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盧溝橋,南有深河橋:作爲貴州人,你了解黔南事變嗎?

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了“盧溝橋事變”,隨後製造“八一三”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隨後,國民政府按照“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實行大規模的西遷,將大量的企業、軍政部門,學校等均前往中國大西南,以避日軍鋒芒。隨後,日軍發動了太原會戰、徐州會站、武漢會戰、廣州會戰等。拿下了中國半壁江山。

北有盧溝橋,南有深河橋:作為貴州人,你瞭解黔南事變嗎?

國民政府退守西南三省後,日本企圖一舉攻下重慶,滅亡中國。於是發動了隨棗會戰、棗宜會戰、長沙會戰等,並派遣空軍轟炸西南三省。國民政府岌岌可危,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汪精衛公然投敵,在南京當了日本的走狗。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日軍乘機攻佔了整個東南亞,至此,西南三省已經幾乎被日軍包圍,情況十分危急。

在西南三省中,四川為國民政府的後備資源保障地,保存了大量的企業,而云南和貴州是喀斯特地貌,是國民政府的拱衛區。特別是貴州,日軍已經攻陷了湖南和廣西的大部分地區,如果沒有貴州這個高原山地阻礙,日軍很可能長驅直入。因此,貴州在抗戰史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由於貴州地勢破碎,公路網不完善,日軍的坦克等大型武器難以有重大作為,因此日軍也不敢大規模的進攻。但是1942年發生的一次重大事件讓日軍不得不賭一把。1942年夏天,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海戰中慘敗,從此失去了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此後,日軍在東南亞地區被美國連續擊敗,日軍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為此,1944年,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戰役,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將侵華日軍各部分貫通起來,並聯系被切斷海上交通的南洋日軍,以保護本土和東海海上交通安全。

北有盧溝橋,南有深河橋:作為貴州人,你瞭解黔南事變嗎?

(深河橋附近的地勢)

豫湘桂戰役中,國民軍隊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敗,8個月中,中國損兵50餘萬,喪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6000萬人民。而黔南事變也就是豫湘桂戰役中的一部分。1944年秋天,日軍大舉進攻長沙、衡陽,繼而攻陷桂林、柳州。接著分出一部兵力,沿黔桂鐵路進攻貴州,荔波、三都、丹寨、獨山等縣城相繼淪陷,日軍最遠進入到了都勻。

北有盧溝橋,南有深河橋:作為貴州人,你瞭解黔南事變嗎?

北有盧溝橋,南有深河橋:作為貴州人,你瞭解黔南事變嗎?

(深河橋——日軍的狗蹄在此止步)

黔南事變發生後,重慶震動,急忙派遣26軍等前往。幸好黔南各縣的農民和軍人依託地形和日軍苦苦周旋,使得日軍難以深入,但是當時被稱為“小上海”的獨山被日軍燒燬,大火燒了七天七夜。而國民政府則採取堅壁清野的戰略,他們燒燬了都勻城,並且試圖燒燬貴陽城,幸好被貴陽的平剛將軍阻止了。

北有盧溝橋,南有深河橋:作為貴州人,你瞭解黔南事變嗎?

深河橋烽火臺

為了保護家園,當時黔軍(非中央軍)死守獨山黑石關,在此和日軍發生了慘烈的戰鬥。憑藉黔軍和當地民兵的支持,還有黑石關的兇險,最終日軍沒能再深入。第二天,美軍命令炸掉獨山深河橋,截斷了日軍向西南腹地進犯的唯一通道。從此,日軍開始撤離貴州。

北有盧溝橋,南有深河橋:作為貴州人,你瞭解黔南事變嗎?

1945年元旦,中國國民政府委員長蔣介石在告全國軍民同胞文書中指出:“要以去年為危險最重而受患最深的一年,敵人侵犯到貴州獨山,這一年實在是第二期抗戰中最堪悲痛的一頁”。日軍從盧溝橋事變後開始全面進攻中國,到1944年12月的深河橋,日軍一直是擴展狀態,獨山也是中國抗戰中,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此後,中國佔據進入反攻階段,淪陷的國土不斷收復。因此,中國抗戰史有“北有盧溝橋,南有深河橋”之說。

北有盧溝橋,南有深河橋:作為貴州人,你瞭解黔南事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