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始于方寸

传承·始于方寸

传承·始于方寸

2017年12月底的某一天,是我和牛老师第一次见面。我们约好在灞柳风情街见,要谈一下关于实习的事情。那天见面的人很多,大家坐在一起喝茶吃饭聊天,相谈甚欢。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尤其是和初次见面的人更慢热,大学四年也没有太多走出校外实习工作的经历,更别提和社会经验丰富的人交流。

我是个站在象牙塔内望窗外的人,这次与各位老师的见面,与我预想的不太一样,但我同样珍惜这个将我带出象牙塔的机会。对于围困于此的人来说,任何透进光来的地方,都是希望。

传承·始于方寸

风情街外景

传承·始于方寸

那天大家的谈话中提到最多话题是:文化、历史、传承。

说起文化传承,政治课本是提法最假大空的。很多时候人们把这个话题想得太大了,其实不然。细微之处见真章,其实那就是一个个再寻常不过的身边事,并不是政治书里被考试妖魔化的考点。

就如同那天牛老师等前辈们一边搅动着手里的油泼面一边所讲,它之于陕西,之于西安,就是一碗面的情怀。

传承·始于方寸

传承·始于方寸

什么是归属?什么是乡愁?什么是寻根?一个抽象表意的概念说白了,就是一个具象实际的东西。

传承·始于方寸

传承·始于方寸

裤带面

我从高中开始接触汉文化,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代表符号——汉服。

从三言两语说不清的渊源文化,到两三行字就能定义的一件汉服,我完成了我个人对于文化传承的由抽象到具象的转变。

文化很大,我们要做好传承,就要先找好自己的切入点。

我记得学校里老师讲发展时,总说要两条腿走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文化传承成了一根拐杖。

大学社团里的孩子们声称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多半是打打闹闹,我的一腔热血也曾被当头浇下冷水。在我的身边,很多年轻人已经被西方文化同化了,更有甚者,大肆宣扬抵制中医,还告诉我这是很多的高精尖人士的选择。我很想反问他们,如果中医是悖论,那么中国人几千年是如何对抗病魔的?靠意念?但我人微言轻、势单力薄……

传承·始于方寸

风情街外景

这次与各位老师的见面,让我的热忱重新燃动,他们谈起灞河、谈起先秦、谈起家乡历史文化的激动骄傲与着迷,让我看到身为华夏儿女、汉家儿郎的使命和责任仍有人在坚守。这条传承的路固然难走,但一定不是孤军奋战。

借用老师的一句话,中华民族又一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此时,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化繁为简,从最基础的做起,从自己的身边做起,从生活的这方寸之间做起。

传承·始于方寸

央视节目现场

传承·始于方寸

宣传陕西面食文化

传承·始于方寸

于陕西面食文化传承人而言,他们的方寸之间就是做好一碗面。

我并非自命不凡,只是认为生命必须有它的重量,而人不能承受的反而是生命之轻。

《猎场》里罗伊人问郑秋冬,什么时候才能想做一个普通人,郑回答,他一直都不想,但一直都是。

听到这里,我心里有种莫名的心酸和慌乱,仿佛一直掩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被人一声道破,瞬间无处遁形。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人生一世平凡最真。这没错,但我觉得这真应该是历尽千帆,洗去铅华,返璞归真,方不负人生。而非碌碌无为,眼看这高楼起,又眼看这大厦倾。

谁都不该做一个历史的旁观者,而该做一个历史的参与者、记录者、传承者。

传承·始于方寸

写在最后的话

写下以上这些文字,是出于我的坦诚。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在他的书里提出过,人要做真实的自己,并且不要变现得比实际上好。所以我认为我有必要坦诚,以弥补初次见面中留下的印象里的不足。

文:张乔丹(长安大学大四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