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大定——念佛三昧

動靜兼修:行者修習無相念佛成功後,仍不可自滿。細心觀察之下,仍可發覺在思惟事物及與人說話時之憶佛念頭較不清晰。故於說話及思惟事務時,需注意“內攝與外緣之均等”(注),若能平衡,則此憶佛之念即轉清晰。欲達此地步,除需每日早晚無相憶念拜佛及平常生活中之無相念佛以外,尚需參加一般唸佛會共修。於共修時高唱佛號,心觀憶佛之念,使此念不受佛號影向,融合為一,清晰分明。(自已在家唱唸亦可)。此外仍應每日靜坐一小時。在靜坐之時無相念佛,不可昏沉,細觀此無相念佛之念由粗轉細。此是由動轉靜之工夫。凡我佛子欲成道業,應當動靜兼修,速得入道。

若行者欲入唸佛三摩地,修唯心淨土者,亦當每日靜坐無相念佛,不可僅賴平常動態中之無相念佛。蓋三摩地有定相故,當於坐中求。若坐中無相念佛時,身不傾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能日日練習。有朝一日,性障消滅,即入三摩地;若不自滿,再勤修煉,三摩地純熟,便漸漸獲得唸佛諸種三昧功用。因此法門深入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境界,漸漸證得楞嚴大定。證楞嚴定之各種境界及悟見自性等相關境界,行者可自行請閱楞嚴經,此不敘述。

此一階段成功時,行者即能於動靜二相之中,隨時清晰照見無相念佛之念。猶如牧牛純熟,野性盡除,隨逐於人。便恍然得知經中所謂“介爾初心”原來如此。至此無相念佛完全成就。而此無相念佛法門之完全成就,其實僅是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法門之入門而已。

行者修習至此,若欲往生諸佛淨土者,僅需每日一回於佛前或望空稱念佛名,憶念四弘誓願及欲生佛國之世尊所立別願(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某願而與己相應者。亦如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十二大願之某願而與己相應者),並以每日修行之功德迴向發願於舍報之時往生彼國即可。餘時則專憶彼一佛。往生時至,必蒙預告。七天之後,所憶念佛、現前授手,安祥往生,無有掛礙。此乃一般唸佛淨土行者夢寐所求者。

若行者自知一心不亂,將來往生無疑,而欲於此生更進一步修習佛法者,可延長打坐之時間,深入唸佛圓通法門,隨行者是否精進及善根深淺不同,漸獲楞嚴大定之各種解脫境界及唸佛各種三昧。此中境界則非末學所能揣摩敘述。蓋大勢至菩薩所述之此種唸佛圓通法門,層次由淺至深,自初信位菩薩至等覺妙覺菩薩等五十二階位之菩薩,均所通用。法門雖一,所證深淺各自不同。若如楞嚴經中所述,修至想陰滅盡、進入行陰區宇,乃至行陰滅盡者,此菩薩境界已超越聲聞四果羅漢;若過識陰區宇,而至識陰滅盡者,已經十地圓滿,成為等覺菩薩了。自最淺之無相念佛、至最深的識陰滅盡,其間所證,各各不同,境界非一。對於經中所說各種不同層次之解脫境界,吾人當以“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精神,戮力勤修。萬不可得少為足,便妄言已修成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法門,以致獲咎。仍當虛心潛修,殷勤供養禮拜釋迦牟尼世尊及所憶念之佛菩薩。

注、內攝外緣之均等:

1、無相念佛人、若無內攝而緣眼前人所說話語,則憶佛之念全失。若無外緣,全心內攝憶佛之念,則眼前人說話時、我不知其意。若內攝外緣均等,則眼前人說話之意能會,心中憶佛之念亦清晰分明。

2、見性人,見自性遍一切處,乃至聲香味觸法亦復如是。若常外緣,欲見自性,定心則散,一段時日之後,漸漸不見自性。若完全內攝,則住定境,不見自性。若見性人於見聞覺知之中、保持內攝外緣之均等,則悟境不退,自性時時在前。此即禪宗六祖所謂“念念不離自性”,即是保住、任運。此需具備無相念佛工夫或修得動中看話頭的工夫始得保任。否則便需遠離塵器,於水邊林下長養聖胎。

3、證得禪定者(退分除外)若於日常生活中亦如無相念佛者保持內攝外緣均等,則可常在初禪定心中,過平常人之正常生活而不退於定心。

楞严大定——念佛三昧

我深敬您們,不敢輕慢。

為什麼呢?

您們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常不輕菩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