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棚改下半场:货币化安置“淡出”前奏,房价何去何从?

贵阳棚改下半场:货币化安置“淡出”前奏,房价何去何从?

最近的贵阳楼市,有些风声鹤唳。

国家七部委开展专项治理,央视记者暗访曝光市场乱象,再加上此前不久住建局停业整顿8个楼盘。

这架势和气场,直接把涉嫌违法违规的房企和中介摁住,先各打了三十大板再说。

但是,更加发人深省的,还是6月25日国开行对于棚改政策的最新举措:各地PSL(抵押补充贷款)“审批权”,收回国开行总行。

综合市场分析来看,棚改的审批将更为严格,货币化安置也会逐步“淡出”,将改为实物安置为主。

货币化安置被认为是这一轮三、四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主要诱因之一。

现在来看,可以说推动价格变动的,除了那些亦真亦假的炒房客,也还有被拆迁后拿走补偿金,又去买房的那些人们,当然他们并不自知。

那么,在此之后,还藏有哪些变数?

1. 棚改“审批权”收回

贵阳棚改下半场:货币化安置“淡出”前奏,房价何去何从?

6月25日媒体公布了一则消息,尽管各家渠道表述方式稍有差异,但是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 国开行将棚改项目合同签订审批权限收回总行。(地方上无权也没法放水了);
  • 以后多以实物安置为主。(即将安置方式优化调整,货币安置“淡出”,更多以实物等相结合的方式);
  • 国开行对棚改没有“一刀切”,棚改并未暂停。(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继续执行,但是监管和审核会更加的严格。)

说起棚改的货币安置,简单而言就是被拆迁户拿到钱,然后再去市场上买房。

贵阳棚改下半场:货币化安置“淡出”前奏,房价何去何从?

(货币化棚改的模式参考图)

通常来说,棚改资金来自央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和中央专项资金,而来自央行的资金占比最大。

央行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把钱给国开行,地方政府再把钱给棚改区居民,换来棚改土地。

棚改居民跑去买商品房,开发商的库存减少,再把卖房的钱拿去拍地。

地方政府拿到土地出让的钱还掉国开行的贷款,形成一个闭环。

货币化棚改原始驱动的诉求,是解决自2008年四万亿以来,三四线城市形成的房地产巨大的产能过剩。

通过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向地方政府发放优惠贷款进行一轮定向放水,来填补当年产能过剩造成的窟窿。

但是,其结果呢?就是为了填补一个窟窿而造出另一个更大的窟窿。当年“四万亿”的时候,棚改规模占比约4000亿,而截至2018年5月,棚改资金的主要来源方PSL余额达到了3.12万亿元,翻了近八倍。

于是,在政策举措上有了转变。尽管官方渠道,至今并没有对此没有做明确的表态,但是,安徽、山东、江西、河北等地在推行棚户区改造时,安置方式上的口径已经从只有“因城施策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转变为更多使用“货币化安置和实物化安置结合”。

甚至有地区要求合理控制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商品住房供需紧张的市、县要进一步降低货币化安置比例。

本地的渠道消息透露,如市场的公开信息一样,贵阳正在按照“总行”要求实行。但是,官方对于棚改安置政策尚未出现最新的表述。

2. “去库存”的尾声

贵阳棚改下半场:货币化安置“淡出”前奏,房价何去何从?

棚改货币化安置“淡出”,也意味着全国“去库存”进入尾声。

棚改计划于2005年首次提出,在最近几年达到高峰。2008-2012年棚改新开工1260万套,2013-2014年开工820万套。

这一阶段,主要安置方式为实物安置,也就是政府主导建立保障性住房,满足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需求,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政府发债、企业债券等。

棚改货币化一开始就被赋予去库存的任务。

央行于2014年开始定向投放PSL,仅可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贷款、重大水利工程贷款及人民币“走出去”项目贷款等特定项目贷款。

操作上,就是拆迁安置从给房变成给钱,居民拿到补偿款后,可以自行购买住宅,不受地区、城市的限制。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三四线楼市房价的大涨受到了一系列内外部原因的推动。

市场分析指出,经历了2016年以来的一轮大涨,一线城市房价极高,并采取了最严格的限购政策,同时对外进行人口疏散;

二线城市房价很高,并采取了相对严格的调控政策;

三、四线城市对购房少有限制,住房总价相对较低,部分城市还有购房奖励政策。于是在货币化棚改的第一阶段,在当地购房成为主流。

由于三四线城市及县城市场容量狭小,库存绝对量不大,短期内大量拆迁家庭拿着远高于市场价的补偿款拥入市场购房,造成房价大幅上扬。

上个月国内一个自媒体大号在贵阳调研时,对于某个极火的城南大盘观点鲜明的提及,“市场的炒房客态势并不显著,多数都是本地的购买力。”

贵阳棚改下半场:货币化安置“淡出”前奏,房价何去何从?

按照上述“溢出效应”的逻辑来看,部分贵州省区县的货币化安置的棚改需求,同样在向省会城市靠拢,也同时助推一轮贵阳市场购买力的释放。

今天再来目测花果园和未来方舟的价格,从当年的约3500元/㎡,到近一年的快速变动达到约2倍后,也正式宣告住宅市场的“去库存”,已经步入尾声。

但是,棚改仍在继续。

3. 房价未来的走向

贵阳棚改下半场:货币化安置“淡出”前奏,房价何去何从?

每当在微信推送全省各区域房价的消息时,总会在收到这样的留言。“价格都翻了一倍,你这是去年的统计吧?”。

伴随这一轮棚改,以及大型房企的持续下沉市场,各地州市的楼市也在经历一场空前的调整。

市场分析普遍认为,在当前条件下,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的房价经历过一波大涨,房价绝对水平很高。

伴随次轮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淡出”,三四线城市楼市上涨的势头将有所缓解。

分析指出,由于供给增加的滞后性,2018年三四线城市的降温不会特别显著,甚至还可能惯性上涨,但涨速肯定要下降,2019年可能出现局部降价。

不过,相对房价的上涨,更应当警惕的还是来自债务方面的压力。

货币化安置从2015年开始,在2016年加强,由于贷款周期主要是三年,因此,2018年开始,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大规模向国开行偿还货币化拆迁的贷款本息,2019年将面临偿还高峰期,而且这个高峰期会一直持续到2021年的上半年。

当务之急,在面临区域市场“去库存”初步完成后,应当要更加审慎的评估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效用,适时适当对政策加以调整。

毕竟,贵阳近期的棚改目标仍会释放大量的购买力。

2017年12月,贵阳市出台试行《方案》,指出全市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155445户,涉及2231万㎡。

《方案》明确要求,2018年,贵阳市将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58931户,涉及土地面积约938.07万㎡。

实际上,部分地区注意到棚改货币化安置带来的问题,已经在降速。

比如,山东在今年年初取消货币化安置奖励。4月27日召开的安徽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推进会强调,各地要合理控制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商品住房供需紧张的市、县,要进一步降低货币化安置比例。

贵阳棚改下半场:货币化安置“淡出”前奏,房价何去何从?

而且,就像购房者普遍反映的那样,经过这一轮的调整后,当前的贵阳房价水平与购买力相比也已出现失衡。

购房过程中的精装拆分等现象,更在无形中增加了棚户区居民的购房压力,以及普通居民的购房成本,被动的借贷也推动杠杆率水平的提升。

从全国层面来看,棚改的货币化让支付能力低的居民获得了按揭贷款的机会,居民的按揭贷款快速增加。

在2016年的有些月度,新增加的贷款中按揭贷款占据了80%以上,2017年度新增贷款中居民贷款占53%,超过了企业贷款。

与此同时,不难看出,棚改货币化安置助推的上涨压力,已经在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市场有所显现。

由于央行向国开行提供PSL释放流动性,国开行把钱给了地方政府,以棚户区改造的方式,给拆迁户大规模的现金,而他们会去把当地开发商原来开发的房子消化掉。地方政府要还PSL贷款以及利息,就必须把棚户区的土地卖出更高的价钱。

而在避免地价的过快上涨方面,贵阳近期推出的举措是“地价熔断”,采取竞配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地价。

土地出让采取的“地价熔断”方式,即地块楼面地价竞价到历史高价(6000元/平方米建筑面积)时转入竞配建面积、竞自持面积、竞配套设施等,由配建面积最多者作为最终竞得人。

尽管因此控制了楼面价,数据上看确实过得去了,但是客观上仍然提升了房企开发的综合成本,也是要有人埋单的。

不久前,贵阳楼市调控的新政中也指出,对于去化周期较低的区域,将会进一步的加快土地的入市。

这样来看,一方面是供给侧的用地入市速度趋紧,一方面是拿地的成本仍然存在上涨的可能,都在影响后期的市场均价。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房开商拿地成本的上涨将进一步推高房价。对于收入较低的三四线城市来说,当前项目未来入市时,或许还会因为高价造成的购买力不足,而形成新的库存。

贵阳棚改下半场:货币化安置“淡出”前奏,房价何去何从?

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决策难度也是空前的。

就连前期倾向看多的本地大V号,在同话题的评论中也表示,“无脑购入的时期已经过去”。

目前来看,网签依旧排队轮候,房源惜售情绪仍浓,刚性需求更要看准时机出手,二手房市场的优势开始显现,投资性的需求应当更加慎重。

而从区域的整体上来看,越是省会强市,越是经济中心,越是大开发商搞的优质社区,房屋的相对价格就越安全。

这就像股市一样,在经济危机面前,越是大盘股的表现越好,而且也只有大盘股能较为轻松的变现。

昨天,“同病相怜”的昆明在被轮番点名后也是直接祭出调控的大招:外省人在主城五区和三个国家級开发(度假)园区“限购一套房”。

对于贵阳而言,市场焦虑的“主动缓和”,房屋均价的“被动盘整”,与调控政策的“联动加码”三者之中,不知道哪一个,会更先来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