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聚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好青年一代的精神底色

课改聚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好青年一代的精神底色

本文约3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课改聚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好青年一代的精神底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于中华民族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历史教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历史学科价值所在。

课改聚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好青年一代的精神底色

马维林

江苏南菁高级中学副校长,博士

高中历史学科本身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本身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厚重的文化传统,彰显出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中的文化追求和审美取向。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实现历史学科价值,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打好青少年的精神底色。

01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贯穿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之中,以符合青少年身心认知规律的方式进行有机渗透,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载体的高中历史教学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面临理念和路径等诸多困境,存在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

教育部发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显然,高中历史学科本质是育人,学生学习历史的价值在于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把握历史规律,获得历史启示,涵养精神世界,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历史学科教育功能实现的手段,也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是对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缺乏整体把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浅表化、碎片化、形式化的倾向,不能与时俱进,缺乏时代感,内容和方法陈旧,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三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知识讲授,轻价值认同。

教学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知识,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缺少文化关怀和价值引领。

课改聚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好青年一代的精神底色

02

历史学科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维度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探索有效路径, 让历史教学承担起文化传承、精神培育和价值引领的功能。

1

深刻挖掘根植于历史发展中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根植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非常丰富,记载中国历史文明的传统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文化传承,而“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传递,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

一部《二十四史》,记述了朝代的兴衰和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内含着中华民族在生生不息的历史演进中所秉承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

“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经典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主张,具有和而不同、与时迁移、经世致用等鲜明特点, 蕴藏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一系列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思想智慧。

“以义制利、义利相生”“和合协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仁者爱人”这些文化主张蕴含着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美学。

在历史教学中,要深入挖掘这些文化价值主张,理解其精髓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意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时代化。

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提倡学生进行系统的史学经典著作阅读,增加学生的体验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与经典中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进行直接对话。

课改聚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好青年一代的精神底色

2

整体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发展演变的

历史进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形成的精神追求、处世方式和文化成果。传统的特性包括历史性、传承性、稳定性以及民族性。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整体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进程的整体把握。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专题讲述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进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演变过程的整体认知。

让学生对“炎黄文化初立、西周易学诞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西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重要的文化发展阶段有所了解,认识到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孕育,在融合中发展壮大,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过程的理解,才能真正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真正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发展性。

课改聚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好青年一代的精神底色

3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历史进程中孕育的

中华文化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进程之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不朽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演变所形成的无数重要思想文化的总汇”。

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中华民族演进的时空语境下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在创造自身历史的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追求和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书画技艺、丝绸瓷器、文学成就、戏剧艺术等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这些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需要具体分析其时代背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观点去解释,从中华美学精神的视角去解读,才能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中华民族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交融并逐渐形成了“大一统”、民族团结的发展局面和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在利用自然和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文化精神的丰富内涵。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是真正寻求民族生存与民族发展的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伦理的和审美的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化滋养。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让学生从机械的知识记忆走向深刻的价值认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改聚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好青年一代的精神底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