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门头沟文化古迹游

潭柘寺

京西门头沟文化古迹游

潭柘寺,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西晋,故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传说,又因“寺后龙潭,寺前柘树”而得名。九峰拥立,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殿宇辉煌,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势而巧妙布局,落错有致,峰峦叠翠,浓淡相嵌无瑕。既有“九龙戏珠,雄峰捧日,千峰拱翠,平原红叶,锦屏雪浪层峦架月,御亭流杯,殿阁楠薰,万壑堆云,飞泉夜雨”十景,又有“金镶玉”“玉镶金”美称的贵翠竹,芬芳姣艳的紫玉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寺中两株高大的银杏树,东为帝王,西为配王,树名均为清乾隆所题。壮观神奇的潭柘寺,无愧于“京都古刹”的盛名。

戒台寺

京西门头沟文化古迹游

戒台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以拥有全国最大的佛寺戒台而盛名久负。戒台为正方形汉白玉台,高丈余,是僧人受佛门最高戒律——菩萨戒之处,故有“天下第一坛”的盛名。113尊戒神彩塑,个个神态逼真、形象生动。与戒台同样闻名遐迩的还有“五大名松”,古诗云:“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尤物争”。自在松,枝条舒展,洒脱飘逸,宛若仙子闲游,自在自如;卧龙松,凌空横卧,虬曲离奇,酷似巨龙翘望苍穹;九龙松,九条硕大枝干尤如蛟龙腾空;抱塔松,颇免巨龙探首,将金钢伽蓝佛师塔抱于怀中;活动松,“牵动一枝动万枝”,真是风姿绰绰,仪态万千。加上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牡丹园和多种名贵花卉,更为这座古寺平添了几分清幽雅致。

京西古道

京西门头沟文化古迹游

早在一万年前京西门头沟区广袤的山地中就有人类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北的游牧部落、西山的山林部落、华北平原的农耕部落、沿海地区渔民部落,往返穿行于西山,永定河及山隘、谷地成为交通孔道,而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又使西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边防戍守的有利地形,从燕长城到明长城,都展示出这一地区战争风云的历史画卷。怀来各地的粮食、斋堂至门头沟一带的煤炭,这一地区所需的布匹、食盐等生活用品,都使交通道路不断地发展。释、道、俗神文化及其寺庙,又陆续形成多条进香道路。所以说,京西山地是古道最多,最集中的地区。而最具代表性的是纵贯东西的三条交通干道、沿长城内兵道和潭、戒二寺及妙峰山的进香道,有些路段保存较好,可供大家寻觅游览。

灵水举人村

京西门头沟文化古迹游

灵水举人村形成于辽金时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村中现仍有明清时期的院落建筑。旧时从北京城走西山大道,经大赛岭,出七里沟去往沿河城,灵水村是必经之路。由于来往的官员、客商很多,灵水人对外交往频繁,眼界开阔。自科举制度盛行以来,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很多,灵水村曾出过两名进士和刘懋恒、刘增广等22名举人,人称“举人村”。民国初年,村里还有6人毕业于燕京大学。灵水举人村除了举人文化外,村里的神树灵木也是一绝。其中一棵古柏的侧枝上长出了一棵榆树,名为“柏抱榆”;另一棵古柏的分叉处寄生着一棵桑树,名为“柏抱桑”。此外还有一棵“雌雄一体”的银杏树。北山上还长一棵形为“灵芝”的柏树,名为“灵芝柏”,这四棵被专家称为“世间罕见奇树”的千年古树。灵水村还保留着多年的醇厚乡俗民风,如“转灯节”,流传了300余年的“秋粥节”等。

琉璃渠

京西门头沟文化古迹游

琉璃渠村位于永定河拦河闸西岸,是永定河出山前最后一个山村,海拔120米,背靠九龙山,面临永定河。琉璃渠在古代就开始烧制琉璃制品,清乾隆年间,成为皇宫建设的专用琉璃制品厂。北京的主要建筑,故宫维修、天安门维修以及美国唐城、新加坡九龙壁等的琉璃制品均是这里烧制。

后桑峪天主教堂

京西门头沟文化古迹游

门头沟区是天主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后桑峪天主教堂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在元代,天主教随蒙古大军传至北京,于元朝后期传入门头沟地区。元统二年(1334年),外国传教士以行医为名,在门头沟西部山区传播天主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在后桑峪村修建了一座小教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在后桑峪村修建了一座小教堂,这是在门头沟区西部出现的第一座天主教堂。现今的后桑峪天主教堂,为一四合院式建筑,为尖顶哥特式建筑,钟楼与大堂相连,大堂内东侧为祭台,西侧为音乐楼和忏悔室,两侧墙壁上挂有耶稣十四受难图,堂内有40排坐椅。圣母山在教堂后侧,倚南山而建,山路曲折而上,沿途有14块标牌,象征耶酥十四难,并有两块圣训碑。圣母山用山石垒砌而成,为金字塔形,塑有彩色圣母像,圣母山前有祭坛,下方为一小广场。每当圣诞节,门头沟区的天主教徒大部分来此进行宗教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