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造考场作文凤头豹尾

优秀的习作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新颖吸睛的文章开头;论点独特、言之有物的文章主体;配以铿锵有力的结尾,是考场作文追求的终极目标。当然,我们不可忽视评卷老师阅卷时间短的特点,所以考场作文,我们一定要攻下“凤头、豹尾”,争取在最短的时间抓住评卷老师的心,这是考场作文获得高分的关键。下文,我分两部分,分析如何在考场上快速地打造“凤头、豹尾”。

巧造考场作文凤头豹尾

快速开头

考场作文的写作时间有限,高效的完成作文开头,甚是关键。下面,介绍10种考场作文快速开头方法。

1.早看试题法。拿到试卷后,先看作文试题,了解写作要求,再开始做其他题目。这时,潜意识会帮助我们审题、立意、打腹稿

2.列提纲法。作文开头缓慢,往往是图为考生对整篇文章写什么、怎样写心里没底。写作文之前,考生最好先用几分钟,根据作文要求,列出写作提纲。这好比是砍柴之前先磨刀,有利于快速开头。

3.打草稿法。考生都希望把开头写得漂亮一些,又担心写不好,以致迟迟不能开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考生可以大胆地在草稿纸上写开头,然后抄到作文纸上。考试时全文打草稿是难以做到的,但文章开头打草稿还是十分可取的。

4.空白后补法。刚落笔写了一两句话,开头还没有写完就“卡壳”了。这时可以留出一定空格,先写后面的内容,然后再回头补前面的空格。如果空格补不完,可以划掉。

5.开宗明义法。即作文一开始就说出主要的意思。例如,1991年高考大作文题要求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如果选定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的一方,开头可以写:“我方认为,近墨者未必黑,‘近墨者黑’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开头,既简明扼要,又快速有力。

6.照应标题法。通俗一点说,照应标题就是用标题中的词语来造句,这样可以快速开头。

7.议论总起法。即在开头时对全文要写的内容进行议论总括,引起下文。例如,1988年高考要求以“习惯”为题作文,开头可以这样写:“习惯有好有坏,好习惯会使人受益非浅,坏习惯往往会贻害无穷。”

8.提问解答法。即针对所要写的内容提问,然后予以解答。

9.介绍解说法。这种开头方法,是对写作的对象作概括的介绍解说。

10.引述材料法。即在开头时引述作文试题提供的材料,这种方法适用于材料作文。

快速结尾

考生应预先掌握一些作文快速结尾的方法,避免因时间匆忙,无法进行文章收尾的尴尬。下面,介绍七种实用的考场作文快速结尾方法。

1.空白后补法。当遇到作文只写了一半,但时间已不多了。这时可以留出空白先写结尾,然后再补空白。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即使中间补不足,也算是一篇有头有尾的文章,比没有结尾未完成要好。

2.末句完整法。即要使作文末句完整,不要给人一种明显没有结尾的印象。考场作文末尾句子不完整,阅卷老师一看就知道作文未完成,即使作文已基本成形,也往往被评为不及格。这类作文如果把末尾不完整的句子补足或删去,而内容又基本表达出来了,那么评卷人就不好断定作文没有完成,作文得分可以大幅度提高。完整的句子末尾,一般用句号或问号、叹号,要注意作文末尾句子的标点。

3.照应标题法。即在结尾时照应作文标题。例如,1994年高考作文标题是“尝试”,结尾可以写:“这一次尝试,将令我终生难忘。”通俗一点说,照应标题就是用标题中的词语来造句。

4.回应开头法。即写结尾时照应开头。例如:1993年高考大作文题要求根据材料写记叙文,材料开头是“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可以这样结尾:“这时,夜已深了,洁白的月光洒在院子里,梧桐树显得那样高大。”这样看着开头写结尾,可以快速煞尾,并给人一种有头有尾的感觉。

5.议论总结法。即在结尾时对前面所写的内容进行议论总结。

6.抒情感染法。此法常用于记叙文,就是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抒发感情,以感染读者。

7.号召激励法。这种方法常用于议论文,就是在明确论点之后发出号召,以激励读者。

要注意,考场作文煞尾既要像“豹尾”一样简捷有力,又不能脱离作文主题的要求。作文煞尾还要注意揭示主题法、留有余味、展示未来等。

周跃文

广州市第113中学教师,语文高级教师。工作30多年来,因工作出色获奖40多次。曾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曾被评为县优秀作文辅导教师、优秀党员,全国优秀辅导员、研究员,任教的语文高考成绩曾获地区第一名。曾任5种书籍的编委,发表论文、诗歌、散文等300多篇,各有10多篇论文被转载、获奖。辅导学生发表文章1000多篇,获奖90多人次。所带文学社曾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文学社、全国优秀小社团。

巧造考场作文凤头豹尾

邀稿启事

邀稿主题:知识点精讲

邀稿对象:中学各年级、各学科教师

邀稿内容:1.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疑难知识点讲解

2.学习某一知识点的方法(如何巧学知识点)

3.巧妙解答题目的技巧或方法

邀稿稿酬:刊登后付稿酬

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20—34106498

主编:李坤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