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渭南」瑞泉中学的前世今生之一,名出瑞泉

「老渭南」瑞泉中学的前世今生之一,名出瑞泉

瑞泉中学,生于渭南,长于渭南。在渭南人眼中,瑞泉是最好的学校,可以说它是渭南的骄傲。讲瑞泉,要从一百年前讲起······

庚子事变之后,内忧外患的大清国开始施行新政,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废科举,办学堂。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此后,渭南县境内的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全县共有高等小学堂3所、两等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129所,但此时并无中学堂。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渭南城区的宣化小学与乐育小学分别设立初中班,时任渭南县长刘兴沛欲振兴本县教育,集中力量办学,将两校初中班合并,组建乐育中学。此时,日军已攻占山西风陵渡,渭南完全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对渭南共出动飞机101架次,轰炸11次,投弹203枚,死伤258人,其中死120人,伤138人,毁房485间。为了师生安全和教学的正常进行,乐育中学临时迁移到湭河上游的六姑泉湭西书院原址。当时六姑泉树林密布,以柏树为主,且在塬坡地带,隐蔽性非常好。六姑泉是渭南八景之一,又名瑞泉,故学校定名为瑞泉中学。

1939年,国民党陕西省政府教育厅改瑞泉私立为省立,正式建立“省立瑞泉中学”,指定渭南老城马王庙为校址。据传,于右任先生一次回陕途经渭南,地方官员和学生曾去东关小学迎接,于右任曾亲笔题写“陕西省瑞泉中学”,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保存下来。有关历史记载已不详,但根据当时渭南的状况推断,瑞泉中学并没有立即搬入马王庙校址,而是继续在六姑泉进行教学活动。后来学生渐渐增多,规模已达九个班四五百人之众。

「老渭南」瑞泉中学的前世今生之一,名出瑞泉

1942年,王守泰担任渭南县长,他与有关方面商议,决定把当时的县国民体育场(即现在瑞泉中学校本部:渭南市临渭区老城街132号)划拨给瑞泉,并与地方关心教育的士绅共同发起设立“瑞泉中学建校委员会”,委任李文白先生为校长。李文白,渭南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李校长不走当时知识分子尽趋于军政界谋取一官半职的老路,热心服务于渭南清贫的教育事业,合众共创瑞泉中学。在艰苦建校之初的七年里,他全身心地投入瑞中的教育教学事业。为了让学生树立报国之志,他亲自谱写了瑞泉校歌:“泱泱渭水东逝,滚滚瑞泉长青。学习学习昼夜不停,修养修养效乃濯缨。披荆斩棘好身手,立志大业即成功……”建校委一干人等共同勘察校址,绘图设计,并决定拆除丰原庙宇,将砖瓦木料运到体育场建校,学校师生均参与了这次拆迁搬运工作。1945年,瑞泉中学由六姑泉迁回现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