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鴉難覓雨燕何尋

神鴉難覓雨燕何尋

北京的雨燕

先農壇位於北京中軸線南段西側,與天壇東西分列,遙相呼應,天壇祭天,農壇祀農,這兩個壇是南城地區著名的古蹟。從兩壇的佔地規模和所處位置就可以看出,民以食為天,在封建社會,農事的地位是極為突出的。每年農曆二月二,民間習俗叫做龍抬頭,這一天,明清兩代歷朝皇帝及文武百官就會來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皇帝還要親耕藉田。先農壇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基本上與天壇同時建成。祭天祀農,是皇家祭祀活動裡的重頭戲,舊時,有這樣一首童謠描述了皇帝在先農壇祭祀耕田的情景:“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

神鴉難覓雨燕何尋

先農壇

民國時期先農壇已經頹圮不堪,上個世紀初,其中的一部分被闢為城南公園,1936年,又闢出一塊地,興辦北平公共體育場。舊時的北京城有九壇八廟之說,九壇裡,又以五個壇最重要,先農壇在北京的天、地、日、月、農五壇中位列第三,可惜的是,它並不似其他幾個壇那般保護的相對完好,1949年以後,陸續有一些單位遷入先農壇,至今依舊有先農壇體育場、中國醫科院藥物研究所、北京育才學校以及其他一些單位佔據使用著,這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裡邊的格局猶如三國鼎立,其間夾雜著一些其它小的勢力。我的中學六年時間是在北京育才學校度過的,這所建立在古建築群裡的美麗校園,承載了我青蔥歲月的全部記憶。

當年育才學校的佔地面積很大,今天一些大學校園的規模都難與之媲美。學校北門在今天的南緯路,南門在護城河邊上的濱河路,東至先農壇體育場,西鄰陶然亭,我在這裡讀書時已近文革中後期,社會逐漸趨於穩定,雖然沒有系統地學到什麼知識,好歹也算上了幾年學。當年,我們早晨上學的時候,如果是剛到位於南緯路的學校大門口,聽到十分鐘預備鈴響起來,就得緊跑幾步,否則,就有可能遲到,似乎別的中小學校是沒有上課的預備鈴提醒師生的。學校南側竟然有自己的農田和果園,農田種植的基本上是一些大田作物,果園裡則有不少蘋果、桃子、核桃等果木,每到秋天,核桃成熟了,掛在樹上的青皮核桃會在手上留下難以去除的顏色,此時,每當上課之前,老師都會檢查那些調皮孩子的雙手,看看是不是去偷摘核桃,誰手上如果是有褐色痕跡,肯定受罰。校園裡紅牆綠瓦的古建築很多,基本上變成了教室或其他用途,原來的先農壇俱服殿被闢為圖書館,雖然因為動亂,圖書館已經不開放,扒著窗戶望去,裡面寬敞的閱覽室仍然是那般充滿書卷氣。

神鴉難覓雨燕何尋

太歲殿是今天的北京古建博物館,當年是學校的大禮堂,上千人在裡面集會也不顯壅塞。校園裡松柏森森,古意盎然,數百年的大樹隨處可見,學校裡有一個別處少見的景觀,每天早晨上學時,黑壓壓一群群烏鴉飛出巢穴,不知道哪裡去覓食,晚間放學時,這些烏鴉倦鳥歸林,形同烏雲滾滾而來,還有一些烏鴉並不遠去,只是在校園裡巡睃徘徊,聒噪得很,從樹下簷前經過,烏鴉和燕子的排洩物經常從天而降,會淋一頭糞便,天“屎”路上,提心吊膽。此外,春夏兩季的雨燕低迴於林間校舍之間,也是十分令人回憶的美好景緻。雖然小孩子都頑皮,但是當年的我們,卻沒有一個人去招惹欺負這些與人共處的小生靈。


神鴉難覓雨燕何尋

烏鴉群

舊時北京城裡有一景,那就是烏鴉多,遮天蔽日,蔚為壯觀。《清稗類鈔》說:“太廟多鴉,每晨出城求食,薄暮始返,結陣如雲,不下萬千,都人呼為寒鴉。”除了太廟,天壇、先農壇等古建築群都是烏鴉的聚集地,每年春夏秋三季,到處是烏鴉們留下的灰白色糞便痕跡,頗為惱人。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神鴉正是這些棲息在寺廟宮殿的烏鴉們,長期以來,廟堂裡的烏鴉被尊為神鴉,緣自它們在寺廟裡啄食祭品,被人們認為帶有佛性,故有如此稱謂。滿清時期,烏鴉是被保護的鳥類,因為皇太極曾經在負傷時被烏鴉掩護而得救。數百年間,北京城是烏鴉的一片樂土。但是,最近這些年,烏鴉減少了,不再像幾十年前的嗚嗚泱泱。


除了烏鴉之外,北京城內,還有一種鳥兒更加難覓芳蹤,這就是北京雨燕,北京人把它稱之為樓燕,1870年,英國人溫斯候第一次採集到這種燕子的標本,並命名之。幾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人們還可以在清晨和黃昏,特別是陰天和下雨之前,在前門箭樓和故宮三大殿前的空場上不時見到飛速掠過的樓燕在捕食飛蟲。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雨燕消失了,美妙的景色真的成為了舊時王謝堂前燕。

神鴉難覓雨燕何尋

1962年,美國女作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寂靜的春天》,這部著作呼籲人類關愛地球,保護環境,抨擊了濫用農藥化肥的害處。該書的第八章“再也聽不到鳥兒的歌聲”描述了觸目驚心的情形:“如今,美國越來越多的地方已經沒有鳥兒回來報春;以往的清晨能聽到鳥兒美妙的歌聲,如今變得異常安靜。鳥兒的歌聲突然消失,它們為我們的世界增添的色彩和美麗突然消失,一切都來得如此迅速,令人難以察覺。一些沒有受到影響的社區居民還沒有發現異樣。”五十多年過去了,一切並未改變,而且在進一步惡化,因為人類活動的加劇,全世界每天有七十五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三個物種消失在地球上。

時至今日,人類依舊在一遍遍為逝去的美好唱著輓歌,同時,繼續在一次次地毀滅著越來越珍稀的美好。神鴉難覓,雨燕何尋,又何止如此。我們兒時熟悉的聽取蛙聲一片,輕羅小扇撲流螢、螽斯秋鳴、野蜂飛舞的迷人景色,現在,不知在哪裡還能找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