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一个人总在宫殿外面甩那个鞭子是什么意思?

陈结华

现代开会,一般领导还没来,与会人员都已经坐下了,趁着领导没来,交头接耳嘻嘻哈哈。突然会议主持人,打开话筒,用手啪啪话筒,噗噗几声之后,清清嗓门,说,大家安静了,回会议马上开始啦!大家立刻停止议论,整肃表情。就看到领导拿个杯子悠哉悠哉走来。


其实在古代开朝会的时候,大臣们来得早,也一样,皇上没来,大家先交头接耳一番。只要听到三声“鞭子响”,立马就规规矩矩跪好,不再说话,等皇帝上朝。所以这鞭子响,又叫“静鞭”也叫“鸣鞭”或“净鞭”。效果跟那个拍话筒是一样一样的。

那有人就要问了,你不能搞个铃铛、钟或者金之类的,那样声音不是更动听吗?这里有讲,意义不一样!什么人才用鞭子?古时候养马养羊,赶马驾车的“牧人”或者“司机”才用鞭子。古时候天子治理国家叫“驭民”。啥意思?天底下老百姓就是牛马,而天子就是放牧的。于是天子赏你个啥,叫“御赐”;天子用的东西叫“御用“,天子去打个仗,叫“御驾亲征”。所以这个鞭子其实是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那么有人说只有清代宫廷戏里有,还不长见?其实不然,这种“静鞭”出现得比较早,早在五代十国就出现了。但的确不常见,也没形成规定的礼制。《宋史》就记载过,“殿前指挥使,行门二十二人,鸣鞭十二人,孝宗增为一十四人”。人一多这鞭子就不容易打齐,杂音一多,这仪式感立马就会打折扣。所以看来“鸣鞭”的人越少,打的次数越少,其实威仪感越强。反之,则容易闹笑话。

但真正把“鸣鞭”作为一种仪式制度固定下来的,却是在元朝。不但规定了“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升御座,鸣鞭三”的规制;还确定了鞭子的材料及外形”绿色的柄,鞭以梅红丝为之,梢用黄茸而渍以蜡”。


但真正做得最规范的是康熙,康熙八年以前,清朝仍然承袭明制,大型朝会鸣鞭要有四人,左右北向站立。

康熙除完鳌拜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要求每次朝会由一个太监鸣鞭两次共计六下:第一次是朝会开始,皇帝从中和殿到太极殿的路上,净鞭三下;第二次是典礼结束,皇帝起驾回宫, 再净鞭三下,群臣退下。

当然“鸣鞭”的人很关键,鞭子的三次声响声音要一样,其标准苛刻之程度,应该不比现在“阅兵”仪式要求低多少吧。

文/炒米视角


炒米视角

别提这鞭子了,小区周边小花园里老有几位大爷,一天到晚噼里啪啦甩的爆裂生猛,过路的人都绕着走,周围的居民都糟心的很。

我大概回忆了一下,这甩鞭子的活动主要见于京津冀周边地区,跟清朝宫廷配置人员的原籍分布倒是比较一致。清宫内的侍卫都是来自于八旗子弟,他们的后裔分布在皇城周边,太监主要来自于现在河北省的保定、廊坊、沧州等地,有没有以上各地的朋友们回忆佐证一下,上述地区的甩鞭子活动是不是比较流行?
这甩鞭的仪式倒不是出自于清廷,北宋徽宗时期就有记录,出行的时候就有12名侍卫甩响鞭子,叫做“静鞭”,鞭子的声音本身自然很凌厉粗暴,甩响的目的是向周围庄严宣告:赵官家来了,大家请保持安静,不许大声喧哗、指指点点!
金国继承了这套路数,并有所发扬,将之引入大型庆典。
元朝时期把静鞭套路固定了下来,皇帝步入大殿之前先挥动三下,坐之后,升朝之前,再挥动三下,用以显示皇家威仪。
明朝时期基本沿用了元朝这个做派,挥鞭子的人是锦衣卫,除了礼仪目的,在明朝,鉴于谏者生猛,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也似,皇帝佬儿心虚气急,往往这几根鞭子也会直接上去招呼这帮家伙。

清朝的时候上朝前的甩鞭仪式继续,但甩鞭人由四个缩减为一个,据说这是为了让鞭声统一、不那么杂乱,没有锦衣卫这种编制,甩鞭子的人也换成了太监,不要小看这份职业,由于人员只有一个,没有滥竽充数的可能性,每一次挥鞭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挥不响不仅是有损皇家威仪,万一引发笑场简直是给皇家抹黑。所以执鞭人不经几年的苦练,根本上不了台面。

这项活动的传承搞清楚了吧?

所以大家也就明白为什么这些老大爷每天噼里啪啦勤奋练习的理由了吧?

他们都想争取那唯一的一个名额呢!


历来现实

如题,甩鞭具体是什么意思?若将甩鞭之人放到现在,则很好理解,大到好几万人的演讲,小到一个部门开会,说好几点开始,在这之前,参会人员都会陆陆续续到场,时间点一到,就会有个人(可能是主持人),站起来,拿着话筒(或者不拿话筒),咳嗽一声或者拍拍话筒,宣布会议正式开始。而这个人,就相当于甩鞭人,他拿的话筒或者咳嗽发出的声音,就相当于鞭子发出的响声,其用意就是告诉与会人员,不要说话,注意安静,会议马上要开始了。

而这“甩鞭”则是古代宫廷举行这种朝会时礼仪中的一个环节,称之为“鸣鞭”或者“响鞭”,也叫“净鞭”。虽然我们现在经常在清朝的宫廷戏里看到,但实际这个并不是始于清朝,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有这个了。


只不过在清朝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这个鞭子的制作也有讲究,黄丝编织而成,鞭梢涂上蜡,长度也有一定要求,更难得的是,每次甩三遍,这三遍发出的响声都要求一样,不许有高有低,因此,这对于甩鞭之人也是有非常高的要求。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对“鸣鞭”有一定的要求,每次朝会都需要进行两次“鸣鞭”,一次是皇帝从中和殿出发到达太极殿时,銮仪卫官会高喊“鸣鞭”,于是甩鞭之人就会响三下净鞭。第二次就是朝会结束后,皇帝起驾回宫,群臣退下,会再次响起三次鞭。


由此可见,这个“鸣鞭”,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威权的表现之一。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第87期总680期

这期说皇宫前的鞭子;鞭子是车老板拿着它驾驭拉着一挂马车的“几匹马”,马匹的是否用力,是否听话都在“驾驭”这挂马车拿着鞭子的车老板!

那么我们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看到了一场太监在乾清宫门前甩鞭子的镜头,他们甩鞭子干嘛?

真实的历史上“甩鞭子”不是太监干的活,而是大内有力气的侍卫专职拿着鞭子用力气甩,一定要把鞭子甩的“山响”,正常要甩三下!
【乾清宫门前甩静鞭】

那个叫鸣鞭。 统称为“净鞭”也叫“静鞭”,用黄丝编织而成,一般有规定鞭子的长度在四仗长而有余,鞭梢涂蜡,打在地上很响,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将驾到,重要典礼就要开始,大家要立即安静。

前面说了: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君主,是驾驭天下的天子,天下如同大大的马车,皇帝就是那位驾驭马车的人,它代表着庄严肃穆,之所以叫“净鞭”或“静鞭”。

鸣鞭”就是“响净鞭”,一般是重大朝会,皇帝登基大典,所谓的“文武百官”齐聚乾清宫由皇帝主持的朝会以及重大典礼活动都会有“静鞭”。

【乾清宫正大光明殿】

在满清王朝之前就有“静鞭”的出现,一般每次“朝会”有两次“鸣鞭”:

一是皇帝从中和殿出来到达太极殿所谓的(金銮殿)入座时,有礼部属下的銮仪卫官高喊“鸣鞭!”于是执掌鞭子的专职执掌官甩响三下净鞭;代表庄严肃穆,群臣敬仰。

另外还有一次是典礼完毕,銮仪卫又甩响三下净鞭,这就是说明朝会结束,皇帝起驾退朝后,然后群臣才退下,表示对皇帝尊重。

金碧辉煌的皇宫,加上这响彻云霄的鞭声,皇帝还没有到来就有一种被驾驭的感觉,瞬间感觉皇宫很庄严威武,敬意感觉油然而生。
【散朝后的鞭子声】

详细品味;皇帝一个人驾驭着天下群臣百姓,銮仪卫执掌这个“鞭子”如同皇帝手里大鞭子,驾驭这挂庞大的马车在运行,鞭子象征着权力,象征着皇帝的指挥棒。

当然,能进入这座乾清宫的金銮殿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特别是聆听皇帝的亲自讲授国家大事,更是无比荣光。这就如同一个大公司的董事会,你是董事会成员,能参与一个大公司的高端讨论,必定要先听大老板董事长指示一样。

(图片来自网络)


日尧居k古史

当某个皇帝亲自御临太和殿举行重要大典时,比如登基、大朝会等,都会有一个必备的程序:要在大殿外甩几下鞭子,这鞭子看上去特别长,而且会甩的特别用力,弄得地上啪啪的响。

据史料记载,这个所谓的“甩鞭子”叫做“静鞭”,也称为“鸣鞭”,一般是伴随着典礼的举行。

首先说说甩的这根鞭子,它一般长四丈三尺,柄长一尺,木制红漆,顶端刻着龙头。同时它还有一根连绳,长一丈三尺,梢长三丈,由黄丝编制而成。

咱们在影视剧里通常看见是由太监来甩这根鞭子,其实这是错误的,这一大长根绳,而且还挺重,太监怎么可能甩的动。在真实的历史中,一般是在侍卫中挑选力气大、臂力大的人来担任此职,而且是一专门的职业。

为什么要弄这么繁琐复杂的鸣鞭仪式呢?

其实这个鸣鞭除了是告诉文武百官仪式的开始,同时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

我们通常把皇帝亲自去干个什么事称为“”,什么御驾亲征、御临等等;这个“御”字,可分解成人、午(马)、正(象形字,指人乘于车上驾驶的样子)、叩(是指马在行走时一步一叩头的样子)。

因此,“御”在最早的时候就是驾驶马车的意思。

而在后来,它渐渐衍生为治理国家,统治的意义

在封建王朝时代,皇帝统治国家就好比在驾驶一辆马车

皇帝是拿着鞭子的驾车人,而文武百官就是拉车人,因此,这甩鞭的动作就是从这里来的,预示着皇帝是拿着鞭子掌控一切,主宰一切的人。


下菰城

甩鞭只是一个仪式,也可以看作像现在的上课铃声。清朝上朝前,百官会提前在门外候着,到了规定时辰,就会有专人甩鞭,这鞭甩得老响了,这鞭声相当于钟声之类,门卫听见就会打开门,让百官依次进入开始朝会。

现在很多老北京也喜欢甩鞭,甩得很响,用来当强身健体或者某种意义吧,反正我是看过,这甩鞭确实也很有学问,需要技巧才能甩好,甩的声音清脆响亮。也可以算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手艺。


潜水22011

这个叫做静鞭,銮驾仪卫之警人用具。朝会时鸣之以发声﹐叫人肃静。也称鸣鞭。

一般都由专门的司职太监挥鞭作响。

清朝时也可能包含这么一种意思:满清是马上得天下,靠武力征服华夏。上朝的时候鸣鞭三响,表示天下人都是皇帝的奴才。

其实,鸣鞭就是封建社会宣示皇权至高无上的一种工具。


琅琊清靜散人

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一大败笔让养心殿总管太监李德全在太和殿丹墀前甩净鞭!清代皇帝升殿才有人持长鞭舞响,象发令枪一样告知群臣和所有侍卫卤部知道,皇帝升坐了肃静执礼!所以叫净鞭,(没有对讲设备,礼部赞礼官员,和奏乐的乐队,都要靠信号,比如殿前的黄伞立起来了,比如鞭子响了,大象堵门了!鞭子响是一种信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