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那麼清楚,副作用又小,爲什麼還要做對人體傷害非常大的CT?

Strange123

核磁共振成像作為一種新的檢查技術,在臨床影像檢查中應用越來越廣泛。



優點

1.無放射線

核磁共振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檢查過程中無放射線,對身體沒有不良影響,光憑這一點就明顯優於ct檢查。

2.影像學信息量大

在沒有磁共振檢查技術之前,臨床上許多疾病都無法得到影像學檢查支持。骨科疾病中半月板損傷,需要明確診斷,必須做核磁檢查。半月板損傷的分級依據也是核磁下的影像學表現,ct檢查是不能夠替代的。


缺點

1.不適宜檢查人群

核磁共振檢查不是適用於所有人的,這一點,就比不上ct檢查了。眾所周知,安裝有心臟起搏器(金屬材質)的患者是禁止做核磁檢查的,目前已經生產出非金屬材質起搏器,大大方便了需要安裝起搏器的患者;體內含有金屬異物到底能不能做核磁,這是體內打鋼板的患者經常問骨科醫生的問題,現在的板子多數是鈦合金,所以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2.對骨性結構顯示不清晰

3.費用高

核磁檢查約為ct檢查的數倍,加重了患者經濟負擔,所以選擇核磁檢查要慎重,如果能被其它檢查所替代,儘量選擇廉價檢查。

4.檢查過程時間長

何時檢查時長一般需要30到40分鐘不等,不太適合急診檢查。ct檢查往往只需要幾十秒,可以幫助醫生進行快速診斷和處理。

小結:核磁檢查雖然有很多優點,但也有其不足,不能夠完全代替ct檢查,所以我們應該理性對待,合理的檢查才是最好的檢查。


骨科醫生老牛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衝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於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於已有的成像術,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

MRI幾乎適用於全身各系統的不同疾病,如腫瘤、炎症、創傷、退行性病變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的檢查。對顱腦、脊椎和脊髓病的顯示優於CT。在骨、關節與軟組織病變的診斷方面,磁共振成像由於具有多於CT數倍的成像參數和高度的軟組織分辨率,使其對軟組織的對比度明顯高於CT。它可不用血管造影劑,即顯示血管的結構,故對血管、腫塊、淋巴結和血管結構之間的相互鑑別,有其獨到之處。它還有高於CT數倍的軟組織分辨能力,敏感地檢出組織成份中水含量的變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和更早地發現病變。MRI能清楚、全面地顯示心腔、心肌、心包及心內其它細小結構,是診斷各種心臟病以及心功能檢查的可靠方法。

現在回到正題,既然MRI 那麼好,為何不淘汰CT呢,原因在於MRI也有不少的缺點:1.成像速度慢,1.5T的MRI做一個部位的成像至少得10-20分鐘,包括擺位,如果做一個增強MRI,還需要注射造影劑,花費時間更多,因此MRI每天做的病人非常有限;

2.在檢查過程中,病人自主或不自主的活動可引起運動偽影,影響診斷,尤其是胸部及腹部MRI會存在運動偽影干擾,不適用於急診及危急重病人,因此看肺部炎症、肺部腫瘤、腹部肝膽脾胰及淋巴結等實質性臟器行CT檢查更合適;

3.由於MRI機器相當於一個巨大的磁鐵,因此有心臟起搏器、體內有鋼板或者其他金屬材質異物的患者均不能行MRI檢查。

4.MRI軟組織分辨率高於CT,但它的空間分辨率不及CT。

5.由於鈣化灶、結石及骨皮質不含氫質子或者含量極少,MRI對鈣化、結石及骨皮質不敏感,故不能產生足夠的MRI信號。

6.最重要的一點,MRI機器貴,成像慢,自然做MRI比CT貴的多。

因此,在臨床上,CT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CT在急診的顱腦外傷,腦出血、肝脾破裂、肺腎挫傷、主動脈夾層、主動脈瘤等診斷中及其重要,能夠快速檢查,讓醫生快速作出診斷。64排CT可以對全身各個部位的血管進行檢查,如頭頸部血管成像、主動脈成像、肺動脈成像、下肢血管成像、冠脈成像與冠脈造影比毫不遜色。還可以進行仿真結腸鏡及仿真支氣管鏡檢查。

總之,CT在各個科室的疾病診斷中不可或缺,MRI不可能完全替代CT檢查。


胡洋

這個問題,還是儘量避開復雜的成像原理簡單回答一下。

CT是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Computed Tomography)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就是將採集到的信息經過計算機計算重建的三維斷層成像。

相對於我們的光學照相機和普通X光透射的照相只能獲得二維圖像,CT成像可以把一個西瓜切開看到各個切面的圖像。

目前,臨床常用的幾種醫學影像學檢查都採用了Computed Tomography技術,比如CT(嚴格來說應該稱為X射線透射計算機斷層成像,X-CT),磁共振成像(MRI),ECT(發射式計算機斷層成像),PET(正電子發射式計算機斷層成像),和超聲成像,都應該稱為CT。

只不過,各種成像所採集的信息源不同,可以獲得的人體生理或病理信息也就不同。

其中,X-CT採集的是穿透人體透射的X光線。我們知道,X射線是高能電離輻射,具有一定傷害性生物效應。目前,醫學上指的CT指的就是X-CT,是因為X-CT最早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並且在診斷方面獲得無與倫比的優勢,因而捷足先登獨霸了“CT”的名頭。

同樣的,ECT(開發實質上早於X-CT)和PET,採集的是被注射到人體的放射性核素發射的γ射線。我們知道,γ射線也是高能電離輻射,對人體同樣具有潛在的傷害性生物效應。

而MRI採集的則是人體在高強度磁場下直指發生共振的信息,超聲成像採集的是人工發射的超聲波經人體反射的信息。這兩種成像都沒有電離輻射射線,被認為對人體是沒有傷害性。

然而,既然MRI後來居上可以獲得更清晰的圖像,還沒有輻射,為什麼不能取代CT?

原因就在於,如上所述,各種成像所採集的信息源不同,可以獲得的人體生理或病理信息也就不同。

就如同普通照相和在黑暗中的紅外線成像之間的不同一樣,採集信息不同,用途不同,自然不能相互替代,更談不上取代。


掙脫枷鎖的囚徒

“醫生,為什麼做了CT還要做磁共振?”

“因為CT看不清楚,需要磁共振進一步瞭解病變情況”

“既然CT看不清楚,為什麼不直接做磁共振,做CT耽誤了時間又多花了錢”

…………

幾乎只要涉及到磁共振的檢查,都會引起患者或是家屬的疑問。

一、CT的原理和磁共振的原理是不同的。

CT,中文名為“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什麼是斷層掃描?把人體的某個器官向切片那樣一層一層的掃描檢查出來,打個比如,就像切土豆片那樣,這樣的話,每一層的人體信息都能看的很清楚,當然了,這個一層的厚度也是不同的,可以是5mm,也可是是1.5mm,肯定是越薄越好了,除了能把某一器官切薄,還能利用三維重建技術把整個器官重建為三維立體圖形,這就是CT的精妙之處。CT是根據人體各個部位密度的不同產生不同的顏色深度




MRI呢,通過對靜磁場中的人體施加某種特定頻率的射頻脈衝,使人體中的氫質子受到激勵而發生磁共振現象。停止脈衝後,質子在弛豫過程中產生MR信號。通過對MR信號的接收、空間編碼和圖像重建等處理過程,即產生MR信號。

MRI也是斷層成像,是根據人體不同部位氫質子的數量的不同,產生的MR信號不同,導致不同部位的圖像不同

總而言之,CT還是磁共振,都是斷層掃描,但原理確實截然不同的,都是人類技術的結晶,都是獲得諾貝爾獎的。

二、有些疾病,只能CT,不能磁共振。

1、與MRI相比,CT的其中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快!!!CT平掃只需要幾分鐘時間,注射造影劑的增強CT能顯示更多信息,也僅僅10多分鐘的時間,這個快的優勢在針對急危重症病人來說絕對是相當重要的,試想下,一個全身多處外傷的病人,如何才能知道有沒有內傷?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通過檢查,什麼檢查才是時間最快而又最準確的檢查?只有CT!!。而做完一次MRI需要的時間,半小時——1小時,根本不能用於急危重症病人的檢查,也許還沒檢查完,病人就掛了。

2、MRI檢查存在強磁場,因此,有些病人是不能做MRI檢查的,比如說心臟放置支架的病人,如果做MRI,可能心臟支架位置會移動甚至飛了出去。這樣的病人只能行CT檢查。

三、有些疾病,MRI比CT優勢多多。

比如說膽結石吧,大部分膽結石是可以通過CT診斷的,但有的膽結石屬於“陰性結石”,也就是能透光X光,CT上面無法顯示,但MRI的檢查下卻能現原形。 除了陰性結石,MRI對於實體腫瘤的診斷也是比CT正確性更高的,我常常接觸的肝癌,CT懷疑的情況下,MRI卻能直接給出確診的診斷結論,不得不說MRI在這方面確實牛逼!!



四、MRI沒有輻射,CT有輻射。

確實如此,MRI是利用人體自身的原子核產生的磁共振信號來成像的,因此不具有輻射,這個和PET與SPECT利用外源性的放射性同位素檢查是不同的。 CT確實存在輻射性,因此,孕婦是不適合做CT檢查的,同時,CT的輻射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嚴重,不然的話,CT早就被淘汰了,不可能用於臨床檢查疾病。

五、MRI是任何疾病都能診斷出來嗎?

現階段的醫學技術,任何檢查都不是萬能的,不管是CT還是MRI,最終的圖像還是需要人類自己的眼睛來觀察病變的圖像特點來做出傾向於某一種疾病的診斷,但如果想要100%確定某個腫塊的良性還是惡性,除了把腫塊切掉再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外,沒有其他檢查能100%確定良惡性。

六、CT及磁共振是志同道合的戰友,共同為人們的健康服務。

CT和磁共振的關係絕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合作,不同的疾病、病人的不同狀態,採用的檢查時不一樣的,對於那些病情非常危重的病人,CT和磁共振都是不適合的,這個時候,估計只能選擇彩超了,為啥?因此彩超可能做床邊啊,CT和MRI是絕不可能床邊檢查的,因此,彩超、CT及MRI這三個常見的影像學檢查,組成了目前臨床大部分疾病的診斷手段。


頭號在線醫生

作為一名放射科醫生,這兩種檢查我們再熟悉不過,首先想替CT喊個冤,雖然CT檢查是存在輻射的,但是隨著CT技術的發展,設備越來越先進,人們做一個CT檢查所接受的輻射劑量也越來越小。其次,輻射對身體是有一定的危害性,但是受檢者並不是長期或大劑量受照射,所以做一次CT檢查就致癌的概率小之又小,所以,

CT檢查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可怕。

接下來我們說一說核磁檢查,在許多非醫療工作者的心目中,核磁檢查不但高大上,而且無所不能,屬於影像學檢查的終極大boss。的確,核磁的優點數不勝數,核磁沒有電離輻射、核磁對於血管的顯示可以不需要對比劑、核磁的軟組織分辨率高,對於很多肌肉、韌帶的顯示優於CT,而且核磁對於許多病變的臨床分期、病變的周圍侵犯及遠處轉移的評估都優於CT檢查,尤其對於顱內大多數病變,核磁比CT更具有優勢。

但是核磁還是有很多侷限性的:

另外,核磁檢查受線圈的侷限,並不能進行快速的全身掃描,對於一些臨床的特殊需要,不能很好的滿足;還有核磁的層厚較CT厚,一些微小的病變存在漏診風險。

總結起來,兩種檢查各有各的好,不能相互取代。根據臨床需要,做最適當的檢查,得出最準確的診斷是影像學檢查最大的意義。


放射科楊大夫

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1. 磁共振的“軟組織對比”好,CT的“空間對比”好。


解釋一下這兩個詞。


空間對比,是外科大夫最在意的事情,也就是一個瘤子長在什麼位置上,肺的炎症重不重,有沒有鈣化的淋巴結,和周圍的大血管什麼關係,周圍有幾根比較危險的血管手術中要注意。



一個有經驗的會看片子的外科大夫,可以一眼掃下CT,就能在大腦當中重建出這些信息,甚至能夠設計出手術的最佳方式,切口的最佳位置,手術中的難點等等。


軟組織對比,主要是看腫瘤和血管是否在細微的結構上是否有侵犯,主要是看腫瘤和臨近的軟組織各自的包膜是不是完整,對於困難的手術能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然而核磁的增強並不能夠像CT的增強一樣,把血管打亮,因此在手術的參考價值方面,核磁並不是必備的,但是CT是必備的。



(這是核磁,是不是比CT顯得模糊一些?)


2. 檢查的特點不同


CT就像是用相機拍一張照片,非常清楚,而且一按快門就出來,很快捷。唯一不同的是CT有一定的輻射,雖然對大部分人都不會造成任何長期嚴重的損害。


核磁雖然沒有輻射,但是需要做大概二十分鐘,而且需要在一個很吵的機器裡面一直待著,有些幽閉恐懼症的患者就無法配合,身體裡面有金屬的患者也不能進行核磁檢查。


另外,由於待的時間太久,有可能片子會隨著肺的呼吸,出現一定的模糊。所以核磁的片子看上去就像是油畫一樣,有意境,但並不清楚。


3. 醫生的習慣不同


外科醫生的訓練一般是由CT開始的,知名的老專家也都是隻會看CT,而自打上學的時候就沒有學習過核磁怎麼看,因此在核磁上的一些特點他們也並不熟悉。所以老師不會看,學生就更不會看了。另外CT已經非常清楚了,讓所有人進行統一的檢查,更有利於臨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開展。


腫瘤學狼醫生

磁共振(MRI)有很多優勢,對中樞神經系統,脊柱,腹部,子宮,前列腺,小關節,以及軟組織的分辨率高,對病變檢出率高。

MRI並不是適用於所有病人:

1,金屬置入術後,心臟起搏器是MRI的絕對禁忌症,血管支架,骨折術後固定鋼釘現在很多材料都是鈦合金材料,沒有磁性,但金屬材料在磁場中會發熱,不利於傷口癒合;

2,MRI不適用急重症患者,檢查時間長,檢查床,心電監護是絕對不能進入MRI檢查室,不利於患者急救;

3,不是適用於急診病人,急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顱骨骨折,MRI不能清楚顯示,容易漏診,誤診。MRI檢查時間長,通常需要排隊預約,不適用於緊急病人;

4,幽閉恐懼症病人及懷孕期者不適用於MRI;

CT也是有很多優勢的,CT掃描時間短,對患者適應範圍廣。

對顱腦外傷病人的腦出血及外傷骨折檢出率高。

對肺部的病灶檢出率高。

隨著技術的發展,低劑量CT技術的運用越來越廣泛,輻射劑量也越來越小,只要不頻繁做CT,對人體的影響是很小的。

在選擇檢查方式前還是要結合自身情況,根據醫生建議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檢查。


重症醫生康駿朋

首先,之所以大家都在說CT傷害大,無非就是因為其電離輻射。但是,有句話叫做,脫離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電離輻射的危害同樣如此。

在我們的生活中,輻射是無處不在的。一般來說,輻射分為兩種,一種是手機,微波爐等家用電器導致的電磁輻射,這種輻射的危害請放心的忽略。另一種叫做電離輻射,這是由放射性物質引起的,而CT檢查就需要暴露在電離輻射中。

但是,除了CT檢查,我們的生活中,本身也會面對本底輻射。這是由於,我們的空氣中,土壤中,水源中,放射性物質無處不在,這些放射性物質所導致的基礎輻射量較徐敏本底輻射。本底輻射的劑量,只要一年不超過2.4msv一般不會對人造成傷害。

而除了本底輻射以外,國家對於普通人一年所能承受的輻射上限也作了規定,一般是1.0msv,而這也剛好是一場CT的放射劑量。而現在隨著低劑量CT的出現,只會越來越安全。

最後,不同於普通人,對於放射從業人員,國家規定的輻射上限為50msv。。。換言之,這個範圍以內,都可以理解為不會對人體造成健康的影響,而且這個劑量,普通人也是萬萬接觸不到的。


來自星星的萌醫生

磁共振和CT機外觀看起來差不多,原理卻是截然不同的。

磁共振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衝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外部傳感器接受能量信號,經計算機處理生成圖像。

CT利用X線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從多個角度進行照射,經過計算機分析得到組織的斷層圖像,克服了普通X線檢查組織影像互相重疊的問題。

CT和磁共振檢查各有優缺點。

2 CT價格便宜。磁共振機購置和維護成本遠遠高於CT機,而且由於檢查速度慢,患者數量相對要少得多,平攤成本也會更高。雖然隨著技術的普及,其檢查價格將來會越來越低,但是目前來說,CT檢查價格還是有明顯的優勢。

3 某些部位和疾病的檢查,CT比磁共振更清楚。肺部病變,骨骼病變,腦出血,胃腸道檢查。CT比磁共振的效果都更好。冠狀動脈的CT造影掃描,目前磁共振還不能替代CT檢查。CT增強掃描對於判斷髮現血供豐富的腫瘤,也比磁共振更有優勢。

4 某些患者不適合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檢查時間長,而且噪音巨大。有幽閉恐懼症的患者不適合檢查。體內有金屬植入物的患者,也要慎重。比如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也是不適合檢查的。

5 CT和磁共振的影像有時需要互為補充。由於成像原理不同,CT和磁共振形成的影像並不是一樣的。同一個病變在兩種檢查方法下,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這對於我們判斷病變的性質是更有幫助的。這也是為什麼有時醫生要求兩種檢查都要做。

總結

磁共振相對CT檢查的優勢,主要在於對軟組織、肌肉、神經組織等解析度更高。而X線對於這些組織穿透力過強,所以分辨能力要差一些。而CT機的主要優勢在於適用範圍更廣、檢查速度快,價格更低、普及率更高。CT機的輻射量也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可怕,肯定是在安全的劑量範圍內。而且隨著技術的進步,輻射量也一定會進一步降低。目前來講,CT檢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鄭醫生百嗑

有人說神經外科醫生就是看片子的醫生,看到片子也主要是,CT和磁共振。

那麼下面就來說說兩著的區別:

除了要看醫生的判斷檢查部位不同,還有哪些對於患者來說更加直觀的區別。廢話不多說,自己畫張表來給你看!


下面就是更加專業一點的內容,也主要是由醫生來判斷,給你做CT還是磁共振:

CT是根據組織的密度,由於人體不同組織的密度不同,來發現病灶;而磁共振是判斷不同加權所產生的不同信號。磁共振於對軟組織滑膜、血管、神經、肌肉、肌腱、韌帶、和透明軟骨的分辨率高。由於其特殊的性質,磁共振看骨頭不行,而在大腦的檢查中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感謝這些檢查技術的發展,讓每個醫生都有了像神醫華佗一樣的透視眼!也正是因為CT和磁共振讓人類醫學大踏步的進步。

而且最近由於醫保的控制,很多CT和磁共振的價格也相對下調,有的地方甚至減少了1/3。這一點也是造福了許多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