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速递|新形势下产业新城选择主导产业的几个因素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动能发生转化的情况下,地方选择主导产业的考量因素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对于产业新城的打造而言,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精准把握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就能够有利于更好实现自身定位和招商。

新形势下地方选择主导产业的基础因素

一个地方或者园区的主导产业,指的是其在区域经济中占有一定的产值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的转换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从产业新城的视角来看,主导产业的选择主要有以下标准:

1、需求潜力大。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具有较大量、长期、稳定的需求。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产业的需求半径不同,一些农产品产业的需求半径就较小,同时也要考虑物流成本等因素、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等因素。

2、技术进步快且适应性强。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所选择的主导部门应当能够集中地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

3、部门带动性强。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它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它应具有较大的前、后向联系和影响,通过这种关联产生对一系列部门的带动与推进作用,并使这些部门派生出对其他部门的进一步促进作用,从而产生经济发展中的连锁反应和加速反应。一些产业虽然是新兴产业,但带动能力较为有限,并不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

4、就业效果好。主导产业应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或者能够吸引高端人才的集聚,提升产业新城的人才品质。

5、符合国家、区域及城市产业长远发展规划。主导产业的选择应与区域及城市国家产业发展趋势与规划相符,符合其发展趋势。

从产业新城的视角来看,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产业链构建中的关键环节,更是招商的核心,进行选择时除需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应结合项目规划及定位、所在区域资源、特质、政策支持及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自身产业资源、运营经验、项目发展构想等进行综合考量,特别是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对于产业培育与成长至关重要。

当前国内政策性主导产业的方向特征

在新形势下,随着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进一步转变,一系列产业政策在地方主导产业选择方面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产业新城而言,当前主要考量的政策性包括“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战略性新兴等国家性产业方向以及各地十三五规划的产业方向等。

1、“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等国家性产业方向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转型,不少地方提出了退二进三的口号,大力发展服务业,忽视了对制造业的支持。对此,中央近年来反复强调我国现有国情下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构想。2017年2月,《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发布,旨在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突破制造业发展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另一方面,国家又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的7大领域24个重点方向合并增补为5大领域8大产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5个产值规模在10万亿元级别的新的支柱产业,将“壮大”作为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的核心要务。需要指出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聚焦新兴产业,同时涵盖了数字创意等新兴服务业,规划期限到2020年;中国制造2025则包括了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涉及的也都是制造业领域,初步目标到2025年。

两年来,上述两个政策取得了初步的实施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特征还很明显,在工业基础、自主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问题更是随着中兴事件的爆发而彻底暴露出来,引发了近期以来各地对以半导体产业为核心的电子信息行业的高度重视。对此安邦研究员认为,虽然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投资过热和追逐风口的隐患,但不同于一开始不具备明显需求前景的光伏等产业,半导体具备明显的市场前景,对于拥有一定技术和人才基础的地方而言有重点发展培育的空间。当然,对于产业新城而言也要根据自身特点、现有产业分布和国家规划等因素安排合理安排招商引资,适当选择芯片设计、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设备业务、配套服务等半导体产业链中的某些环节,扬长避短,差别化竞争。

2、各地十三五规划的产业方向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改善营商环境,增强经济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把城市打造成为创业乐园和创新摇篮;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壮大先进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密集区域集聚;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推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而目前从各地十三五规划的主导产业方向可以看出,区域和城市间的不平衡造就了城市发展阶段和增长模式的差异。其中,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正面临资源约束和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的挑战,一方面要通过腾笼换鸟向服务型城市转变,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创新升级提升城市制造业发展的空间。而中西部大部分城市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应大力发展具备自身优势的产业,以求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在产业转移大潮中赢得先机。对于不同城市产业新城的发展而言,需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定位与规划,以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