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养老金统筹,这些好消息你更应该知道!

连续十几年的上涨!7月份的全国养老金统筹!关于养老金统筹,其实是个大好事!咱们各个地方养老金情况不同,有的地方压力比较大,而有的地方养老金压力比较小!实现全国统筹以后,有利于全国养老金的稳定!这对于所有的地方来说,都是大好事!假如说,不统筹!万一某地出现崩盘,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没好处的!

本月养老金统筹,这些好消息你更应该知道!

那么为了保障养老金的全国统筹,将会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呢?看完这些具体的措施之后,相信大家一定会感觉到踏实的!

一,完善省级统筹制度

各地都要加快省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2020年要全面实现省级统筹!为全国统筹打好基础!

二,强化基金预算管理

各地都要严格规范收支内容、标准和范围,加强基金的预算和审核工作!杜绝违规支出!这很明显是要加强对于养老基金的管理!

三,健全考核奖惩机制

将省、市、区的养老保险的扩面征缴、发放、基金管理等情况列为省级政府工作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对业绩好的省份进行奖励,对于出现问题的省级政府及相关负责人进行问责!此举目的也是为了督促大家更加努力的做好这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四,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也越来越信息化!在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之间实现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及时掌握和规范中央调剂基金基金和省级统筹基金的收支行为,防范风险!

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为了保障养老金全国统筹的顺利实行。这些措施对咱们来说也是大好消息!只有这些,才能够顺利的让全国统筹更好更平稳的实现!

行测答题技巧:反面论证法巧解言语理解

反面论证法即作者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自己观点的反面再进一步补充论证,从而强化其所提观点的科学性、正确性、权威性和必要性。反面论证一般以“否则、不然、如果…不…、如果…没有…”作为标志词。

反面论证法有两种类型:

类型一:正+反

例句1:别动,否则我就开枪了。

例句2:发现一个失败对你来说是可以承受的时候,你就要去冒险,就要去大胆地尝试,否则,你的生命将因为你的谨慎和小心而失去色彩。

【解析】以上两种就是一种正+反的结构。例句1的观点是“别动”,而“否则我就开枪了”是一种反面论证——如果不这么做会有怎样的后果,进一步强调前面所提出观点“别动”。例句2的观点是“发现一个失败对你来说是可以承受的时候,你就要去冒险,就要去大胆地尝试”,反面论证部分是“否则,你的生命将因为你的谨慎和小心而失去色彩。”从反面强调了不这样做的后果。

类型二:(正)+反

不同于类型一,类型二没有正面的观点,直接从反面进行论证提出观点——这种情况下作者的观点我们只需要进行反推就可以得出。

例句1:如果在可以承受失败的时刻你没有去大胆地尝试,你的生命将因你的谨慎和小心而失去色彩。

例句2:如果我们不团结,我们就会输掉比赛。

【解析】以上两个例句就是比较典型的反面论证类型二(正)+反结构。例句1直接从反面说如果不去大胆地尝试就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我们进行反推就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就是“如果失败是可以承受的时候,要大胆地尝试。”例句2直接从反面说如果我们不团结的后果,我们进行反推就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就是“我们要团结,这样才能取得最终比赛的胜利。”

因为反面论证的作用是从反面再次强调前面的正面观点,强调其权威性与合理性,所以反面论证部分一般都是为前面的正面观点服务的,它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可以快速阅读,如果有选项来自反面论证部分,我们可以断定他不是文段的中心句,所以不选。

当反面论证是(正)+反的类型时,因为没有直接的正面观点的直接提出,反面论证部分没有了服务对象,此时他就要“反客为主”翻身闹革命了。如果他所在的位置正是文段的中心观点的所在,那它就是中心句和主旨的所在了。

在具体运用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掌握以下几个基础知识: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

通过这几个简单的式子,大家可以体会到,其实奇偶特性主要涉及奇数和偶数之间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看起来简单,但是这里面有几句非常重要的口诀需要大家牢记于心,加减运算:同类为偶,异类为奇,差和同类;乘除运算:有偶为偶,无偶为奇。那究竟奇偶特性如何应用呢,我们通过几道例题给大家演示。

【例1】某年级有4个班,不算甲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1人;不算丁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4人;乙、丙两班的总人数比甲、丁两班的总人数少1人,问这四个班共有多少人?( )

A.177 B.176 C.266 D.265

【解析】A。这道题本质上是知道了两个数的差,求两个数的和。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得到:乙+丙+丁=131;甲+乙+丙=134;(甲+丁)-(乙+丙)=1.首先根据前两个数字我们来判断,三个班的人数大概都是130左右,那平均每个班的人数为40多,所以首先排除C和D两个选项;剩下的A和B根据奇偶特性来排除:因为(甲+丁)-(乙+丙)=1,差是奇数,那么甲+丁+乙+丙也应该是奇数,选择A选项。

【例2】某次测验有50道判断题,每做对一题得3分,不做或做错一题倒扣1分,某学生共得82分,问答对题数和答错题数(包括不做)相差多少?( )

A.33 B.39 C.17 D.16

【解析】D。这道题本质上是知道了两个数的和,求的是两个数的差。

方法一:按照传统的方程法求解,根据题意可列方程组:对+错=50;3对-错=82;解方程组得到:对=33,错=17,33-17=16,所以答对题数和答错题数相差16,选择D选项。

方法二:题目告诉我们:对+错=50,说明和是偶数,要我们求:对-错=?根据差和同类这条定理,我们知道,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偶数,那么差也是偶数,结合选项选择D。

我们先来看一下数量关系的概念: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常见的题型有:数字推理、数学运算等。大纲中提到了把握事物间的量化关系,中公教育名师认为这里说的事物间的量化关系,主要是判断题干中描述事物的大小、快慢、高低、倍数等关系。我们在做题的时候没有必要计算,只需要宏观简单的判断。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具体说明一下:

一、利用量化关系确定结果

例1.如果单独完成某项工作,那么甲需24天,乙需36天,丙需48天。现在甲先做,乙后做,最后由丙完成。甲、乙工作的天数比为1:2,乙、丙工作的天数为3:5。则完成这项工作共用了多少天?

A.30 B.38 C.32 D.4

【常规解法】B。解析:甲乙丙工作天数之比为3:6:10,所以总工程应该是3+6+10=19的倍数,结合选项,选择B。

从量化关系来看,从宏观上来看,甲、乙、丙三人,同一份工作,工作的时间明显不同,但是甲与丙的工作时间之和刚好等于乙工作时间的2倍,那么甲与丙的平均效率与乙的效率相同,也就是说,如果甲、丙两人干的天数一样,那么完成这项工程肯定还是36天。题干给出的甲、乙、丙三人工作天数的比例看出,明显甲工作的时间比丙少,那么甲、丙的平均效率肯定小于乙,那么工期肯定会延长,那么最终完成这项工作肯定是大于36天,只有B项符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