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区志》|自然环境 自然灾害——气象灾害(一)

一、旱灾

回民区为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十年九旱之地。

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二月,旱灾,口外各厅饥。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七月,久睛,秋禾枯萎,时已白露,归化城已成旱灾。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春秋旱,不能补种。

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夏秋旱。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旱灾。

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旱灾。

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绥远八县旱灾。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旱,诸城大饥,父子相食。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秋霜秋旱。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旱灾。

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秋禾被旱成灾。

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旱。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灾。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旱饥,春夏无雨、秋蝗大饥。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旱灾。

清同冶六年(公元1867年),华北大旱。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口外各厅大饥。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冻旱成灾。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荒旱。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大旱,歉收。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旱,春夏无雨霜早,夏秋禾稼皆未登场。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雨迟霜早,比岁不登。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亢旱歉收。

民国15年(公元1926年),全境(指绥远特别行政区、含归绥县)苦旱,田禾多枯,又值大军过境,秋禾践踏萎弃,秋收歉薄,遂成饥馑之岁。

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夏复大旱,下种之田秋收无望,又成饥年。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春夏大风,仍亢旱,五谷不登,春以籽种缺,田多荒废,入夏青田地辄罹冰雹之灾,归绥、武川为甚,是年城乡并饥,城市饥民充塞,村野横尸相望,妇孺被鬻者,日见增多。

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春夏滴水未落,禾皆枯死。

民国20年(公元1931年),旱涝兼有,并雹。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春夏连旱,秋冻。

民国32年(公元1943年),旱灾。

民国34年(公元1945年),夏旱秋涝。

1949年,归绥春旱,夏秋雨水又大。

1953年、1954年,归绥地区春旱。

1955年,呼和浩特地区旱。

1956年,呼和浩特地区春旱。

1957年,呼和浩特地区秋旱。

1959年,呼和浩特地区春旱、冻、水灾。

1960年,呼和浩特地区春夏旱。

1962年,呼和浩特地区春旱,秋旱。

1966年,呼和浩特地区春夏旱。

1967年,呼和浩特市郊区旱、雹、霜、冻灾,60个生产大队7 300人遭灾。

1973年,攸攸板旱灾。

1986年,春旱。

1993年,春旱,毫赖沟、段家窑村无法播种。

2001年、2002年,旱,段家窑、毫赖沟村粮食作物绝收,360余人饮水困难。

2005年,回民区干旱,粮食作物减产。

二、水灾

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水旱兼有,夏雨水猛降,造成山洪陡发,洪涝地区受灾范围大,绥远城水深数尺,城外三麦淹没、房屋倒塌。

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五月十九日至五月二十八日,绥远地区阴雨连绵,山洪暴发,绥远、归化城积水1~2尺。七月,归化城之83村蒙古等地被水成灾,在6分以上。

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七月,下大雨,7天7夜。

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八月,归化厅、萨拉齐厅山水涨发,浑津河等37村庄被灾。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水灾、阴雨为灾,大水淹没禾田。

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托克托、归化、萨拉齐3厅阴雨为灾,大水淹没禾田,告饥。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大雨,洪水下快,漫北门外(指新城北门)离女嫱仅剩三尺,田禾冲毁,民房迨尽。

民国3年(公元1914年),绥远特别区向上呈报灾情,归化等地被水、被雹。

民国4年(公元1915年)农历六月初四下午三时左右,洪水溢洋,冲毁民房20余间,耕地600余亩,洪水经三把素村西南直奔新城北门,城门堵塞,未造成重大损失。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春夏大风,仍亢旱。秋大水。

民国18年(公元1929年),立秋后,大雨5日夜,山洪暴发,黄河决口,大小黑河混为一流,归、托等10县悉成泽国,晚禾淹没,田产冲毁无算。归绥全县灾民10.47万人,冻饿而死者,日有百余。

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旱涝兼有,风暴归化尤甚,洪水下。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降水量大造成水灾。

民国34年(公元1945年),夏旱秋涝。七月初七至十七日,连下大雨,水深约1米。

1957年夏,回民区发生水灾。

1958年,乌素图水库溢洪道被洪水冲跨。

1959年7月27日凌晨,呼和浩特地区突降暴雨,长达5小时,平均降雨量高达218毫米,超历史记录,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冲毁乌素图水库

大坝33米,洪水、库水形成特大洪峰,从西北冲入市区,回民区首当其冲,淹没街巷17条,其中以太平街、庆凯街、通道街、营坊道、前后新城道为最,西郊呼和浩特市钢铁厂进水,冲铁路2条。据统计,此次洪水全市共冲毁庆凯桥等8座桥梁,倒塌房屋1.83万间,受灾居民5.25万人,死亡失踪30余人,多数在回民区。

1976年8月,发生洪灾。

1981年秋,有雨灾。

1992年,洪涝,坝口子沟洪水流量140立方米/秒,冲毁防洪坝300米。

1994年,红山口沟发洪水,冲毁一间房村粮田2.4公顷。

1998年8月,水灾,冲毁东乌素图村粮田24余公顷及部分道路、房屋,毫赖沟村农田、道路不同程度被毁。

2003年,发生洪灾,冲毁西乌素图村农田2.66公顷,道路400米,防洪坝70米。

三、雹灾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雹灾。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雹、旱、霜灾。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夏雹、秋雹、霜。

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雨雹。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雹。

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大风、冰雹、涝。

民国31年(公元1942年),冰雹多。

1961年6月29日下午,东棚子至坝口子发生雹灾。

1962年,雹灾,呼和浩特市郊区0.2万公顷农田受灾。

1972年,东棚子村遭雹灾。

1973年,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郊区发生雹灾。

1979年6月4日晚,郊区攸攸板、西菜园遭雹灾。

1983年,郊区遭大小雹灾19次,有8 550公顷农田受灾,涉及12个公社,69个大队。

1985年,郊区8个乡遭受雹灾0.267万余公顷。

2002年7月2日,段家窑、一间房村下冰雹,小麦减产50%,玉米减产10%。

(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