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宗祠与家庙称呼有什么区别?

微笑人生88087

宗祠或者家庙,最常见于广东、福建、江西和浙江等南方省份,即使是同姓氏,在同一地方都可能存在宗祠和家庙并用的现象,咋看之下没有规律可循,可又似乎有严格的界定。

以下以蔡姓为例。

蔡姓是典型的东南姓氏,在宗祠或家庙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可以试着查看是否可以找到规律。

福建的蔡姓,主要的支系有五支,闽北为蔡炉(儒林),莆仙为蔡用元(忠惠),泉州为蔡用明(青阳),漳州为开漳两兄弟,五支蔡姓在福建交叉分布各有渗透,然宗祠和家庙的使用却又与派系毫无相干。

以下简略几个福建蔡氏宗祠和家庙(图片来自网络或手机拍照):

(1)尤溪桂峰蔡氏宗祠

(2)晋江内坑吕厝蔡氏宗祠


(3)金门琼林蔡氏家庙

(4)晋江五店市蔡氏家庙

(5)厦门海沧渐美蔡氏家庙

回归宗祠与家庙之别。

祠,起先是用于纪念和祭祀某些伟人的场所,一般是对已故之人,对于在世的也偶有建祠,称为“生祠”。

如《汉书》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随着魏晋南北朝名门望族的出世,祠堂也逐渐普遍化。

但,自从科举制的兴起以及望族的消亡,民间祠堂又开始没落,特别是五代至北宋时期,百姓居无定所,祖先的祭祀则仅限于每家每户的正堂。

整个宋代,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文人的异军突起以及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儒家理学得到了广泛普及,而宗祠的再次推广多赖南宋时期的朱熹。

朱熹在《家礼》中谈到,“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守,所以开业传世之本”,其宗旨是希望有识之家应建立宗祠祭祀祖先,以扬宗功祖德。

此外,朱熹也提出了详细的宗祠规制,有钱之族“祠堂之制为三间,外为中门,中门外为两阶,皆三级”;“若家贫地狭,则止为一间,不立厨库,而东西壁下置立两柜,西藏遗书、衣物;东藏祭器亦可”。

“凡祠堂所在之宅,宗子世守之,不得分析”。

如此在朱熹的倡导下,朱熹理学文化影响下的江西、福建、浙江便在民间掀起了宗祠修建之风,而当时福建适逢经济文化大发展时期,进士辈出,海外贸易发达,大量的文化输出也使得宗祠文化传播至福建之外。

以宗祠之名,一般用于祭祀开基祖或较前世的祖先,大有一地同姓祖祠的意味,故现存地区同姓总祠一般都用“大宗祠”作为尾缀。

而家庙的产生则相对宗祠要晚些,家庙的源头包括宗祠和宗庙,宗庙本是皇权特有的,但随着宋代忠君仁爱思潮的扩大化,大家与小家得到兼顾,朝廷也允许部分高级官员设立自己的家庙以祭祀自己的祖先。

于是别于宗祠的同族共祭,某宗祠的某人家如有高官产生时,得以以高官的名义设置独有、小众的家庙以自我祭奠,久而久之这种家庙便也成了宗祠的功能而流传于世。

因此,宗祠与家庙的区别在于,家庙设立之前一定有过高官,而宗祠则不需要:先有高官才有家庙,先有宗祠才有高官。

什么样的官才算高官,这个还真不好说,至少死后有谥号才算吧。

因此,曾经高官比例较高的浙江、江西和福建便成了家庙的高发地,而其他地方则多见宗祠,不知各位是否有察觉这种现象?



圭海四记

在潮汕常见有:

1.××祖祠.××宗祠.××大宗祠

2.××家廟

祖祠和宗祠血缘脉络比较亲近和清晰,而大宗祠似有集合意思,一般是二进厅一天井,有的祠堂没有左右巷。家廟级别高建筑格局大,通常三进厅二天井加上左右巷,族中人均同一先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