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王二17岁时在农村插队。带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变形记》,这本书的样子惨极了,最后被生生看没了。

生活是艰苦的,吃不饱,水土不服,生病。。。。

但,这些还不算什么,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看,得不到思维的乐趣。

王二那会的感受:

傍晚时分,一个人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的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当时,王二还是个年轻人,但也害怕这样一天天老下去,在王二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插队的地方有军代表管着,而军代表以为,思想的乐趣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毛泽东思想,早请求,晚汇报,有空看看样板戏。

看书被军代表看到了,那就是一场灾难了,甚至“著讯鲁”的书也不行。

总而言之,王二和罗素、牛顿、莎士比亚这样大智者,隔离了。

一个人若需要从思想中获得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而在抵御这种痛苦方面,王二还不够坚强。所以,感到天地间寂寞而凄凉。

这倒没什么可羞愧的,王二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差的一个。比如,罗素5岁时,感到寂寞而凄凉。就想,假如能活到70岁,这不幸的一生才过了十四分之一。但等大一点,接触到智者的思想火花,就不这样想了。

假如,让罗素去王二的地方插队,估计就得自杀了。

说到思想的乐趣,王二还谈到了他的父亲,王二父亲在五六十年代从事思维史研究。

每当他企图立论时,总要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自己的位置。结果只收获了无数恐慌。

因为,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国人的思维搞得彻底无味。

“文革”后,王二读了阿城的《棋王》,写知青下棋的书,小说写的很浪漫。

一个人写自己不懂的东西,就容易这样浪漫。

王二一生下过的棋,绝大部分都是插队时下的,同时,从一个还不错的棋手,变成了一个无可救药的庸手。

王二写:

因为没事干下棋,性质和手淫差不了太多。我绝不肯把这样无聊的事写进小说里。

初进大学时,是王二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因为,接触到了科学,而科学对王二来说是新奇的,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

同时,也了解了先辈科学家的杰出智力。王二是这么说的:

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虽然自己总是被击败,但也有机会领略妙着。

王二以为,艺术也能产生这样的快乐,但必须是真正的艺术,出自真正的大师,像牛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物。

还说,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否则,只会给人带来痛苦。

吃、排泄、性,虽然也能带来快感,但这些单调机械行为,因为过于简单,不能和思想的快乐相比。

现在,有人认为,有必要给我们的头脑进行知识灌输,说它是进行竞争的工具。

所以,就该6个月接受教育,2岁前会背唐诗宋词,3岁就得会微积分写文章。。。。。

假如这样来使用我们的头脑,不知道还能得到什么乐趣。

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这方面,十九和王二是一头的。谁乐意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不是我操心的事儿,我只能对孩子表示同情,反正我不会这样对待我的孩子。

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总有人想要用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

这些人这样做,理由是道德。这些人把思想分门别类,分成的好的和坏的。但,所用的分类标准实在太可疑。

他们认为,人的脑袋里要是装满好的东西,就天下太平了。呃,和王二插队时的军代表一样。

他们以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听上去很美妙,不光王二感到恐慌,十九也闷的发慌。

王二以为:

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都是我自己,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

人既然活着,就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

总有人想把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强加给我。王二看来,这是一种脑移植。而,脑移植带来的,不光是善良还有愚蠢。

菲尔丁曾说,既善良又伟大的人很少。

王二说:

在现实世界上,蠢人办不成什么事情。绝不能愚蠢到让别人给我灌输善恶标准。

赫拉克利特说,善恶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

王二自以为,自己最善良的时刻,是刚当知青时。当时,王二一心要解放全人类,一点也没想过自己。

同时,王二也承认,那会自己蠢的很。所以,什么也没干成。

现在我认为,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智力,乃是一种最大的罪孽。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

自己最不善良的时刻,就是写杂文时。这会儿,要让王二去解放什么人的话,王二就得先问问这些人是谁?为什么需要解放?自己是不是力所能及?

一般人认为,善良而低智的人是无辜的。

王二认为,先天的低智值得同情,但后天的低智算不了无辜----因为,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

又说:没有比装傻更便当的了。

结论是: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