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按查史和布政史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李振亮6

首先纠正一下错字,应该是

“按察使”和“布政使”;其次,这两个职务明朝就有,清朝是顺延明制而已。

按察使始于宋朝的提点刑狱司,著名的《大宋提刑官》宋慈就是担任的这一职务。元朝将其改为肃政廉访使司,明清两朝称其为提刑按察使司,简称臬司;其主官为提刑按察使,简称按察使,正三品。臬司掌管一个省的刑狱诉讼案件,同时对地方官有监察之责

而布政使,则起源于元朝的行中书省(即省)制度,明朝要去元朝化,所以将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藩司,主官为承宣布政使,简称布政使,正三品。明朝的布政使就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与臬司、都司合称“三司”。清朝时加以巡抚、总督辖制,成为其属官。

对比今时,可以得出结论:

清朝的按察使相当于如今的省纪委书记兼法院院长,布政使相当于省长,两者都是省委常委,但都需要接受省委书记,也就是巡抚的领导



青言论史

先指出一个小小的问题,在正式表述上,布政使司在前,按察使司在后,原因下面说。

按察使和布政使都是清朝官职称谓。按察使掌管的衙门正式的称呼是按察使司,简称臬司。布政使掌管的衙门正式的称呼是布政使司,简称藩司。清初时这两个官都是正三品,是巡抚的属官,属封疆大吏之列,相当于现在的正省长。

按察使司衙门掌管一省的刑名,就是公检法系统。清朝时地方上没有司法权分立一说,公检法一家,最高长官就是按察使。由于古时掌管刑名的机构叫做“陈臬”,所以按察使衙门也被称之为“臬台”,主官简称臬司。按察使这个职位在今天大体上相当于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就是《人民的名义》里的高玉良那个官。

布政使司衙门掌管一省民政和财政。负责救灾、赈济、钱粮征收和全省财政支出。布政使司衙门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简称藩台,布政使简称藩司。

清初,由于布政使司的工作繁重,在江南省、陕西省、湖广省设两个布政使。后来,江南省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陕西分为陕西和甘肃两省,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布政使司才又恢复为一省一个,但级别改为从二品,高于按察使司。从此,布政使司虽仍与按察使司平行,但官员的职务上高于按察使司,成为封疆大吏升迁的一个独立的台阶了。在表述上,通常布政使司在前,按察使司在后。

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上级是巡抚,就是省委书记。他们平时的工作要向巡抚负责,公事上要以巡抚的意志为转移。但他们有直接向皇帝上折的权利,对巡抚、总督以及属下的道、府、州、县各级官员不满可以直接具折纠参。尤其是布政使,由于按分工,全省道、府、州、县各级官员的考绩、外放和出缺由布政使负责,所以他们品级虽然不高,但在省里也是起居八座,威风八面。即便是比他们官大的巡抚、总督也要给他三分薄面。

清朝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与总督、巡抚一样,都有兵权,战时可以带兵,只不过要受巡抚节制。


国史馆

按察使类似于省纪委书记加公安局长加检察院院长加法院院长,主管一省的公检法,巡查考核吏治。

大宋提刑官宋慈,官职是提点刑狱司,到了明朝就叫按察使,

布政使专管财政,人事,人口,行政,类似于省长,

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是从二品,级别相同,称藩台,臬台,加上都指挥使,就是明朝地方三个同级别的机构,三司互相制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