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这个德国人的出现,最终使红军开始了长征!

经过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央苏区地盘扩展到30多个县,主力部队红一方面军达到了8万多人。

形势一片大好,只要我们自己不胡搞,外面想搞也搞不倒。

当国民党史无前例的第五次“围剿”来临之时,这一次中央革命根据地还能再续辉煌吗?

战前,蒋介石向美、英、德、意大举借款,聘请军事顾问,专门训练“剿匪”军官团。

安照惯例,国民党又再次增兵10万,参与“围剿”苏区的国军达到了50万人,而且策略发生了根本变化。

外围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和军事的双重封锁,就像一条巨大的蟒蛇缠住根据地,让里边的军民慢慢窒息。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这个德国人的出现,最终使红军开始了长征!

进军由原来的长驱直入,急于寻求决战,到现在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尽可能的挤压根据地的生存空间,最大限度的消耗根据地人力物力财力。

说起“步步为营”,我们并不陌生,早在第二次“围剿”的时候,就是国军的指导方针,结果被我军一举粉碎。

难道国民党脑子瓦塔了?还要故伎重演吗?

绝不是,这一次的步步为营,可是升级到了2.0版本,他们叫做“堡垒主义”,就是前进一步,修一座堡垒。

占住地方,稳住盘子,做好巩固,真的做到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堡垒主义也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宋朝时候范仲淹就用这一招让西夏吃了不少苦头,明朝时候孙承宗也用这一招构筑了坚固的“关锦防线”,让清军始终无可奈何。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这个德国人的出现,最终使红军开始了长征!

这时候为什么要施行堡垒主义?因为这是不对称的战争,苏区缺少重型武器,无法远距离对付坚固的堡垒。

当然,也是被前几次彻底打怕了,真没招了,可是说到底,笨方法,却是有效的方法。

此时的中共临时中央由博古主持工作,这是一个喝了很多洋墨水的人,理论功底扎实深厚。

所以,他可以力排众议,驳斥苏区前几次游击战运动战的丰富实践经验。

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要跟国民党搞阶级决战,人家巴不得要决战,这是巧合吗?

当然,共产国际也派来了德国的军事顾问,名字叫李德。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这个德国人的出现,最终使红军开始了长征!

他主张跟国民党打所谓的“正规战”,就是正面对正面,堡垒对堡垒,拳击对拳击。

言外之意,你们这群土包子以前都是偷偷摸摸,上不了台面,都是不正规的土匪打法。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这个德国人的出现,最终使红军开始了长征!

按说李德同志说的也没错,这位从德国来的洋军师,所接触的理论完全是基于资本主义国家大工业化的战争机器。

这样的理论来到中央苏区,当然是水土不服,完全背离了根据地发展巩固的实践经验,和国民党开始“硬碰硬”。

一仗又一仗,打不下对方的堡垒,天上还有飞机轰炸,地上还有如雨的火炮。

坚强的红一方面军丝毫没有畏惧,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敌人现代化的军事装备拼消耗,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伤亡,根据地损失极为惨重。

即使陷入如此的被动,临时中央依然决定处处设防,广筑碉堡,以阵地防御结合“短促突击”顶住敌人的进攻,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这就好比拳击比赛,原先红军采用太极打法四两拨千斤,不管你多厉害,绕圈揍你还让你伤不到我才是王道。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这个德国人的出现,最终使红军开始了长征!

博古

如今胳膊本就不如国民党粗,还非要跟人家正面交流,自己的小短拳打出去几下不痛不痒,人家只要一回击便都是致命的杀招。

实践证明,硬拼是十分愚蠢的决定,不是红军不够光明正派,而是还没有到了能够正面较力的时候。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解放军劝降无果后,哪次不是架起大炮齐射,然后在正面攻城拔寨?谁不知道大炮好使啊,关键是得有啊。

战略上出现了错误,战术上再高明也无济于事,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

这一撤,可就撤出了二万五千里!

新的征程开始了,前面的路怎么走,路上有什么,谁又知道呢?

后来的人都知道,红军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转移,没有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