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一衡中,坑苦一省人

河北高考簡直是東亞式內卷的絕佳範本,如果放任這種模式繼續下去,未來的數字一定會更誇張,720甚至更高分落選北大也不是不可能。

看看今年的高分段比例吧,河北真的瘋了。這絕對不是一句“人多名額少,競爭壓力大”能解釋的,山東河南都是地獄難度省,高分人數也沒有河北那麼誇張。

成就一衡中,坑苦一省人

可能有河北學子為此而感到驕傲,但恕我直言,這串亮眼數字背後,是對全省考生的極度壓榨,這絕不是什麼好事情。

論高考難度,河北並不是最難的省,但河北考生絕對是全國最慘的考生。

河南也算是地獄難度省了,也沒見過有哪個中學像衡二這樣隔三差五跳一跳的。原因無他,就是衡中的鍋。衡中率先打破了心照不宣的競爭規則,採用極度壓榨考生的模式去獲得競爭優勢,再利用這個優勢去吸收全省優質生源,活生生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大黑洞。其它中學若不想被這個黑洞吸死,就只能硬著頭皮跟進,於是比衡中更變態的衡二出現了。兩家中學互飆,競爭無限升級,逼得學生跳樓,意義何在?分數刷得再高,河北也不會多一個上大學的名額。

成就一衡中,坑苦一省人

對於在正常環境下能考到680以上的學霸考生,高中那些粗淺的知識早已沒有任何價值了,繼續刷題也不過是提升熟練度而已。其它省份的頂級學霸,拿出八九成的精力保證自己能進清北,還能餘出不少時間去拓展個人素質。河北的學霸就沒這麼好命了,全省瘋狂刷題的變態氛圍下,哪怕一分鐘的懈怠都是巨大的風險,最終所有人都只能拼命刷題,把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過度學習上。

成就一衡中,坑苦一省人。

成就一衡中,坑苦一省人

有一些衡水的朋友提出了異議,認為衡中模式能讓河北考生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所以是合理的。很抱歉,這個說法完全不成立。

我們可以根據智力和毅力,將考生分成四類來探討下這個問題。智力決定考生的上限,毅力決定考生的下限。第一類考生,智力和毅力雙高,這類考生屬於天生的學霸,不管放到哪裡都能脫穎而出;第二類考生,智力高但毅力不足,這類考生往往不太穩定,成績受環境影響很大;第三類考生,智力有限但毅力較強,這類考生就是人們傳統印象裡的書呆子,他們學習非常刻苦但成績始終上不去。第四類考生,智力毅力雙低,基本都是屬於被放棄的對象。

衡中模式的最大受益者,是二類考生,在高度標準化的管理模式下,他們同一類考生的差距大大縮小,甚至有一較高下的可能,衡中模式的擁護者大多數都是此類。而對於一、三類考生來說,衡中模式則完全是有害無益了。由於大量的二類考生被拔到了一類程度,導致一類考生的壓力變得巨大無比,不得不用同樣的刷題強度來保證競爭優勢。三類考生更慘,先天條件導致他們在衡中模式下提升有限,註定被二類考生遠遠甩在身後,更難上大學了。河北一本線並不是最高,但是高分段考生數量奇多,原因也在於此。

成就一衡中,坑苦一省人

當然,實際情況比理論要複雜的多,也要殘酷得多。因為決定高考成績的,不僅僅是學生,教師也是非常重要的。衡中、衡二、石二基本上吸乾了全省絕大多數的優質生源和教師資源,對於教育資源本就不豐富的河北省來說無異於是雪上加霜。如果你不幸生在河北的地級市,又不幸由於種種原因進不了這三家中學,那麼對不起,除非你先天資質極好,不然好大學基本不用想了。所以每次我看到有人說衡水模式是窮人上升通道我就想笑,衡水模式恰恰是在封死上升通道。衡中在本就不豐富的教育資源上又狠狠榨了一把,自己吃得膘肥體壯,根本不管全省人死活。現在衡水本地人都很難進衡中了,而能送子女去衡水異地讀高中的,就算不是大富大貴,多半也是中等以上的家庭。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甚至貧困家庭學生,基本上只能讀本地高中,本地高中極少有優質教師,有也多半要被衡水挖走。在衡中的壓制下,可以說大多數河北考生一生下來就失去了公平競爭的資格,相比衡中對於地方中學的巨大優勢,省際間的錄取名額差異根本就是毛毛雨。

成就一衡中,坑苦一省人

這就是所謂衡中模式的真實面貌。尖子生浪費掉寶貴的三年時間,他們本來可以去學習更多更廣的知識,但是為了不掉隊只能在題海里互相傾軋;普通學生渡過極痛苦的三年,只有極少數考生能從中獲益,其餘多數都是徒勞。假設北京的高考難度係數是50,河南山東等省的難度係數是80,河北原本難度係數同山東河南差不多,衡中崛起榨了一波把難度係數抬到100,衡二為了剛衡中繼續加壓把難度係數抬到120,結果就是700分上不了北大。真是何苦來哉。

有個笑話是兩個人比賽吃屎,創造了一億GDP,我看這衡水模式也是異曲同工之妙。全省考生瘋狂受苦,養蠱三年養出一大堆超高分考生,然而上大學的名額並不會因此多加一個,你說這苦吃得,除了讓衡中賺得缽盆滿盈之外,又能有什麼價值呢?

成就一衡中,坑苦一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