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红白喜事上的管事人,在村里没什么官职,却深受人们尊重?

海角天涯路

在农村总是能看到一种人,这些人承担着对红白喜事上的任务分配,而这些人的指挥基本上没有人敢不听的。甚至他们还可以发火训斥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大家都会老老实实的做自己的工作。而主家也会对这些人给予最大的信任,在红白喜事的这个时间内,他就可以当家主的“家”。 而这些人一般会被称之为“大支”、“理事”,他们会负责酒席上的各种任务的分配,所有的事情都会有他做主,他会根据家主的情况来思考接下来的各种事情运作。



而这些人虽然在村里并没有什么职位,但他们却依然备受大家的尊重。因为这些人对红白喜事的各种习俗非常的精通,尤其是丧事,那真的是各种礼仪都要照顾到,面对不同的亲戚要有不同的习俗。 这些人在帮忙管事的时候是不收一分钱的,因为大家都是村里人,所以大家之间都会一起帮忙。


而这些人一般都是由上了年纪的人主持,这些人的经验积累也不是一般的村民能够比的。他们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可以最快的做出反应。比如说因为预算来的人超支了,酒席的菜不够,这样“大支”就会迅速做出反应,通过调配菜品及时填补空缺,不能让主家难堪。

当然这些人的特点就是在村里德高望重,为人比较公平在村里受大家的尊敬。同时这些人对村里的矛盾纠纷都会有自己合理的见解,让大家比较信服。同时这些人办事利索,为人比较诚信可靠,不会给主家砸场子,让主家难堪的事情出现。正因为这些原因,让这些人备受大家的尊重,他们的话甚至比村长还好使。


农业补贴

农村红白喜事上的管事人一般都是由村里面的长辈担当的,我们这里叫做大总,一般是2-3个人共同主持大局,负责人员的工作分配,一般他们都有以下特点:

1、在村里威望高,辈分比较大,办事干练稳重

2、知晓本地的传统礼节,口才棒

3、为人和蔼,不贪小便宜,为东家办实事

由于在农村,无论是红白喜事都要有一个主持大局的人来维持局面,分配人员工作,在客人的迎来送往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农村的老礼节上,现在很多的农村年轻人由于常年出外打工,这些老礼节都不太清楚了,因此,关键时刻,必须还是需要这些管事的来引导。

另外,有些时候一场事由三家出钱进行办理的,这时候管事人就掌管了金钱的支出,把三家的钱收归一起,支出详细列上单子以防止钱数有所出入,这样也杜绝了三家花钱因为多花或者少花谁家的钱,而闹矛盾。

总体来说,红白喜事的管事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主导者,他们的存在能让这个事情办得更加的圆满,而且又因为是村里面比较有威望,在说话的时候比较有分量,所以村民们也都比较尊重他们。


乡博博

为什么农村红白喜事上管事的人,在村里没什么官职,却深受人们尊重?说起这农村红白喜事上管事的人,有的地方把他称为‘理事’,有的地方把他称为‘主事’。所谓千人吃饭,一人作主,任何一桩像样的事情,操办起来都得有人来主张,来拿主意,来作决断。我们这里习惯把这种主持、操办红白喜事的人称为‘主事’。

要说这‘主事’,在村里既不是官,也没有任何职位,为什么就能受到大家的尊重与爱戴?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这种人作风正派,为人正直。这种人平常喜欢说直话,生性耿直,好管闲事,看到谁干了不该干的事,总要过问一下,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甚至打抱不平,非得把事情弄个清楚明白。

二是对农村那一套风俗习惯非常的熟悉,农村的红白喜事,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那一套风俗习惯,是非常的有讲究,喜事喜办,忧事忧办,怎么办?办什么?中间有那些关健环节,喜事需要怎么准备,准备什么?准备哪些东西?忧事需要怎么办?需要哪些东西?他都掌握的一清二楚,那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而且,无论是喜事还是忧事,农村人讲究的是,来不得半点差错,也容不得半点差错,所以,任何家庭、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家的事情,无论是红事,还是白事,都要办理得分毫不差,顺顺当当。这样就需要有非常懂得红白喜事办事程序的人,所以,这种主事式的人物就会在长期的实践中应运而生。

三是说话有份量、有威信,而且对周边的人,无论是行事方式、办事能力都是了如指掌。在农村,红白喜事都会有很多客人,诸如亲戚、朋友、同事、同学,乡邻等,而且在时间上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事,这样就需要很多人帮忙操办日常事务和具体事务,有那些具体事情?需要什么样的人去办?谁能办得了?谁又能办得好?在这个主事心里是有一本帐的,所以,在人员分工上,他会因人、因事来分配和调动人员,有些细心的主事,还将人员分工进行张榜公布,以防耽误事情。

四是,处事果断,敢于直言。在农村,有些家庭,由于兄弟较多,在红白喜事的办理上,往往是各行其是,意见很难统一,尤其是在资金摊派上,免不了,你多我少,争争吵吵,在这时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说直话,果断拿出主意。在农村这种管事的主事,恰恰在这为难的时候,能够站出来,主持公道,说公道话,提出比较合理的意见,弄得一家人服服帖帖。

之所以这种管事的人,能够受到大家的认可,能够受到大家的尊重,就是因为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优势外,他们在说话办事中,只求把事情办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久而久之,他们办事、主事,总是那么让人放心,那么让人省心。他们虽然没有什么官职,却在群众心目中是那样的德高望重,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冬日暖阳124086398

看到这个题目,就很想说一说。在我们,在我们这里把红白喜事的管事人叫相奉头。我对相奉头是充满深深的敬意。他不是什么组织任命的官!也不是什么选举产生的职务!也不是自己给自己加封的头衔!更不是靠贿赂得来的桂冠!但是,相奉头这个职位就是他的。手中没有权利,个个相逢

都听他的!有事,我还真的很感慨,我们的一些村干部,在台上时人五人六,风光无限,下了台后却连一个相逢头都当不上!也许压根就当不了!真是应了那句“离开位子,你什么也不是”的名言!

为什么相逢头就有这样的能力呢?

一是人格魅力的聚众作用。

相逢头一般都是热心人,善于帮忙,不投汇报。这是日积月累,长期以往的行为。这种行为给人以温暖,用他自觉不自觉地人格行为,赢得了大家伙的信任和佩服!大家伙发自内心的服他!愿意听他指挥!由于大家伙信服他,他也很珍惜这些。所以,出主意,想办法都比较公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家也比较容易接受。有很高的群众基础和群众威望。大家伙信任他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

二是娴熟的掌控离不了他。

相逢头对红白喜事的礼仪环节掌握的非常娴熟。红白事对一个家庭来说,十几年二十年才有一次,而相逢头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个红白事。期间的礼仪环节,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很陌生的。而相逢头则不然。而正是这些礼仪环节才让一个红白事有了魅力,有了看头,有了过头,有了吸引力!根据主家的经济实力,有规划、掌控红白事规模的能力。这的确很难得。一般不会超出事主的预算,而且花的事有所值。掌握着事关的资源,几个电话们就可以搞定一切,如,乐队,戏,厨师,礼棚等等!

三是他掌握红白事的平衡。

相逢头举足轻重,体现在这几方面。一是掌握着全村的平衡。这就拟制了一些有钱人大出风头,给村邻以后过事形成攀比之风;二是掌握着一个家庭红白事的规格高低。如,一方老人去世时的宴席档次高低要考虑到这位老人过三周年时宴席的档次高低,也要考虑到里另一位老人去世时的宴席档次。一般都是要给后面的红白事留有余地。这可能就是日子开花节节高的意思!三是根据事主家庭的情况,能够给出合适的红白事的规模大小。不会让事主事后负债不堪,也不会让事主在过事途中造成浪费。

四是安排执事清楚实在。

红白事环节复杂,亲戚、客人、朋友众多!且家家都不一样,真对如此庞杂的场面,相逢头都能做到无瑕接待。靠的就是对礼仪环节的娴熟掌控,针对各个环节,安排恰当的相逢负责,既明确到相逢,又明确到相逢的职责、要求和应该出现的环节以及出现的位置等。很详细,很实在,很明了!基本做到了人尽其用。苦乐基本均衡。就是某个相逢比较苦一点,他都会说到明处,让吃苦之人心情比较舒坦,愿意吃苦!做到这一点,真是不易呀!


相逢头的魅力,真是说也说不完。我就在想,如果我们的干部能够做到相逢头的这样,具有相逢头的人格魅力和相逢头在相逢行业的娴熟一样,何愁下台后没有人理会?何愁下台后一时难以适应的孤独?何愁会出现门可罗雀的尴尬?

网友们,你对相逢头还有什么要说的呢?

我是凡尘观生活。谢谢!再见!


凡尘观生活

在农村,有一种人最受人尊重,那就是红白喜事上的管事人,他们一般没有什么官职,但绝对属于有威望的人,用我们老家的话说,那就是懂风俗,会办事,说话有人听。

这样的人,在村子里多吗?一般不会多,一个队里也就那么一两个。

农村人办事,最怕什么?最怕人家笑话自己不到位!可是,一旦到了办事的时候,人一多容易乱,有些主见看见人多就头晕,什么都想不起来。所以,一般会安排一两个管事的人。

这个管事的人,没有什么工钱,一般都属于帮忙,会帮主家合理安排人手,比如这几个人干什么,那几个人干什么,谁负责做饭,谁负责跑腿等。因为有了具体的安排,红白喜事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农村办事,少了管事的人,如果有些风俗和礼节不懂,会闹笑话的。虽然大家见得很多,但到了自己办事的时候,未必能全部做到位。特别是红白喜事,中间的礼节特别多。

前几天,妹妹要嫁人了,男方到女方家娶亲,居然少带了一样东西,这种情况下,女方家人肯定是不愿意的,要么只能回去拿,要么只能找人重新写,要么只能出钱,但同时也闹了笑话,耽误了时间。迎亲进门的时间都是固定的,错过了吉时那就不好了。

邻居之间闹矛盾了,要找管事的人。土地和房屋纠纷,也要找管事的人。红白喜事,更是离不开管事的人。所以说,在农村管事的人,是特别受人尊重的。


快乐农人驿站

农村红白喜事上的管事人,在昕瑞生态当地叫做总管,不是所有人都能当总管的。总管一般都是村里威望高的,现在的总管一般都是自己的家人中挑选一位威望高的。在陪一个威望高的理事全权协助。这里的理事就相当于以前的总管(现在很多人出去务工,只好请自家人当总管),他们都亲手操办过很多红白喜事,在婚丧嫁娶的习俗方面经验丰富。昕瑞生态先上图,看看结婚的执事名单。

1.分工合作,总管统一安排

大家是不是很眼熟,在昕瑞生态当地是用大红纸用毛笔写出来的执事名单,而且要张贴到墙上。这是一份执事名单,每个分工都很细致,小到茶水,都有几个人专门负责。还有专门接待亲友的人员安排。一般先事先通知和召集人员开会,总管统一安排分工,有不同意见,现场可以提出来。总管一般还有一两个备用人选,以便不时之需。

2.总管的人选,一般都是德高望重,处理事情能力很强的,很了解风俗礼节的人担当。

在农村办酒席和城市完全不一样。城市结婚喜宴都是到酒店里人到了,礼到了,吃好一顿就散了。而农村办酒席,有很多礼节的,总管没把待客,鞭炮,茶水等等人员安排到位的话,会引起亲朋的误会。而且遇到突发情况都得总管从中调解。

3.总管在村里也很有威望,有口碑的

农村红白喜事,在昕瑞生态当地,同村的人也要参加酒席。总管是谁,村里参加酒席的人都会知道。就很考验总管的做人,是否一视同仁了。亲友也是客人,同村的也是客人,几点安排入席,安排座次(同村辈分最大年龄最大的席次不一样),每个地方风俗习惯不一样,不能有悖于当地习俗。

总管的人选不至于是否有官职,能安排的井井有条,分工合作安排的合理到位,说话有分量,有威望就可以。

昕瑞生态

村中德高望重的中年人;

因为“总管”在红白事是负责的事情比较多,如果经验不够是很难把这件事情办好的。同样如果精力不够这件事情也办不好,所以老年人和年轻人都不适合办这件事。村中的中年人在同辈中也有经验和阅历及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强的人才的行。

有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

要调动村里帮忙的人和安排各项工作的完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与生俱来和后天努力的。平时注意观察,在村中表现积极活跃才有机会获得组织能力的提升,同样重要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

为人处世公道值得村民信任;

红白事在农村很重要,操办人完全交给总管负责也是对这个人的信任,那么主管首先要按照主人家的要求进行酒席规格办理其中要注意的就是物美价廉,不能存在坑人害人和整人的情况。所以总管还得具备着重要的特征。


当然总管在负责这些事情一般都会得到主人家的红包,毕竟这是超心劳神的事情。当然这也是在农村受到大家尊重的事情。


贵娱圈


说到这个话题,似曾相识,好像我在《农村最有威望的人》里已经有所涉及。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普及再啰嗦几句也无所谓。一般在农村红白喜事上的管事人(其实说成办事人更恰当,东家让你去帮忙主要是去让你办事,自己也是冲着帮忙去的。具体管不管、官不官的自认为都无所谓了)也不全是在村里没有什么职务的,有职务的也可以去帮忙办事,相反他们去了以后反而更有号召力和说服力。



说起人们对他们的尊重我考虑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人们尊重能人。现实生活中我们对那些有能力或能力强的人总是另眼相看的,认为什么事情到他们那里都不是事情,他们有能力摆平,有能力办妥,有能力办好,反正我认为一般人就是这样认为的,这是一个尊重。



二是人们尊重文人。红白喜事去帮忙办事的人无非就是写写画画跑跑达达,前者一般就是账房先生或记账或管钱(现金总管)我们大家在现实中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对那些管钱管物的人特别尊重,因为他能给你带来好处,他能给你带来实惠,比如在红白喜事的请人上:菜谱(菜单)怎么订?请人(或谢人)请谁们?抽什么烟?喝什么酒?等等他们都有参与权、定夺权和支配权,人们对他们尊重就非常好理解了。



三是人们尊重好人。这里的好人就是办事公正的人,坚持一碗水端平的人,从不优亲厚友的人,先亲薄后的人,一场事下来无论东家还是宾客对那些办了事,会办事,办好事的人都是很尊重的,因为人们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实惠,收获了满意,既不铺张浪费,又能做到宾主满意,你说人们能不尊重他们吗?


冀之笔

农村红白喜事上的“管事儿人”在我们这边又称为大支客或大执宾,以年长者居多,他们做事干练、为人友善在村里虽没有什么官职,却备受尊重。

在农村人们比较看重乡俗礼仪,尤其是红白喜事的时候,但不是所有的人对红白喜事的礼仪流程熟悉,这时村里的“管事儿人”就发挥作用了。

他们精通红白喜事的各种礼仪,能安排好整个仪式的人事、调度和策划,就像拍电影的导演一样,一切都规划的井井有条。在跟主家商量好仪式的规格后,就开始安排接待、采购、茶水、饭菜、记账等环节。帮手们配合默契,过程中有什么差错,三言两语就能解决。

农村的“问事儿人”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积累各种农事经验,虚心学习,为人和气,年龄增长到一定程度才开始独当一面。

农村的问事儿人跟其他的“职业司仪”不一样,他们主持仪式往往不收一分钱,顶多是拿两盒烟用来招呼里里外外的宾客。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里,大执宾的经验与威望一年年累积,一点点感染村民,所以有些村里的一老“执宾”都干了几十年了,他们的威信往往不亚于过去的族长。

“管事儿”就像技艺一样也需要传承,但现在农村的红白喜事越来越简化,大执宾们的工作也被职业的司仪接替了,仪式虽然有了时代感,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大乡】专注农业、农村、农民,承载您的乡土、乡村和乡情,欢迎关注!

大乡

我老家对面是我姑父爷家,我们村不论谁家有个啥婚丧嫁娶之类的大事,都要叫我姑父爷去给主事,村里人称呼他管事人。姑父爷在村里很有威信,除了这些婚丧嫁娶的大事之外,谁家要是子女订婚,或者遇到纠纷,也叫他去做中间的说话人。像我姑父爷这种在村里没有一官半职的,大家为什么都要选他为管事人呢?

1、会说话,会来事,村民比较信服

几年前,我们村有位老人去世了,老人有四个儿子,儿子们之间的关系很紧张,在老人下葬的前一天,因为各家出钱的数目不同,当着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的面,儿子们在灵堂吵得不可开交,我姑父爷作为主事人把儿子们叫到房里,说教了一顿,才平息了一场风波,第二天老人顺利安葬了。

2、处事公平、公正

去年我发小结婚,结婚前两天,管事人就已经在墙上贴好了一张纸,大到谁接待女方的娘家人、谁接待主家的亲戚、谁坐礼桌(收礼金)、谁看客(吃饭的时候每桌都有一个负责上菜的人)、小到谁倒垃圾、谁泡茶等等,上面都写的清清楚楚,安排的面面俱到,这样大家都各司其职,不会相互推诿。

3、了解各种风俗礼仪

在农村,不管是婚嫁还是丧葬,里面包含很多的礼仪和当地的习俗,大多数只有村里老一辈的人才知道;比如吃饭期间的座位安排,这都是有讲究的,安排出错会被亲戚甚至是邻村的人笑话,而管事人一般都对这些礼仪风俗了如指掌。

每个村都有一两位深受大家尊敬的管事人,正因为有这样能力出众的管事人,每家在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场面才不混乱,才能有条不紊进行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