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首满庭芳,告诉你人生快乐之道,能让你忘掉一切烦恼!

苏轼的这首《满庭芳》告诉我们,人生不必执著于原本没有必要的“蜗角虚名”与“蝇头微利”,而我们容易错过的“清风皓月”才更为珍贵。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严羽讥弹宋人“以议论为诗”,有一定道理,苏轼就好在诗词里发议论。但是他多数作品能作到情景并行,而不是一味叫噪怒骂。这首词就是以议论为主的典型例子。其实,看词主要不是看是否议论,而是看议论得好不好。这首词议论得很好,胜过读一篇议论文。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东坡以议论发端,引用《庄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以蔑视的眼光,称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对世俗热衷的功名利禄作了形象的无情的嘲讽。“算来着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

苏轼这首满庭芳,告诉你人生快乐之道,能让你忘掉一切烦恼!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东坡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

这个思想来自老子。《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就是“谁弱又谁强”一句的本意。一方面,“木强则折”;一方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苏轼领会此意,故“得罪以来,深自闭塞,···不敢作文字”。“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是他这个时期自处的信条。

以上几句,既是对营营苟苟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政治派系内部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大有洞悉人生之慨。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东坡感到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所以想着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也要大醉它三万六千场。东坡试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即李白“为欢几何”之意。“风雨”自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所“妨”者是人生乐事。宦海浮沉,辗转流迁,命运多舛,饱经忧患。这几句是东坡的人生自叙,隐含着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哀叹。

苏轼这首满庭芳,告诉你人生快乐之道,能让你忘掉一切烦恼!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冒着生命危险直言进谏呢?这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此句愤激地表达了词人对于忧患人生的失望和怅惘,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以“幸”字领起,以解脱的心情即景抒怀。造物者无尽藏的清风皓月、无际的苔茵、高张的云幕,这个浩大无穷的现象世界使词人的心量变得无限之大。那令人鄙夷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狭小世界在眼前消失了,东坡忘怀了世俗一切烦恼,再也无意向外驰求满足,而愿与造化同乐。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最后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的高唱中,情绪变得豁达开朗,超脱功利世界的闲静之情终于成为其人生的至乐之情,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着超乎俗世的圣洁理想,词人那飘逸旷达的风采跃然纸上。

苏轼在词中擅长抒写人生。他高于一般词人之处,在于他能从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正因如此,苏轼描写的人类心灵就比别人多一个层次。这也是他的词能使人“登高望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轼重在解脱,在感情生活中表达了一种理性追求,故不免要以议论入词。此首《满庭芳》便表现出这一特色。词人“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