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否可信?

用户65146090

曾子杀人与颜回偷食

曾子杀人与颜回偷食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对人们处理日常事务,颇有参考价值。所以,成语中才有“耳闻目睹”一语,表明事之千真万确,无可疑者。然而,汉代刘向却于《说苑•政理》中进一步推导说:“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可见单凭“耳闻目睹”如何便信以为真,必定贻误大事。

闻曾子杀人

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各司其职。耳之德主于听,听觉敏锐谓之聪,目力强盛谓之明。听得清、看得准,所谓“聪明”二字,确乎其难也。即以曾子之贤,其母三闻“曾参杀人”,怀疑恐惧而逃;市场固然无虎,而以三人言之乃“成虎”。两事皆出《战国策》,足为千秋之警策。道听途说、听风成雨,必定贻误大事。

见颜回偷食

耳闻或为虚,眼见亦未必真!这可绝非危言耸听。《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教》、汉•王充《论衡•知实》都曾记载过:孔子周游列国,绝食于陈蔡,弟子颜回好不容易弄得些许米来,便给老师煮食。不巧粥将熟时,烟尘堕入甑(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中,食物不洁,难敬师长;然而,弃之可惜,颜回便伸手将带烟尘者食之。此举恰被孔子所“目睹”,老夫子很伤心,以为颜回于艰难之际也会偷食。

看圣人调查

待食熟,颜回进上,孔子便试探地伪称梦见死去的先人说,如果这食物洁净便可奉祀先人之灵。颜回忙说:“不可,不可!尘入甑中,弃之可惜,我已取食。”孔子恍然大悟,险些错怪了颜回,并慨叹:“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也;所恃 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识之:知人固不易矣!”

叹耳闻目睹

耳闻目睹,常为人所坚信不疑,然而亲闻亲见者尚且如此,至于道听途说的疑似之类,似乎更无必举证了。当人们“耳闻目睹”之后,能如孔子委婉试探、“实事求是”地调查一番,或可以免去许多因疑似而冤枉好人的事。否则闻风成雨,是难免贻误大事的。只可惜后世的人被所谓“耳闻目睹”的疑似之迹所误者多矣……


(图片来自网络)


风月无边天为谁春

创意视频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88b0012cd8803469387\

简单的知足

眼见不一定为实!

我们可以先做个小实验~点开下面这张图,让它全屏显示,将你的手机横放。一只手遮住一只眼睛,另一只手拿着手机在眼球前方20~30厘米处左右缓慢移动,没被遮的眼平视前方(注意不要随着手机的移动而转动眼球,用余光看屏幕上的两个黑点)。移动手机的时候你会发现在某个位置,其中的一个黑点会消失,变成白色区域。这确实我们眼睛看到的,但它却不是真实的!

我们把它换成另外一张图,做同样的实验。

有没有发现在某个位置,屏幕上的一个白点消失了,变成黑色区域了!是不是很神奇!

其实是因为生理性盲点的存在!在眼球后极有一块成为视神经盘(optic disk)的圆形区域,中央有视盘凹陷,视神经、视网膜血管从这里穿过(下图中黄色部分),因此没有感光细胞分布在这里,所以当我们看到的物体投射在这个区域时,我们就看不见了,这里就是生理性盲点。

但为什么第一张图里的看不见的黑点会变成白色,而第二张图里看不见的白点会变成黑色呢?

那是因为盲点区域没有视觉信号传送至大脑,大脑就根据盲点周边的信息来处理这一区域了,有点类似美图秀秀的污点去除功能。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哦~

了解更多有趣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倩Sur”!


倩Sur

不可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面的一切相,都是“缘起性空,虚妄生灭”的,无有实际体性;虚妄的相落在心里的影子,就成了“印象”、“记忆”,亦无有实际体性。故内外皆虚妄,都是“循业发现,因缘妄现”而巳,实不可信,更不可执着。因众生执妄为实,便成大颠倒,故有轮回。修行就是逆生死(生灭)流而行,回光返照,返妄归真,彻证真如自性,终达涅槃佛果。


以心为镜

从佛教理论认知上说:一切感观五蕴六入皆属妄心反映,虚幻无实。因缘而生,缘起性空。

从俗谛讲现实存在各种因缘成象的人 事 物,亦外表与內蕴本质有着很大差异,认识来缘于实践。没有彻头彻尾自始至终调查研究都很难弄清真象。人们的认识很易被道听途说所欺骗,眼见了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老杜42228506

绝不可信。

眼睛和耳朵都会被蒙蔽。亲眼看见的有时候是假象,或者别人做出来骗人的。当然,听闻的也不是都可信。所以,紧急情况下直觉是最可信的,有宽裕的时间则是理性思考最可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