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木葉的宇智波鼬
首先是武將的地位變了,是翻天覆地的變了。
很久以前,中國武將的地位是很高的。尤其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那時候王或者皇帝派將軍領兵出征是需要登臺拜將的。搭一個高臺,舉行個儀式,然後在全軍上下的面前,將軍隊的印綬交給將軍,並鄭重其事的說:寡人將軍隊就交給將軍了,在外打仗將軍可以便宜行事,寡人在家裡等將軍的好消息。
這裡面比較著名的就是韓信。當初蕭何向劉邦舉薦韓信,說他是大將的材料,劉邦說那就叫他當大將吧,蕭何說不行,你這樣說太隨便,得登臺拜將。
而那時將軍的夢想就是被主上登臺拜將,自己出徵,然後得勝回朝,將印綬和軍隊再交還給主上,最後主上任命自己做宰相,這就是出將入相。
而魏武卒的創立者吳起是出將了,但沒有入相,這是他一生中很大的遺憾。但最起碼主上還是鄭重其事的拜將了。以及後來的龐涓,都是被主上授予自主指揮軍隊的權利。
還有個比較著名的例子,就是陳湯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他就是一邊將,跟登臺拜將的大將差了很大一截,但他也敢自作主張的出擊匈奴。可見,那段時期的武將是有很大的自主權的。可以根據眼前的實際情況隨時做出決定。
說到這,可能大家會奇怪,軍隊和將領不就應該這樣嗎?不是,宋朝就不是。
到了東漢末年,前有董卓、曹操,後有曹丕、司馬炎,在中國的將軍們的眼前突然展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他們之前的最高人生目標不是出將入相嘛,經過這一陣折騰,大家開悟了,原來自己還可以更優秀,王原來是可以被架空的,王原來也是可以被廢的,原來自己也是可以當王的。
往後的日子,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中國陷入了武將的狂歡,誰拳頭硬誰當皇帝。
到了宋朝,武將的名聲已經是聲名狼藉。都知道宋朝不殺文人,不殺上書言事者,但是,殺起武將來那是不手軟的。其實這就是岳飛被殺的根兒,皇帝不是不信任岳飛,是所有的武將都不信任。宋朝一建立,趙匡胤就來了個杯酒釋兵權。隨後經過一系列的軍制改革,把中央禁軍牢牢的控制在皇帝自己的手裡。
實際上到了宋朝,中國的軍隊已經跟以前的軍隊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宋、元、明、清,只要國家一穩定,軍隊立馬管的死死的,軍隊馬上變得軟弱,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因為君主對軍隊的定位和態度轉變了。宋以前的軍隊是外向型的,主要用來開疆拓土。宋以後的軍隊則變成了內向型的,主要是你們自己別鬧事。對外打不贏問題不大,打不了咱們賠點錢。
到了宋太宗的時期,趙廣義登基以前是開封府尹,警察特務工作是他很大一塊業務範圍,這個人比趙匡胤要陰柔得多,他對軍隊和將領更為敏感,登臺拜將就不要想了,將領的每一步工作必須得到他親切的指導,他對武將的控制極其精微,最著名的就是他那屌炸天的:平戎萬全陣。軍隊怎麼打仗呢?他給你畫好圖,將領在前方必須按圖打。按圖打,輸了沒事,不按圖打,贏了也得掉腦袋。行軍、住宿、挖井、做飯包括對敵怎麼站隊,宋太宗也不怕麻煩,全給你畫出來,你必須執行,畫錯了,按錯的執行。
所以,宋朝開始中國的軍隊就不能打了,割地賠款的現象就經常出現。很多人也把這類問題列為宋朝乃至宋太宗的糊塗愚痴,小心眼。事情不能這樣看。宋朝對武將的這樣控制,固然導致了戰鬥力的衰弱,但也確實維持了國家的穩定。雖然總吃敗仗,但畢竟北宋也是享國167年,如果他像南北朝、五代十國、唐明皇那樣的放任武將,估計挺不到50年就又被篡了。
對武將和軍隊的警惕,嚴格控制並沒有什麼不妥。而且這也是世界各國的共識。戰爭的事情太重要了,所以不能把他交給將軍們,這是美國人的態度。實際上美國人對將軍也是極其敏感的。巴頓、麥克阿瑟,以及前些年駐阿富汗的美軍將領,都是因為傲慢、大嘴巴,立馬就被拿下。
只不過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政治經驗的積累,各國都有了一套比較合理的管理軍隊的辦法。但是在宋朝,控制武將還是個新課題,沒有前人的經驗,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所以在控制將領的同時,也損害了軍隊的戰鬥力。
所以說,同樣是重裝步兵,為什麼魏武卒可以橫行,因為他的將領是有著絕對的自主權的。而宋軍,他的將領是被捆的跟粽子一樣,嚴重缺乏臨陣發揮的權利。在當時的情況下,宋軍將領的心態也是懈怠的,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輸贏那是後話。在這樣的體制下,想不任人宰割也是很難的。
其次,對手發生了變化。
魏武卒面對的戰爭和宋軍面對的戰爭是完全不一樣的。魏武卒的對手是秦軍、趙軍、齊軍。其實這相當於內戰,大家軍隊的結構組成、武器裝備都差不多,而且在戰國前期,魏武卒是裝備比較先進的一方。但總的來講,大家都是步兵、車兵、弩兵、騎兵這樣的組成。那時候的騎兵沒有馬鐙,在馬上不能揮舞兵器,只能使用弩,所以那時騎兵的戰鬥力跟後來的契丹、女真、蒙古不是一回事。魏武卒面對的敵人,跟自己是沒有本質區別的。
但宋的重裝步兵不行,他的敵人是少數民族的騎兵。這時候的騎兵已經有馬鐙、鐵甲、弓箭、彎刀。這樣的騎兵機動性極強,可以快速抵達戰場或者呼嘯而去,幾萬十幾萬人馬聚到一起,衝擊力也是巨大的。步兵面對這樣的騎兵,肯定處於極度的劣勢。
同樣是重裝步兵,但宋軍的對手要遠遠強於魏武卒的對手。
這兩條加一次,宋軍的敗仗就有的吃了。
銳視覺何老師
魏武卒沒有橫行天下,宋的重裝步兵也不是任人宰割,魏武卒和宋朝的重裝步兵沒有太大區別,但他們的對手的區別卻很大。魏武卒是重裝精銳部隊,重點是精銳,不僅僅是裝備精良,它的組織編制靈活,訓練水平也高,士兵的待遇更好,可以說魏人以加入武卒為榮,完全是職業化的特種部隊。而魏武卒的作戰對象是戰國時的其他諸侯國,當時各國是以戰車的數量為衡量大國的標準,騎兵由於沒有馬鞍在戰爭中還是配角,這跟宋的敵人完全不一樣,魏武卒取得的輝煌戰果有很大的原因是吳起這位天才統帥,以純步兵的魏武卒是如何戰勝以戰車為核心的敵人的,這個就沒什麼記載,也是很難想象的,可能是陣型和軍隊素質的原因吧。宋朝的重裝步兵,重點在重裝,主要是宋朝有錢但沒有馬,宋的重裝步兵的鎧甲大概60斤重,再配有大刀長矛和強弩,可以憑藉陣型剋制騎兵的衝擊,但也僅此而已,裝備太重了軍隊沒有機動性,而宋朝的主要對手就是北方的騎兵,而且還是重裝騎兵,騎兵打步兵憑藉機動性,可以選擇有利的戰場,戰鬥時可以對步兵方陣實行兩翼包抄,隨時都可以切入戰場,而且只要重騎兵夠多,也可以直接列隊衝擊步兵方陣,只要步兵方陣被打亂,剩下的就是屠殺了,所以宋朝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勝也就是擊潰戰,敗了就是全軍覆沒,沒有一點優勢,宋朝重裝步兵對騎兵的戰績主要是南宋時期,在岳飛等比較牛逼的將領的指揮下取得的,但戰果沒有多少可以稱得上大勝的。其實就算吳起指揮魏武卒對抗宋朝時的金國騎兵,也不會打的比岳飛他們好。總之沒有不會打仗的士兵,只有不會打仗的將軍,主要還是看將領,單獨讓魏武卒對比宋朝的重裝步兵,也就是兵員素質和戰鬥意志可能比宋高吧,但沒有本質的區別。
俗3361710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白了,就是重步兵的過時。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春秋戰國時期以外,重步兵基本沒什麼用處。
在戰國時期,生產力落後,武器落後,大部分武器是青銅製造,弓箭的箭頭也是青銅,難以射穿重甲。同時,步兵冷兵器的搏鬥中,當時是盔甲厚重的佔優勢。
但是,重步兵的裝備價格很高,要求非常高的訓練。
魏國的重步兵不但要能夠揹負幾十公斤的重甲和盾牌進行肉搏,還要能夠自己拉弓射箭。
另外,重步兵的機動力非常差,如果排成大陣形,每走幾十步就要停下重新整頓。
以上這些,在戰國時期都不算什麼。
魏國奉行精兵政策,重步兵是世襲制,有很好的封地。重步兵可以負擔自己的裝甲,同時進行嚴酷的訓練。
同時,戰國沒有馬鐙,騎兵只能騎射,對於戰局難以有根本性的影響。而其他各國也都是步兵作戰,機動性並不大大強於魏國。
所以,魏國在戰國初期無往而不利,相當了得。
遺憾的是,隨著魏國的衰敗以及重步兵的訓練裝備衰退,兩三下就被秦軍滅掉了。
而宋代,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具有極強的機動性,重步兵在他們眼中根本就是廢物,打不過追不上,實際上根本不能和騎兵對抗。
打一個比方,騎兵攻打紫禁城,一群重步兵迎戰。那我騎兵不打了,現在去打郊區的頤和園。重步兵根本就追不上,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頤和園被打掉。騎兵這樣反覆打擊其他部隊,最終將重步兵孤立,你無糧草無救兵,孤軍奮戰肯定完蛋。
而即便重步兵的甲冑再厲害,也難以有效對抗新式的複合弓。
而以蒙古騎兵為例,他們的複合弓箭配屬金屬尖頭,可以有效射穿重甲。就算射不穿,可以打傷你,讓你無法繼續作戰,也夠你受的了。
最後,即便是重步兵和騎兵正面硬拼,也不見得能夠對付的了。
金國和蒙古騎兵都是輕騎兵和重騎兵配合,反覆連續不斷攻擊。重步兵面對重騎兵的衝擊,恐怕擋不住,通過自身的弓箭對付騎兵的騎射,恐怕也不是對手。
況且,魏國時期人民尚武,因為不會打仗早就死無全屍了。
而宋代人民文弱,宋江這種懦夫都能成為四大賊寇了,哪裡能夠打硬仗。
薩沙
原因很簡單,魏武卒的對手不是騎兵,而宋軍的對手,正好是能夠剋制重裝步兵的北方遊牧騎兵!
橫行天下的魏武卒!
魏武卒是吳起來到魏國以後,親手訓練的一支精兵。這支軍隊最多的時候大約有十萬人。他們手持長戈,腰佩利劍,經過嚴格的選拔和訓練,所以戰鬥力極強。從魏武卒成軍之後,一直到魏惠王時期被秦國和齊國聯合打敗,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魏武卒只失敗過一次,就是敗給了它的締造者吳起!當時吳起在楚國變法,率領一支楚軍將魏武卒打敗!所以,正如題主所說,魏武卒確實橫行天下!
魏武卒能夠橫行天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對方沒有騎兵。
魏國地處中原地區,他的北方是趙國、中山國,東方是齊國,西方是秦國,南方是楚國、韓國。在戰國初,中原各國的主要兵種是車兵和步兵,騎兵很少成建制的出現在戰場上。在戰鬥中,騎兵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這樣的兵種構成下,作為重步兵的魏武卒排成方陣,如牆而行,幾乎是無堅不摧的!
對方的軍隊訓練無法。
戰國初,各國為了確保大規模戰爭能夠有足夠的兵員,都是全民皆兵。雖然軍隊的數量非常多,但是在質量上,在訓練的嚴格程度上,和精挑細選的魏武卒沒辦法相比。比如秦軍在河西之戰發動50萬大軍與5萬魏武卒作戰,仍然被殺得大敗。秦國當時只有兩三百萬人口,這些軍人幾乎是秦國所有青壯年男子,這些人只是臨時被徵召到一起,他們在面對敵人的時候不缺少勇氣,所以在面對蠻族的時候,經常能取得勝利,但是當面對訓練嚴格的魏武卒,卻根本就沒有辦法正面的對抗。
宋軍為什麼就不行 了
宋朝重步兵身披鐵甲,手持大槍,又有神臂弓掩護,實力比魏武卒高了不止一個檔次,但他的敵人也換了。宋軍面對的是以騎兵為主的遊牧帝國,正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宋朝由於機動性上的不足,打敗了逃不了,打贏了又追不上。永遠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贏100次也取得的戰果,只要輸一次就連本帶利全還回去了。
在當時不要說宋朝軍隊,即便是歐洲的重裝騎兵,由於在機動性上不如蒙古騎兵,也被打得不要不要的。所以戰爭形勢的變化,讓宋軍吃盡了苦頭。假如宋朝的重步兵穿越到戰國時期,那麼這支軍隊,也會弔打其他國家,甚至會打敗魏武卒。可惜,他們自宋朝只能被吊打!
歷史風暴
首先,這個提問方式就有兩點不妥:1.魏武卒也並不是能夠橫行天下,歷史上魏武卒的主要戰績是在魏國前期面對秦、中山、楚等國時打出來的,後期也累遭敗績。2.宋朝的重步兵有過數次重大失敗,但是也並非任人宰割,相反,在北宋末期,實際上西軍已經把西夏打到了滅國境地。而最後被金國所滅,一方面是軍心士氣不足,一方面是上層領導的問題,和重不重的沒關係。以當時那個情況,就是全騎兵部隊一樣幹不過金國。下面我們詳細說說兩者的對比:
魏武卒:
魏武卒的出現有兩個基本前提:1.吳起自成體系,有別於傳統軍事思想的精兵路線。在戰國早期之前,各國的主要軍事思想仍然是戰時徵發大量民眾入伍,配合少數精銳常備軍來完成作戰,所依靠的是人數武器的優勢,所以那時候強調“萬乘之國”。但是吳起認為,數量不足以戰勝質量。在擔任西河令期間,選拔精銳,裁撤老弱,嚴加訓練,用優良的裝備加上強大的單兵戰鬥力訓練成了戰國早期的王牌:魏武卒。 2.魏國早期迅速崛起的自耕農(小地主)階級。在春秋乃至戰國初期,大部分國家仍然是“國人”(貴族和自由民階級)當兵,普通的隸奴是不能當兵的,這個和當時西方的希臘城邦比較相似。而魏國在魏文侯時期大力變法,國力強大的基礎就是大量的自耕農階級的崛起。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通過勤勞努力獲取了一定的財富。而受到當時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他們是很崇尚武力的,希望通過軍功獲得進一步提升家族地位的機會。
這兩點組合起來,為吳起訓練出強大的魏武卒提供了基礎條件。但是,當其他國家也在變法中崛起,甚至更加強大之後,魏國自己卻逐漸失去了供養大量魏武卒的能力。因為當魏武卒有一個好處,他們一旦成為了魏武卒,就可以獲得大量的土地田宅,免除賦稅等。但是他們戰場上獲得了功勞,卻不一定有非常豐厚的獎賞。有點類似於,你一進公司,直接發了你一百萬,但是以後你得了成績,就給你一次一百。這就導致了魏武卒成軍的成本很高,但是時間長了戰鬥慾望卻下降了。在魏國逐漸腐敗,且接連戰敗損失了大量精兵之後,就需要大量的時間才能重建魏武卒。而後期強大的秦國是不會給魏國這個機會的。
宋朝重步兵:
宋朝重步兵在早期戰鬥力非常強大,尤其是宋太祖趙匡胤時期,有大梁精兵甲天下的美稱。這並不是虛言!要知道,宋太祖時期,宋朝就靠著這十幾萬禁軍,伐滅南唐,攻破西川,征討北漢,力敵契丹。而這支軍隊直接來自於五代第一雄主周世宗柴榮。大家都知道柴榮最後御駕親征,打算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當時三關已下,卻不幸駕崩於病龍臺。可以說,北宋早期的部隊是一支有傳統,有戰鬥力的強大部隊。可惜,毀在了趙光義這個貨的手裡。高粱河慘敗之後又第二次北伐又失敗,直接打斷了大梁精兵的脊樑。老兵不在,只好依靠數量來湊。這就是北宋後來冗兵的由來。
宋朝擁有中國歷史上最為發達的經濟實力,而同時期也因為丟失了養馬地而不得不依賴重裝步兵和遠程部隊組成的步兵方陣來抵抗北方強國的騎兵部隊。宋朝軍隊直接承接自五代十國,而那個時期的部隊是有很多奇葩習俗的。比如,出兵要賞錢,開拔要賞錢,戰鬥要賞錢,弓箭手每次射擊都要賞錢,甚至發生過因為賞錢不發而當場譁變的。宋太宗在滅亡北漢之後進攻燕雲失敗,宋朝皇室自己事後總結也是認為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滅亡北漢之後沒有及時發放賞錢而導致了士氣低迷。當然了,這個在宋朝前期問題不大,因為兩個字:有錢!!
宋朝並不是不重視武力,相反,他們是相當的重視武力。每年國家財政收入的七成用於養兵。但是事實證明,精兵是打出來的,不是養出來的。京營禁軍裝備豪華,糧餉最高,但是打仗去連西軍的腳丫子都比不上。可以說宋朝百萬禁軍的核心主力就是西軍。西軍由於常年和西夏征戰,士兵普遍擁有較強的戰鬥素養和戰鬥慾望。甚至就是陝西緣邊各地的鄉社弓箭手的戰鬥力都非常高,畢竟是保家衛國。
那麼後期為啥就不行了呢?一方面 ,金國戰鬥力簡直不要太強,數年之間滅亡遼國。戰鬥力幾乎代表了冷兵器時期的一個巔峰狀態。其實金國當時的部隊有點類似於魏武卒剛誕生的時候的感覺,數萬就足以橫行天下。那北宋除了西軍可以稍微打打之外,河北,河東以及京營的禁軍,這種承平日久的爛泥部隊自然打不過,和裝備無關。後來金國部隊戰鬥力迅速下降,而南宋初年的宋朝部隊又經歷戰火歷練,也總算能和金國打一個有來有回了。那是後話了。
縱橫古今
這個問題,首先就得糾正一下:魏武卒在戰國橫行天下不假,但難道宋朝重裝步兵就任人宰割了?
宋朝重裝步兵是不是任人宰割?那就得先看裝備水平,以宋朝《武經總要》裡記錄:一個宋朝重裝步兵,需要身穿重達30公斤的鐵質扎甲,配備有重刀重斧等搏殺武器,更有射殺威力恐怖的神臂弓的火力支持。發展到兩宋戰爭時,宋朝重裝步兵更形成了長槍強弓硬弩線形作戰的戰術。如此水準,堪稱冷兵器時代登峰造極。任人宰割?那還真不容易“宰”動。
而尤其驗證宋朝重裝步兵水準的,就是宋軍的戰績。雖然兩宋一直被嘲笑為“弱宋”,北宋啃不下燕雲十六州打不下西夏,南宋更是守了一百多年的殘山剩水。但是以戰場表現說,宋軍的重裝步兵,卻更常見高光時刻,比如宋遼戰爭裡的滿城會戰,在北宋剛剛經歷高粱河慘敗,遼國精銳反手猛撲滿城的危急局面下,宋軍監軍李繼隆果斷變陣,將遼國鐵騎引入宋軍重裝步兵大陣的夾擊中,結果一場包餃子般的碾壓,強悍的遼軍付出了四萬多人被斬首的代價!
這樣的戰鬥,也並非是宋軍偶爾打雞血,在宋遼戰爭的整個過程裡,遼軍騎兵軍團只要陷入到宋軍步兵大陣的包圍圈後,基本都是有來無回,甚至更伴隨著大量遼軍的傷亡。後來的宋夏戰爭裡,強大的宋軍重步兵更多次給西夏迎頭痛擊。哪怕是後來金軍南下,大宋半壁山河淪陷,但宋軍精銳西軍依然曾依靠強大重步兵實力,在和尚塬仙人關之戰裡痛擊金軍,保住南宋半壁河山。甚至金軍名將金兀朮,也曾經被打到靠脫衣服割鬍子逃命的地步。
可以說,以強大裝備和良好戰術打造起來的宋軍重步兵,在中世紀的東亞戰場上,堪稱三百年裡不可小視的強悍力量。失去地利優勢和產馬基地的宋朝,能夠艱難維持三百年以上,首先就是靠無數身披重甲的宋軍將士,以血肉之軀浴血打來。
但問題也來了,為什麼這樣強大的宋朝重步兵,卻無法改變宋朝衰敗的命運,特別是無法扭轉宋軍被動挨打的態勢呢?真正的原因,卻不在戰術層面,而是戰略層面。
後人常吐槽宋朝重文輕武,其實要論宋朝最“輕”的,並不是武備和武將,相反是戰略理念。宋朝從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起,作戰層面就是嚴重無腦狀態,每個重大戰役,幾乎都缺少長遠規劃,完全就是想起一出打一出,比如高粱河之戰,就是宋太宗在進攻北漢勝利後,拍腦袋臨時決定要打,本想趁著遼國準備不足的機會拿下幽州,沒有想到自己的準備更不足,活活斷送了好機會。後來的雍熙北伐,更是一路瞎指揮到底。可以說,如果北宋當時沒有攤上這樣一位軍事活寶,以宋軍重步兵的實力,收復燕雲原本水到渠成。
但可怕的是,這種軍事上的無腦風格,在宋太宗之後,卻被宋朝完全制度化。除了王安石變法這一段時間外,絕大多數時間裡,兩宋的軍事戰略,都是由一群完全不懂軍事的君臣們來把控,然後把錯誤的命令,下達給可憐的前線士兵們。
覆盤一下宋朝的軍事歷史就知道,宋軍在戰場上膿包的次數少,但是每一次戰場的勝利,都會被接下來宋朝無腦的指揮斷送——司馬光把宋軍收復的國土重新割讓給西夏,宋徽宗在宋軍西北大捷的背景下突然上馬“聯金滅遼”戰略,宋高宗召回岳飛後羅織罪名殺害,宋孝宗把西線收復的關中平原白送金國。兩宋在出現了這麼多次弱智表現後,竟然還能堅挺三個世紀?只能說,大宋的重裝步兵,實在是太強大了!
我們愛歷史
宋朝中後期的宋軍戰鬥素質比不上戰國時期戰鬥力一直在線的魏武卒,可是他所面對的對手是已經封建化的契丹、党項、女真,遠遠要強於戰國時期魏國面對的諸侯國。主要有3個原因導致了宋步兵表現不如魏武卒。
第一、自身的時代不同。拋開生產力和科技水平而言,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民風剽悍的特殊時期。在戰國時代,百姓對於戰爭十分習慣,就連文人都有尚武的風氣。先秦時期的中國人處於野蠻與文明融合的時代。自春秋以來500多年,列國間戰爭不斷,大打出手。三晉之一的魏,與齊、楚、秦接連作戰,軍隊素質高,士卒奮勇爭先。而北宋時期,高層對以實行重文輕武,一面推廣儒教,一面控制武將。對武人壓迫大,導致士兵沒有出路。況且北宋建立以後很長期間,國內長期沒有大的戰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百姓滿足於和平,不思戰爭。除了西軍以外,很多地方部隊幾乎不能作戰軍,暮氣日盛,士卒懈怠,軍隊貪汙腐敗嚴重,在面對強敵入侵時,腐爛不堪而又臃腫的宋朝軍隊往往難以抵擋,金滅北宋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二,所面對的對手不同。魏國的對手是同樣大量使用車兵、步兵的齊、趙、秦等中原諸侯國,各國的步兵裝備差距都不是太明顯,所以決勝的關鍵主要看國力和疆域的大小。即便是趙、秦等國有機會接觸到遊牧民族的騎兵,但這些早期的遊牧騎兵與後世真正的騎兵遠遠不同。南北朝以前,我國是沒有出現馬鐙的,騎兵的衝殺很困難,所以南北朝以前的騎兵不能算真正的騎兵。這就是為什麼西漢的大將李廣可以使用步兵對付入侵的匈奴人,秦漢的輕騎兵在馬上作戰更依賴弓弩而不是唐代輕騎兵用於衝殺的馬槊,更無法大量使用後世的重甲騎兵。而北宋時期,由於中原王朝傳統的河套產馬地不在自己手中(西夏佔據河套),所以北宋王朝只能依賴大量的步兵在平原開闊地帶直接面對遊牧民族的騎兵。西夏的鐵鷂子重騎兵和金國的鐵浮屠重騎兵都是歷史上有名的部隊,在戰爭中曾一邊倒地重創宋軍,因為宋軍即便戰鬥意志再強,在平原遇到這些軍隊也是吃虧的。
第三、所處的環境不同。無論是唐朝還是漢朝,都是依託堅固的地勢據守。雁門關、長城、壺關這些重要的地方都在手中,西漢對匈奴作戰時,匈奴軍隊被堅城阻擋於外,無法進入內地。而等到匈奴發生旱災等情況,漢軍就會集體出動進攻匈奴,趁火打劫。另外,當時的匈奴人還處在落後的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對於石器和骨器的使用還很普遍,即便是衛氏朝鮮、南越、夜郎國都極其落後,無法對抗先進的中原文明。而北宋建國時,長城已經被割讓給遼國,長城以南的平原直接暴露在契丹騎兵的鐵蹄之下,除了那道黃河,宋軍根本無險可守。另外一方面,宋朝時期的遊牧民族國家如遼,西夏,金都是已經封建化的國家,他們掌握了和中原一樣的鐵器冶煉、甲冑製作,不再是漢朝時期那些居無定所的落後遊牧民族可比了。他們熟悉中原王朝的戰術與文化,自身的生產力又不低,而其軍隊戰鬥力又強於中原士兵,所以北宋在與其對抗中縷縷吃虧。
中外歷史
先亮答案:重裝步兵不僅沒有變弱,反而更強了!但是因為騎兵的也變強了,並且成為了戰略力量,所以此消彼漲下,反而是重裝步兵成為了任人宰割的一方!
以後的所有回答,豆漿都會先把提綱拉上來,為什麼要這樣做,有耐心你就慢慢讀,沒耐心你看看提綱知道個大概就可以走了!
既不看正文,又不看提綱的,上來就無腦噴的!逢噴必回!逢罵必戰!
1.魏武卒的強悍。2.宋朝步人甲的水平。3.騎兵在戰場中角色的轉變。4.為什麼宋朝步人甲任人宰割!
一、魏武卒的強悍:
魏武卒裝備精良,皆以重裝步兵為主,《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意思是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員選拔及其嚴格,能成為魏武卒一員,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優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強悍的精兵,戰鬥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成為當時世界上步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軍隊。
這樣一支重裝步兵,戰績如何呢?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魏武卒成為戰國時期,首屈一指的超強戰力,說這支部隊橫行天下不算形容得太貼切(畢竟沒有一統天下,你讓之後的秦軍鐵騎的臉往哪擱!)但是說這是一支百戰之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還是很貼切的!
巍武卒算是為重裝步兵在戰場中的地位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但是戰爭不僅僅是鋼鐵的較量,還跟科技水平啊、經濟體量啊、這些隱性的因素有關,所以重裝步兵,是很強,但是伴隨時間的推移,諸多剋制重裝步兵的方法、方式、甚至是專門的兵種,都會出現的!
你把魏武卒放在北宋年間,一樣任人宰割,無它!那個時代不是重裝步兵的節奏了!
二、宋朝步人甲的水平:
2.步人甲的由來:在距巍武卒現世後的1539年後,宋朝為什麼要發展重裝步兵,原因很心酸,因為沒有騎兵部隊,或者準確地說是沒有穩定的戰馬來源!北宋立國之初,便埋下了這個隱患,在北宋年間(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大段時間段內一直如此)戰馬的主要產地還是來自北方的!因為失去了穩定的戰馬來源,至始至終北宋在騎兵部隊的建設上,是非常滯後的!
沒有騎兵那就只能花重金打造步兵了!所以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重裝步兵部隊出現了——北宋步人甲
北宋發展步人甲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充分借鑑了唐朝的步人甲部隊,不論在部隊組成,還是鎧甲樣式上,很多都只能算是沿襲了唐朝步人甲,不算是創新,憑空打造出一支步人甲部隊的!這點非常關鍵!為什麼呢!像我者死,似我者生,自古通理!
3.最重的重裝步兵:北宋的步人甲,盔甲有多重!
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一般重量達58宋斤,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
不論是縱向,中國歷史上,自己與自己比,還是橫向與當時世界上其它的重裝步兵比,北宋步人甲的鎧甲都是最重的!也就是說,在當時,步人甲就是步兵能夠重裝的巔峰了!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下,扎甲與鎖子甲的區別,北宋步人甲是扎甲,而同時代的歐洲大陸上,騎士與貴族穿的是鎖子甲。扎甲不論在工藝上、製作成本上,防護力上都是優於鎖子甲的!歐洲騎士盛行的鎖子甲,製作昂貴,並且防護不了弩、狼牙棒、鐵錘這幾類武器,因為鎖子甲的結構(鐵絲環環相扣)決定了這種甲具註定比較軟,不像扎甲是硬甲!
三、騎兵在戰場中角色的轉變:
說來,大家可能不信,騎兵一開始僅僅是戰場的小角色的!(農耕文明下的騎兵!遊牧民族的騎兵就不是這樣了!)
不要說正面強攻了,連掩護側翼這種活計都挨不上!
乾的是偵察(畢竟騎馬跑得比步兵快)、運輸、傳遞軍情、儀仗這種活計。原因說來大家可能都不信,因為當時的騎兵,確實太弱了!武器以短劍、弓箭為主(沒有馬鐙、馬鞍,奔馳中努力保持身體平衡已經很費力了!雙手持的長兵器是很難正常使用的!)
防禦上,與當時的步兵水平一樣,所以就特別尷尬了!攻不動集結完畢的步兵主力部隊,還防不住步兵部隊的弓箭,頂多能起到監視作用,與敵軍步兵主力一同在戰場同步移動(始終保持在弓箭射程以外)
這也是為什麼戰國時期,各國紛紛發展以馬匹為動力——戰車的原因!戰車解決了騎兵攻擊力不足的情況,車輛藉助馬力,能夠輕鬆突破由步兵方陣組成的防禦線。
騎兵一躍成為戰場主力,是因為西楚霸王項羽,在馬具(馬鐙、馬鞍)尚不健全的時代,項羽將騎兵快速突擊這個屬性,發揮到了極致!以至於即便霸王已殞,西漢立國後,仍第一時間將騎兵發展了起來!(西漢發展騎兵的底子,其實都是西楚霸王麾下的將領及士兵的!戰術、戰略都是照搬項羽的!後期湧現出來的衛青、霍去病、李廣,這些才算是西漢自己培養起來的騎兵將領!)無它因為吃過這個虧,萬萬不能再吃第二回虧!類似的例子還有,明朝建立前,吃過水軍不強,老朱差點被滅的虧,於是建國後格外重視水軍,甚至已經可以七下西洋了!兔子家一直吃火力不足的虧,所以才有了現在號稱世界最強的陸軍班組火力配置!簡簡單單的火箭炮,都被玩出了花來了!
自西漢用騎兵將匈奴驅逐千里後,騎兵便再也沒有從冷兵器的戰場上消失!伴隨整個冷兵器時代,騎兵都是絕對主力的!
四、為什麼宋朝步人甲任人宰割?
步人甲作為同時期最強的重裝步兵,在騎兵面前還是毫無還手之力!因為步人甲的速度太慢,戰場上,勝利了,他們追擊不了!失敗了,退不回去!北宋很多戰例可以佐證這個!一旦戰事不順,步人甲在佔據速度優勢的騎兵面前,是沒有生還希望的!與主力部隊脫離,便輕易會被騎兵打到全軍覆沒。
北宋步人甲面對的騎兵,可是有馬鞍、有馬鐙,甚至是騎兵與馬匹全身著甲(鐵浮屠),足以硬撼步兵方陣正面的防線的!並且還有步兵最缺乏的速度優勢!
側翼騷擾、穿插包圍、切斷補給線,這三個戰術,就是步兵不可能獨立應對的!
步兵想要阻擋騎兵的進攻,必須依託穩固的防線,持續穩定的後勤補給、左右兩翼大範圍的策應(左右兩翼一旦被騎兵擊潰,整個軍隊都面臨被騎兵抄後路,截斷糧道甚至是直接包圍的慘劇!)
所以綜上可以看出!並不是重裝步兵本身退化了!恰恰相反北宋時期的步人甲算得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重裝步兵了!但是在具備了戰場攻堅能力的騎兵面前,還是捱打的份多!防守城池還能有些作用,出城與騎兵野戰,真的是任人宰割的!
(更多精彩回答,敬請關注:豆漿的奶爸守則,不一樣的豆漿,不一樣的奶爸!!!)
豆漿騎兵
魏武卒當時橫行天下,這句話沒錯,但是宋朝重裝步兵任人宰割,卻是不對的。宋朝的重裝步兵並沒有任人宰割,而且提問者可以指出戰國時期的魏武卒 為什麼不去了解宋朝時期的步人甲呢?難道不知道,在軍事裝備冷兵器發展上,宋軍步人甲,乃中國步兵發展史上的巔峰,是中國歷史上,集火力,防禦於一身的最強者。
宋軍步人甲,是根據唐朝唐軍步人甲來改進的。是中國歷史上最重,防禦最強的步兵鎧甲。其製造也達到了當時中國鎧甲的巔峰。宋軍步人甲在當時超越了周邊任何國家的步兵裝備,步人甲由1825片甲葉組成,規定重量29公斤,兵種不同或是為了提升防護力,其重量也不一樣。宋軍步人甲主要以方陣作戰,密集長矛陣加上火器和弩箭組成正面防禦力量強大的火力。這種方陣其實可以完全阻擋當時任何大規模騎兵的衝擊的,而且是完全有效防禦。毫不客氣的說,宋軍步人甲的出現,也是中國古代步兵對戰騎兵中,步兵所能達到的最大優勢所在了。但是即使中國宋朝擁有同時期裝備數量最大最好最強的重步兵,宋朝給人的印象其實還是軍事羸弱。
步人甲為何會出現?宋朝時期隨著北方產馬地喪失,宋軍不得已而利用步兵對抗大規模騎兵部隊。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幾個大朝代裡面,唯一一個主要靠步兵作戰而幾乎沒有強力騎兵力量的國家。為了使得有效對抗步兵,只能不斷加大步兵裝備的防禦力,步人甲,這種全身鋼扎甲就隨之而來。
宋朝軍事看起來羸弱,其主要原因並不是軍事裝備的劣勢導致。相反,當時宋朝的軍事裝備對任何國家都是處於優勢地位。宋朝軍事羸弱的主因除去國家政治內鬥之外,就是其軍事指揮體系問題導致,其所執行的兵將分離政策,導致宋軍只能戰時臨時調派將領,將不知兵,兵不認將,導致作戰效能大幅度降低。所以導致宋軍作戰失利幾率極大。我們也從眾多失利裡覺得宋朝軍事羸弱。
還要說一點,宋朝簽訂的幾個看起來非常屈辱的盟約裡面,都規定了其需要進貢錢財,但是隻要了解宋朝經濟,就會發現宋朝人還是相當精明的。每年向遼國進貢的錢財,根本無法對宋朝的經濟造成什麼打擊和損失,宋朝一年的收入比進貢的那點錢多出N倍。拿錢消災,穩定大局,這是其國家內部戰和兩派最後爭鬥的結果。
靜聽竹林風
因為戰術不同!說到底是宋朝的重文輕武導致武將稀缺,沒有根據時代需求進行相應的戰法革新。沒有窩囊的兵,只有熊一窩的軍事將領!
宋朝的重步兵,裝備先進,武器精良,人員素質也不錯,可以說是陣戰的王者!但是,這麼一支部隊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裝甲太重,直接影響部隊的機動力與反應力,整套裝甲重達七十斤以上,任誰都吃不消!有缺點就容易被針對,比如,宋朝的主要對手是遼國部隊,遼國部隊多騎兵,騎兵本身就是機動性超強的兵種,用宋朝的重甲兵去對陣遼國的騎兵只能說宋軍將領額腦袋被馬腿踢了!結陣抗騎本身就只有捱揍的份!
我們再來看宋朝對陣西夏的戰爭!宋朝曾有一位將軍把西夏人打成孫子,那就是狄青。可是狄青打西夏用的就不是重裝步兵,而是輕騎兵。因為西夏部隊也是弓騎兵,機動力好,宋朝步兵打不贏沒地跑,打贏了也追不上。狄青以騎兵破騎兵,只是因為兵種相似,沒有被剋制!
在宋朝那種情況下,有三個人可以拯救宋朝,一個是白起,一個是李牧,一個是岳飛!這三個人都是以步兵破騎兵的高手!這三人有一個共同的戰術,那就是步步為營,挖戰壕對付騎兵,這個戰術比結陣抗騎有效得多!步兵在戰場上挖戰壕,可以躲避騎兵從遠處發起的弓箭射殺,並且可以躲在戰壕裡對天射箭,射殺對方騎兵。即便落到近戰,戰馬的大長腿在戰壕裡坑坑窪窪的行動反而比步兵不方便,可以下砍馬腿,上打騎士。即便打不贏撤退了,戰馬也不容易越過戰壕追擊,這就是戰壕破騎戰術!充分迴避步兵對陣騎兵的劣勢。這是由白起發明,李牧學習的戰術。
而整個宋朝唯一學到白起以步兵抗騎兵精髓的只有南宋的岳飛,但是岳飛也沒有得到好下場!只能說宋朝皇帝都是蠢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