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系列——童年的草原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童年的草原

《童年的草原》

蒙古族,是主要分佈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儘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誌。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童年的草原

《童年的草原》局部一

民族圖騰:

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犛牛、鷹、天鵝、樹木等等。《蒙古秘史》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即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狼和鹿。

狼圖騰:蒙古民族的狼圖騰最早只是古代乞顏部落孛兒只斤氏的圖騰,這在《蒙古秘史》和《蒙古源流》中都有記載。經過數百年的演繹,狼圖騰被人們當成了整個蒙古民族的圖騰。

鹿圖騰:蒙古薩滿認為鹿能顯靈,可以驅魔鎮邪。內蒙古巴爾虎、察哈爾、科爾沁等地區薩滿巫師所戴的帽子都用鐵皮製成鹿角加以裝飾,所用的青銅鏡和法鼓也都刻畫著鹿的形象,說明蒙古先民、特別是森林狩獵民曾以鹿為圖騰神靈。

鷹圖騰:科爾沁右翼杜爾伯特烏爾圖那蘇貝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薩爾的第二十七世孫,他們的氏族自稱是鷹氏族,各代的長子、長孫都以各種鷹來命名。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童年的草原

《童年的草原》局部二

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蒙古人自古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藝術天才創造了豐富而寶貴的音樂財富。蒙古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

蒙古族的舞蹈節奏歡快,動作剛勁有力,以抖肩、揉臂、馬步最具特色。經典的蒙古族傳統舞蹈大致有“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傳統樂器主要有馬頭琴、“雅託噶”(“蒙古箏”)、蒙古琵琶、蒙古四絃琴和蒙古戰鼓等。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童年的草原

《童年的草原》局部三

牧馬:蒙古人有馬背民族之稱。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馬性子烈、慓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長膘期不準騎馬狂奔使馬出汗。馬倌、騎手要隨身攜帶刮馬汗板、馬刷子,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為馬舒筋活血、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同時,這也是主人與馬親近、增強感情的途徑。

馬已深深地融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蒙古人以馬為主題的讚美詩、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間傳說、民歌、音樂、美術、雕塑等,數之不盡。蒙古人還有許多與馬有關的節日,如:賽馬節、馬駒節、馬奶節、神馬節等。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奉養著一匹成吉思汗的神馬溫都根查干和兩匹成吉思汗的白駿馬。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童年的草原

創作時的何雨春老師

何雨春藝術主張:在繼承中國畫傳統繪畫的同時提出:"色墨並舉,色墨同輝"的藝術理念,讓傳統單一的筆墨語言發生變化。在繪畫創作中主張:"藝術無界限"。在中國彩墨畫的表現形式上,認為繪畫多元素的融合,中國彩墨畫已形成新立體主義傾向。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童年的草原

何雨春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培訓中心書畫高研班副主任、創作課程導師(主講導師),

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創作基地副主任、國畫藝委會秘書長,

何雨春中國彩墨畫工作室導師、人物畫專項工作室導師,

中國硬筆書法協會理事、藝委會秘書長,

東方彩墨畫院院長,

雲南大理大學客座教授,

北京石齊畫院特聘畫家,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