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加速布局智能化產業背後,一場重塑工業的「質變」正在發生!

重慶加速佈局智能化產業背後,一場重塑工業的“質變”正在發生!

重慶之所以能夠成為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無非是把握了五次重要的歷史機遇:1891年的開埠、抗戰、三線建設、1997年恢復直轄以及2008年以來承接沿海筆電產業轉移。毫無疑問,眼下正在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很有可能會是重慶第六次騰飛的歷史機遇。

1

重慶工業面臨深度調整

重慶工業正面臨深度調整。據統計,今年前5月,重慶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1.9%,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別回落了8.3個百分點和0.6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4.9個百分點。其中,5月工業增加值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3%,其增幅在全國省級排名中位居倒數第三。

是什麼導致重慶工業增速降低呢?眾所周知,重慶有兩大支柱產業即汽車和電子製造業,兩大產業各自佔重慶工業總產值比重近四分之一。其中任何一個產業的波動都會對重慶工業造成巨大影響。

據報道,今年前5月,重慶電子製造業完成產值1917億元,增長14.8%,對重慶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85%;電子製造業增加值增幅為18.3%,高於全市16.4個百分點。

重慶加速佈局智能化產業背後,一場重塑工業的“質變”正在發生!

而在汽車產業方面,今年前5月,重慶汽車產量88.15萬輛,與去年同期的105.38萬輛相比下降了16.3%。

據悉,作為重慶汽車工業的龍頭,曾經連續三年成為國內最大自主汽車品牌的長安汽車,今年前5月累計銷量42.2萬輛,同比下下降6.4%,與同期吉利汽車銷量差距已擴大到21萬輛,並跌出5月狹義乘用車排行榜前十。

有專家指出,長安汽車產銷量暴跌除了受汽車行業增速放緩影響外,也與自身部分產品結構老化及產品質量等因素相關。

重慶加速佈局智能化產業背後,一場重塑工業的“質變”正在發生!

事實上,即便是持續保持高速發展勢頭的電子製造業,也存在著巨大隱憂,那就是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產品檔次不高以及後勁乏力等。

今年前5月電子製造業增速已經比一季度回落了4.6個百分點。一旦未來幾年其發展遭遇天花板的話,對重慶經濟造成的影響難以估量。

2

重慶經濟的亮點

那麼,眼下重慶經濟亮點又在哪裡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則新聞:6月26日,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和重慶市政府聯合宣佈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簡稱智博會)將於8月在重慶舉行,而且以後每年舉辦一屆。這是重慶繼“西洽會”後又一個國家級展會。

據智博會組委會相關人士透露,目前已有微軟、谷歌、西門子、甲骨文、阿里巴巴、騰訊、京東、富士康、紫光、華為、科大訊飛等知名企業確認參展。此次還將在全國率先推出3萬平米智慧體驗廣場,模擬構建智慧出行、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家庭、智慧購物、智慧娛樂等應用場景。

重慶加速佈局智能化產業背後,一場重塑工業的“質變”正在發生!

位於重慶水土的大數據產業園。新華網發 蔣廷舉 攝

科技部黨組成員周長奎表示,智博會在重慶舉辦,將起到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促進人工智能創新要素在中國西部地區聚集,“以智能產業帶動西部大開發,支撐‘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

筆者認為,智博會之所以能落戶重慶,是對其發展大數據智能化產業成績斐然的肯定。很顯然,該產業正成為繼汽摩、筆電之後,重慶經濟新的標識,也預示著其正從粗放型組裝加工向高質量的研發創造轉變。

去年11月,市委五屆三次全會決議中,首次提出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為推動智能產業快速發展,重慶遴選了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集成電路、智能硬件、智能製造裝備等12個產業予以重點推進。

按照規劃,重慶力爭到2020年工業增加值實現1萬億元左右,而以智能產業為核心的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比則必須達到30%,並培育10家以上國內領先的智能產業龍頭企業。

“我們提出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既是發展趨勢使然,也有產業條件基礎。”重慶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汽車,電子製造兩大支柱產業佔據了重慶工業的半壁江山,裝備製造等傳統產業佔據了很大的份額。“關鍵是要給這些傳統產業植入‘智能因子’,推動生產裝備的智能化以提高生產效能、提升產品的智能化以增強市場競爭力。”

在行動計劃出臺後,騰訊、阿里巴巴、紫光、華為、京東、小米等一大批國內重量級的創新型企業先後來重慶佈局。

去年12月1日,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行政官馬化騰,不僅親自示範如何掃碼坐長江索道,還與重慶市政府簽署了簽署戰略框架協議。據悉,雙方將在智慧城市、智慧政務、智慧醫療等領域展開深化合作。

重慶加速佈局智能化產業背後,一場重塑工業的“質變”正在發生!

今年1月11日,阿里巴巴攜手螞蟻金服,與重慶市政府簽署戰略框架協議,將在重慶設立阿里巴巴中西部區域總部,打造基於“城市大腦”的“智能重慶”。短短40天時間裡,國內兩大最具號召力的互聯網巨頭先後來渝,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月12日,重慶市政府與紫光集團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根據相關協議,重慶市政府、紫光集團和華芯投資將共同發起設立註冊資本達千億元的國芯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在重慶打造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高地,全力推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全面提升“中國芯”在全球產業的競爭力。

重慶加速佈局智能化產業背後,一場重塑工業的“質變”正在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正在繪製的千億級產值規模的芯片產業藍圖中,主角顯然不止紫光一家。就在6月1日,重慶萬國半導體12英寸功率半導體芯片製造及封裝測試生產項目正式進入試生產階段。作為重慶首家集芯片製造、芯片封裝、測試為一體的半導體生產製造企業,上述項目將主要從事功率半導體器件的產品設計和生產製造。

此外,5月25日,另一家集成電路企業中國電科與重慶市政府簽約,雙方將共建重慶聯合微電子中心,內容包括在重慶彙集海內外集成電路高端人才,促進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等。

業內人士分析稱,芯片或集成電路項目密集落戶,一方面源於重慶力圖補齊現有電子製造業鏈條的短板,更重要是為人工智能大數據戰略夯實基礎。

此外,重慶發力芯片產業還有利於電子製造業在垂直整合上形成更加完整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畢竟,芯片產業1美元的產值,可以帶動電子製造業10美元產值。

與此同時,我們還注意到,重慶正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

近日,一場“機器換人”行動正在重慶許多製造類企業中進行。“電子、汽車、裝備等是重點領域,”重慶市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預計今年重慶將實施100個機器換人項目,推動5個智能工廠和50個數字化車間建設。

全球產業發展實踐證明,只有夕陽技術,沒有夕陽產業。據新華網瞭解,在發展“互聯網+先進製造業”方面,重慶已經明確了硬指標:年內兩化融合發展指數必須達到54,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49%,智能製造就緒率達到5.1%。

重慶加速佈局智能化產業背後,一場重塑工業的“質變”正在發生!

市場面臨考驗的長安汽車也試圖通過智能化戰略重新樹立行業的領先優勢。據媒體報道,今年長安汽車在智能化領域的投入將達到16億元;而今後10年,長安汽車在智能化領域的投入將累計達到200億元,組建超過2000人的智能化研發團隊。此外,長安汽車還與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展開深度合作,以期加快其在智能化時代前進的步伐。

據悉,今年,重慶還將積極發展科技服務機構,加快北斗衛星導航產品質量檢測中心、中交通信車聯網數據資源平臺、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等建設,推動渝企與市內外學校及研究院所共建研發機構,計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新組建5個以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建設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製造業創新中心。

有專家指出:作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基地,重慶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具有一定標杆效應。

對歷史稍微熟悉的人想必都應該知道,重慶之所以能夠成為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無非是把握了五次重要的歷史機遇:1891年的開埠、抗戰、三線建設、1997年恢復直轄以及2008年以來承接沿海筆電產業轉移。毫無疑問,眼下正在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很有可能會是重慶第六次騰飛的歷史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