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滿平:新時代我國新能源產業將呈現八大新趨勢和特點

全文2714字,閱讀大約需要

5分鐘

南方能源觀察

[email protected]

1

新能源度電成本將持續降低,平價上網可期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能源產業鏈逐步實現國產化,設備技術水平和可靠性不斷提高,產業規模的擴大,新能源度電成本持續降低。據工信部統計,2017年我國光伏發電系統投資成本降至5元/瓦左右,度電成本降至0.5—0.7元/千瓦時,平均度電成本比2010年下降約78%,低於全球平均水平。陸上風電度電成本約為0.43元/千瓦時,較2010年下降7%,已非常接近火電電價。未來隨著新能源關鍵設備成本的下降,以及電網接入、土地租金、融資成本、稅費等非技術成本的下降,新能源技術度電成本將持續降低,屆時國家提出的到2020年風電在發電側平價上網,光伏發電在用戶側平價上網的目標基本上可以實現。

2

新能源國內區域發展特點明顯

政策和資源是影響我國新能源產業佈局的重要因素。在區域政策和資源影響下,我國新能源產業集聚特徵顯現,已初步形成了以環渤海、長三角、西南、西北等為核心的新能源產業集聚區。依託區域產業政策、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各集聚區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特色明顯。其中,長三角區域是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高地,聚集了全國約1/3的新能源產能;環渤海區域是我國新能源產業重要的研發和裝備製造基地;西北區域是我國重要的新能源項目建設基地;西南區域是我國重要的硅材料基地和核電裝備製造基地。

3

新能源行業國際合作態勢非常明顯

新時代我國新能源產業參與國際合作將面臨有利的機遇和市場空間:一是由於發達經濟體老化的能源基礎設施和更加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導致其能源政策調整,新能源比重上升,而發展中國家能源增量需求較大,全球新能源行業增長迅速。二是當前全球能源行業處於轉折點,國際能源合作從以偏重傳統化石能源開採的合作開始向以低碳、清潔化為導向的能源經濟產業鏈轉變,新能源的國際合作成為重點。三是我國新能源企業“走出去”的時機已經成熟,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我國參與國際能源合作的絕佳機會。因為“一帶一路”上多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能源普及率低、人均能源消耗量少的問題,但同時擁有豐富的新能源資源,開發潛力巨大。而我國新能源技術在全球來講目前具有很強競爭力,比較適合走出去。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和境外投資進一步便利化,我國新能源產業參與國際合作的態勢會更加明顯。

4

新能源國際貿易摩擦增多,中國企業仍將成為頭號目標

受發電成本下降、歐債危機、全球經濟復甦放緩、頁岩氣大規模開採等因素的影響,發達國家紛紛下調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補貼。 競爭加劇和政策氛圍趨緊導致國際新能源市場動盪,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滲透到新能源產業。總體來看,2005 年之前,新能源領域國際貿易規模較小,較少出現貿易爭端,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新能源產品和設備卻是貿易摩擦不斷,嚴重干擾了新能源產業的國際貿易秩序。隨著中國光伏、風電產品設備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再加上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新能源企業成為各國貿易保護的“眾矢之的”。在新能源領域的貿易摩擦中,主要受害者仍是中國企業。

5

新能源行業內新模式、新業態將大量湧現

隨著我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再加上大數據、能源互聯網、物聯網、智慧能源、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等相關能源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發展,未來新能源行業將會催生很多不同於之前傳統的企業模式,其經營方式也會發生很大改變。例如,新興的互聯網技術與新能源產業的結合將給新能源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共享經濟有可能使新能源的邊際成本降到零,越來越多的企業、公用建築和家庭,在消費新能源的同時,開始成為新能源生產者。再如,在電動汽車、靈活性資源、綠色能源靈活交易、能源大數據與第三方服務等領域內,已經出現多種企業創新模式,正在重塑新能源行業的商業模式,推動新能源市場開放和產業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6

新能源行業發展更需補貼之外的其它支持

我國新能源行業之所以短期內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與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價格、財政補貼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等經濟激勵型政策,對解決新能源產能成本過高、市場需求薄弱、提升產業競爭力等問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未來隨著新能源市場的擴大、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新能源行業儘管仍需要政策的支持,但不僅僅是依靠以財政和價格為核心的補貼支持,更需要政府補貼之外的其它政策支持,例如,需要政府在產業發展上做出合理的長遠規劃。同時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統籌佈局、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引導產業合理發展,積極培育新能源行業的現實競爭力,理順消費轉型等各種關係,最大限度地降低棄風棄光率,保護和支持產業發展,幫助行業規避商業機構的經營風險。

7

過剩矛盾比較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需推動

在眾多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背景下,當前我國新能源產業雖正處在成長期但也出現產能“過剩”現象。其中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例如,自新能源產業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後,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很多地方和企業在利益的驅動下大規模投資新能源產業,導致出現“一哄而上、混亂髮展”的局面。此外,新能源產業發展主要是沿用過去加工貿易的傳統模式,兩頭在外,產業集中在產品加工製造環節。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經濟嚴重受創的西方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國內能源產業,採取各種措施限制我國新能源產品在國外銷售。在國內市場尚未好好經營而國家市場萎縮的雙重壓力下,很多企業通過提高規模經濟,降低產品成本和價格來搶佔市場,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形成過剩產能。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新能源行業的整體產能利用處於比較低的水平,其中太陽能光伏設備產能利用率僅僅為59.6%,風電設備為68.8%。因此,未來在新能源產業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改善產能過剩矛盾,勢在必行。

8

跨界進軍新能源行業增多,單一能源企業向綜合性能源企業轉變

基於新能源未來發展前景,近年來諸多國際油氣公司紛紛調整發展戰略,進軍新能源行業,並加大投入,以求實現從油氣公司向綜合性能源公司的轉變。從各大公司的新能源戰略佈局來看,各公司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地熱能源、氫燃料以及儲能技術各大業務版塊,各有側重,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競爭優勢。國內,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石油石化公司也較早就進入新能源產業,加大力度推進清潔能源的開發和生產,例如,中石油側重發展生物質能源產業;中石化高調進軍甲醇開發;中海油未來重點發展海上風力發電等。此外,部分非能源企業例如房地產開發企業恆大集團、華夏幸福;製造企業格力;互聯網企業百度、阿里等,也紛紛宣佈將進入新能源行業。可見,未來將有更多的傳統能源企業或非能源企業跨界進軍新能源行業,之前單一的能源企業將向綜合性能源企業轉變,以培育新的業績增長點,提高抗市場風險能力。

一秒找到eo君↓

刘满平:新时代我国新能源产业将呈现八大新趋势和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