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乖,教师的正能量》:汇聚海峡两岸30位优秀教师的成长故事

笼统地看,教师的群体有“乖”和“不乖”之分。从数量上看,“乖”是大部分,“不乖”是少数派。

“乖”是顺应,是听话,也许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但起码表面上风平浪静。

“不乖”也是一种顺应,只不过,是顺从自己的内心。

也有原先“不乖”的,后来形势所迫。学乖了。比如下面的两位老师——

特级教师吴非老师说过一个例子:一位老师,看到学生的作文写得非常好,很高兴,就给这篇作文打了满分。这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老师也是想鼓励一下学生。但是家长得知以后,并不买账,而是在家长群里说,老师这样做非常不妥,会造成孩子以后不好好写作文,甚至可能影响将来中考作文得高分。

后来事情闹大了,学校也知道了,校长找这位老师谈了话。校长的意思无非是息事宁人,顺从家长的意愿,即使学生的作文再好,可以给个高分,但不能打满分。经过这样一件事,这位老师就学“乖”了,作文再也不敢打满分了。

姑且不论优秀作文能不能打满分,就事情的结局而言,家长胜而教师败,从此以后,又多了一个“乖”老师。

《不乖,教师的正能量》:汇聚海峡两岸30位优秀教师的成长故事

我身边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喜欢给孩子们讲点课外知识,课后作业布置得也不多,而是提倡孩子多读课外书,多写读书笔记。

时间长了,有些家长得知后,又不满意了。他们把这个班和平行的几个班对比,自己家孩子放学时间早了一点、作业少了一点、睡觉早了一点,他们不乐意了!于是,几个家长联合起来,把老师告到校长那里。家长认为:“课堂上老师就应该讲跟考试紧密相关的知识。”“老师布置作业那么少,孩子十点之前就睡觉了,怎么拼得过别班的孩子!”“看课外书有用吗?考试又不考!”

同样的,校长约谈了这位年轻教师,让他要跟得上平行班的步伐,不要自己搞一套,引起家长不满。年轻的教师一看这阵势,有点害怕了,从此也学“乖”了,课堂上只教课本知识,作业也多布置点。家长们也没有再投诉他了。

《不乖,教师的正能量》:汇聚海峡两岸30位优秀教师的成长故事

以上是在工作经历中慢慢学“乖”的老师的例子。说实话,很多老师也许都是很无奈地选择了当一个“乖”老师。

但我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书名偏偏叫做《不乖,教师的正能量》。

这本书其实是一部关于30位海峡两岸优秀教师的故事集。这30位教师,每个人的成长中,无一例外地有着“不乖”的经历与体验。正如刘良华教授说:“一个好教师应该始终处于挣扎逃离的境地。” 这一群“不乖”的老师,正是在“乖”与“不乖”之间挣扎、逃离,最终向着“不乖”的路越走越远。

这里的“不乖”,是教师达到专业成长的另一种模式,它意味着创造、创新,意味着有益人生的工作方式。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是他们的特点;勇敢的创造、不息的创新,是他们的标签。他们不断地挑战、持续地反叛,挣扎于现状,逃离于常规,最终达到顺应自己内心的境界。

所以,“乖”是一种顺应,顺应的是外部环境;“不乖”也是一种顺应,顺应的是内心渴求。

《不乖,教师的正能量》:汇聚海峡两岸30位优秀教师的成长故事

书中有这样一些很有个性的老师:福建的王木春老师,多年来坚持立足课堂而又跳出课堂之外,在教学中为学生推荐好书并带头朗读课外书籍,和孩子们分享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经历与感悟;台湾的叶士生老师悉心研究,创建了网络社区,利用数字化推广公民教育;山东的纪现梅老师每天坚持“逼”孩子读书,让孩子们不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并逐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我在想,这些可爱的老师们在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时,一定也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阻力,可能也被讽刺过,也可能被领导“约谈”过。但是,在“乖”与“不乖”的抉择中,他们最终顺应了自己的内心,坚持了自己的方向。

正是这份坚持,让这一群“不乖”的老师,日益优秀起来,强大起来;也正是有这样一群教师,汇聚了教育界的正能量。

也许,我们达不到他们的境界,但我们可以仰望,可以接近,可以在“乖”与“不乖”的选择中,多倾听自己内心里的声音。

《不乖,教师的正能量》:汇聚海峡两岸30位优秀教师的成长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