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香港唐楼

香港的旧式楼房或者说“唐楼”(tong lau)由商铺和住宅组成,它们是这座城市生活的缩影。同东南亚的店屋类似,这些历史建筑在构成上有一个特征,地面一层是商铺,往上是住宅。

正在消失的香港唐楼

唐楼最早出现在19世纪晚期,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让位于兴起的摩天大厦。

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是社会、商业活动的集中之所。这里人口密度大,诸如饭馆、典铺这样的小生意也随处可见。42岁的英国摄影师斯蒂芬·欧文(Stefan Irvine)用了近4年时间拍摄唐楼及其周围的社区,希望能记录下这种逐渐消失的生活。但他也明白,每一个街区都有太多要捕捉的元素,一张照片远远不够。

正在消失的香港唐楼

“土瓜湾道”(2014)。图片来源:Stefan Irvine & Jörg Dietrich

于是,欧文与摄影师兼数字编辑Jörg Dietrich合作,给每一栋建筑都拍摄了大量照片,并将它们(有的多达25张)拼成一整张全景图,效果十分瞩目。

这样,一组“正在消失的香港唐楼”照片集锦就形成了,它为唐楼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提供了罕见的完整视角。

在接受电话采访时,欧文说:“我穿过香港的大街小巷,寻找有趣的建筑。唐楼总是能吸引我的目光,因为它是如此特别。”吸引欧文的,正是香港20世纪中期建筑常见的拱顶过道、露天阳台和圆角设计。

正在消失的香港唐楼

土瓜湾道上的一座唐楼近景。图片来源:Stefan Irvine & Jörg Dietrich

“这些特征不仅仅是在这一片区域,宽泛的说,在中国南方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以拍摄作为一种记录,对真实的记录,也是对文化遗产的纪念。”

一丝不苟的过程

唐楼常常位于香港人口密集的地段,对欧文来说,这是一个挑战。采用数字合成的方法,他需要站在同样的高度,并以同样的角度去拍摄大量的照片。

“对我来说,在建筑物对面寻找到足够大的空间,能让我带着三脚架直线行走并拍照,这一点至关重要,”欧文说,“它比你想象中的要难很多。”欧文2002年搬到了香港。

正在消失的香港唐楼

“窝打老道,油麻地”(2017)。图片来源:Stefan Irvine & Jörg Dietrich

“在我沿着整条街区行走的时候,我需要确保相机的位置、角度几乎不怎么变化。每向前走两米,我就要拍张照片。因此,这些照片有许多重叠的地方。”

从平行建筑的过道、阳台或是人行道取景时,欧文常常要多次回到同一个地点进行拍摄,这样才能做出一张好的全景图。

每一次返回原地,都需要有严谨的规划,因为环境会改变,比如光线强弱、云层厚薄等等。而所有这些变化,都会给Dietrich后期合成照片增加难度。

正在消失的香港唐楼

图片来源:Stefan Irvine & Jörg Dietrich

人与车辆的移动也会成为拍摄的挑战,特别是在需要将两张照片合成一张的时候,欧文说道。

“有时候,你想要将两张照片拼在一起,你会发现,照片中人的一条腿没了。”

“就像所有形式的摄影一样,它需要充足的耐心。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肯花时间等待的话,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保存文物的努力

在香港,唐楼曾经被看作是解决内部人口迁移和人口急剧增长的一种住房方式。但是,到了60年代,房地产开发商和城市规划人员对它失去了兴趣。于是,许多唐楼被拆毁了,人们开始建起高楼大厦。

正在消失的香港唐楼

“基隆街”(2014)。图片来源:Stefan Irvine & Jörg Dietrich

“真是令人汗颜,地产开发商能有这样大的影响力,仅仅只是为了挣钱和把房子建得更大些,他们就能让唐楼消失,它可是香港人珍贵而有趣的文物啊。”欧文说,“我觉得相比唐楼,喜欢高楼大厦的人不会有多少。”

近些年来,香港政府在测定与保护历史建筑上做了不少努力。有一栋出现在欧文照片中的旧式楼房,香港市区重建局正在翻修。

正在消失的香港唐楼

图片来源:Stefan Irvine & Jörg Dietrich

针对建筑的修复,欧文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类似的项目,会抬高租金,居民交不起房费,就不能在这里住下去。欧文认为,翻新蓝屋因而有借鉴意义。这一项目去年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称赞,它将租金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人们在蓝屋翻新后还能继续居住。

尽管对香港的文物保护政策并不满意,欧文也承认,香港的房产市场如此昂贵,地产开发商和城市规划人员面对的压力也不会小。

“但有趣的是,香港年轻人似乎对保存各式建筑要更加上心,也更加投入。”他补充道,“即便是对较新近的建筑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