也欣赏到诗歌之美。诗歌也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品味。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1979年从部队转业,成为了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员工,在这个综合的艺术殿堂里,他的艺术修养得到更大地提升,他的爱好更加广泛,在音乐,摄影,陶瓷鉴赏,篆刻,古典建筑方面都有所涉猎,对文学,历史,体育,文物,影视表演有所关注和研究。

与他探讨问题,他对好多领域的问题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被西安的众多朋友称为“杂家”,可以说他配得上这个称号。与国内许多音乐家,书法家,歌唱家,影视大腕,文物鉴定家他都有交集,有的甚至有密切的联系。正是几十年的艺术生涯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使中华传统文化理念融入于他的血脉。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磨盘先生和他的庭院

临近退休时,磨盘先生被故乡传统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落叶归根的情怀油然而生,重建祖上庭院的愿望愈来愈强烈,最后毅然决然回到故乡,并开始建造他的庭院,他追求的是传统古典建筑,他的传统文化情愫挥之不去,比农村盖房多几倍的费用,他也在所不惜。

分期分批,一座座庭院古典建筑建起来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古典庭院建成了。在这期间,他与故乡的人们也融为一体了,他以极为超然的气度热情迎接每一位村民。他的庭院成为了村民的乐园。有时“人满为患”。

村里人也把他看作是最为亲近的朋友,谁家有红白事都请他去,他也乐在其中,有请必往。他豪爽的性格,走到哪里,哪里笑声一片。在故乡,他感到了快乐,他很享受这种气氛。

磨盘先生回到故乡,也给故乡带来新的思维和理念。他的气度使人敬佩,他怜贫惜老,乐于助人,给村民做出了榜样;他的传统文化理念也影响了大家,不仅让村民了解了传统建筑,也传播了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他承当了传播城市文化的使者,他的回归,正悄悄地改变着村里的文化面貌。

村民们喜爱磨盘先生,也喜欢他的古典庭院!本县区有“周家大院”,导子营村有“彭家庭院”!来作客吧,磨盘先生欢迎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